发信人: juanke(倦客)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2 12:59:47), 站内信件
|
赋名由来
文 靓靓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尤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在汉唐间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无觅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更有北齐文人魏收的“会须能作赋,始成大才士”之说。由此可见,长于赋仍是古代文人的基本素养之一。
那么,何为赋呢?源其滥觞,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汉朝人普遍认为赋起于战国时期,司马迁更在其《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也论述“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及萧统的《文选》都认为赋名始于荀子和宋玉。并称宋玉是历史上第一位正式以赋名篇的文人。但就《文选》所收录的宋玉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四篇来看,历来有疑其伪作之嫌。所以,宋玉是否是第一位以赋名篇之人,确值商榷。
带着疑问,我们来分析一下“赋”名这个问题。
就其词性来看,赋应该是一名词。但在先秦典籍中出现的“赋”字基本为一动词。其用于文学最早的记录大概在《国语》中。由《周语》的“瞍赋,矇诵”来看,赋与诵同意,都是指“不歌而诵”。瞍与矇都是盲人,他们是在周天子听政时吟诵公卿列士所献之诗,在周代有“采诗”的制度,而这里的诗多采自民间,是为让周天子了解民风考察其政迹的。因而可看出,“赋”字在最初时的意义是吟诵诗篇即称“吟诵”。但这种吟诵是需要用特别的声调来诵读,在《周礼·春官·大司乐》郑玄注已解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大家熟知,《诗经》是可配乐而歌的,《墨子·公孟》中就称其“弦诗三百,歌诗三百”。但在最初,《诗经》中也有些篇章是只供吟诵而不是合乐而歌唱的。但即使是不以乐而歌,也是得用特别声调来“以声节之”。不过,这种特别声调我们现在已无法了解了。因而,就刘向所称“不歌而诵谓之赋”的角度看,屈原的《离骚》是一篇具标志性的作品,由此,历来论赋,以《骚》为祖的观点也是有其道理的。
“赋”字还兼有作诗之意。在《左传》中的“赋诗”就有吟诵自己所创之作的含义。在先秦,“赋”字也还有“直言铺陈”的意义。这也就是《诗大序》中的六义之一。在六义中,“赋”与“颂”的关系最为密切,也就是说“颂”一般采用“赋”法。如《商颂》三十六篇作品,全用“赋”的表现手法。而且,在先秦时,“颂”字亦通“诵”。这样就出现“赋”、“颂”连称叠用的情况。
综上,在赋字为动词时与诗关系密不可分,但这时的赋并不指一种新的文体,这和汉赋中的“赋”字还不能等同。
“赋”字由动词转化为名词应出现于战国末年。历史上将“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这点是从司马迁作《史记》时如何替屈原作品定名而起的。在汉代,诗字以成为“诗三百”的代名词,且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所以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亦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
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应为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 咖啡冷了
我也该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