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nguowang(若寒)
整理人: moonjj(2001-08-22 12:22:01), 站内信件
|
美文奇句天下传
从卧龙山西行两公里,来到邓林山下,黛拥翠簇之中,一片亭阁装点着一座小院落,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上书“珍珠泉”三个大字。泉上砌有小池,池径两米,泉水清澈。《水经注》记载:“北山泉源下漱石颓隍,水上长林插天,高柯负日,出于山林精舍,山渊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神山出奇泉,珍珠泉又叫咄泉。这泉池好像有灵性,在没有声振的时候,池下平静,无水上涌,若听到人声,水底便吐出串串水珠,扶摇上升水面。若顿足、大喊,水珠就更多,声音越大,珠涌愈急,水珠愈大,若停止呼叫,泉池又恢复平静。那池中涌出的水珠,在阳光照射下,圆润晶莹,五光五色,大者如珍珠,小者似玉玑,游人不禁会伸手去拾。珍珠泉水甘冽爽口,是煮茶的上品。捧起琼浆入口,顿觉神清目明,若煮茶而饮,谈今论古,更是兴致无穷。游客来此多是为游览胜景,陶冶情操,而明代张溪却有另一种情致,他赋的《咄泉》云:
山色共清致,泉声助雅思。
朗吟即是乐,觅句不知疲。
活水由他洁,是源只自漪。
碧流怪石冷,湿气野花滋。
在这清静的环境里,诵文吟诗,意境尤佳,赋诗著文,更是思路畅达。刘安及其门客就是常在这里吟经著文,渴了便取泉水煮茶而饮,山泉使得他们文思敏捷,辞如泉涌,珠玑串串,妙文迭出。那时朝廷发到全国的诏书文告,经常要请辞赋国手司马相如等人仔细推敲,然后才发出。在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刘安赴京朝拜武帝送的礼物是《淮南内篇》,武帝一看喜不自胜,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洋洋洒洒的鸿篇巨著,爱不释手,立即命令皇室秘府把它珍藏起来。《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载 :" ……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辨博善为文辞,甚重之。”汉武帝叫刘安著《离骚传》,刘巡早晨接旨,中午吃饭时就写好了。刘安又写了《颂德》和《长安都国颂》类似《诗经》中“颂”体赋,这种赋体,开创了咏都大赋的先河。后来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刘安是西汉前期的文学巨子,他不仅擅长文艺,谙于辞赋,著作繁多,而且对《楚辞》进行了搜集、整理和研究。把淮河流域传统的道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为一体,贯通于《淮南子》中。楚国在长江流域经营了近 460 年,其间随楚国政治中心的东移,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也由长江中游一带蔓延到淮河流域。然而屈原的《离骚》这篇千古绝唱,却未见时人给它以应有的评价,直到它面世 130 多年以后,刘安写下了《离骚传》,才第一次给《离骚》以公正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用刘安《离骚》文:“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推其志 ,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刘安认为屈原的作品及其爱国精神可与日月争辉 , 永远光照人间 .
刘安和从门把先秦楚辞搜集整理成书 , 定名为《楚辞》,这就是后来的《楚辞》的前八篇,主要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刘安自作《招隐士》,列为第九篇,从而使《楚辞》大行于世,寿春城成了《楚辞》的研习中心,仿《骚》作品大量涌现。刘安对楚辞的推崇和整理,有力地促进了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后来,刘向把刘安所集的先秦《楚辞》和两汉仿《离骚》作品汇于一体,编定成册,仍用《楚辞》为书名。《招隐士》想象丰富,比喻奇特,行文奔放,神思飘逸,托意深远。刘安在文中呼唤那些战国、秦汉时期因战乱而隐居山野的公子王孙、英雄豪杰、贤良之士出来为国效力,求贤若渴的心情跃然纸上。刘安和门客创作的诗体歌赋,占了《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屈原赋》类的三分之一 .
刘安的文采冠绝一世 , 他不光是创作骚体抒情小赋的高手 , 而且把韵、散结合的大赋引入政论中,形成鸿篇巨著。洋洋数十万言的《淮南子》就是一篇形式完美的散体大赋。道家的思想的超逸和对自由的追求,楚文化的瑰丽神奇和浓重的浪漫气息,熔铸在《淮南子》中,使之成为古代学术著作之绝唱。
---- 假如我是沙漠,那你就是沙漠中的绿洲,因为有了你,才使我的生命而更加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