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y268(松下山人)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2 12:59:11), 站内信件
|
这教育的中用,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掌握。那为什么?因为这教育之道,不但大有大的原则,中有中的分类,具体施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大的原则易于掌握,这中的分类也易设法,唯有这因材施教的中用,却十分难以把握。何以见得?因为人有“贤愚不肖”之分,不能一样灌输。再有志趣不同,不能一样灌输。还有性格不同,也不能一样灌输。孔子的教育经验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中人以上”资质,而且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人,称之为“七十二贤人”。其中,子贡是个举世无双的外交天才!子贡为保鲁国,受孔子之托,出游一行,五国兴衰为之牵动,其才能实在是不得了!但子贡也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难道是孔子保守么?当然不是!那是他才智不够?也不是!那为什么不教他呢?这是因为子贡志不在此,修养也未到这个地步,说了也是白说,所以孔子干脆不对他说了,而只对颜回传授这一套高深的学问。
这话有何根据呢?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就是:颜回的修养已接近“而知天命”,可惜很贫穷!颜回的修养高在何处?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子贡则不同,子贡不愿“听天由命”,而善于“与时偕行”。子贡好游历,而善于经商,经常赚钱上亿。所以孔子才不教他“至于至善”的性命之学,而要教他纵横机变的学问了。否则,掩其所长,而拔其所短。结果,短不得长,而长亦不得长,岂不埋没了一代天才!
回首再看现代的教育,“一刀切”而已!死定读那几本书,连英语也是必读。其实,以中国之大,究竟有多少人出国?几十年来,可怜害得我等极大多数书呆子,英语没学好,连中文也没学好,连自己老祖宗的文章也不能读。本来有许多人才可以脱颖而出,无奈受了这“外国佬”的牵连,成了不中不洋的半成品,真是苦哉!大家以为我笔下的古文一句接一句,自在得很!不知道我腹中也是“空空如也”!常为不熟悉原文而苦恼!“书到用时方恨少”!翻来翻去找不到!
---- 山上有株古松,松下有个闲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