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umishanren(黑蝙蝠)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1 19:00:41), 站内信件
|
葡萄架下说酸甜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顺理成章地评选出来了, 可美中不足的是似乎缺了一份开奖的惊喜, 毕竟是我们的国人老成持重, 不像洋人那么喜欢出人意料,令人气结。比如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么大颗的葡萄竟落到了高行健的嘴里, 就大大超出了国人的想象力。
本来嘛, 洋人能够看到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学成就, 给这么个奖也是让人高兴的, 可炎黄子孙这么多的人, 文学大师比比皆是, 评谁不好, 偏偏要找一个定居法国的高行健出来, 害得我到处打听, 也没能找到他的代表作, 只能慢慢地等它返销回国了。由此也可断言, 这个奖评选的眼光确实有问题。
--------------什么?他发的是他的克郎、美圆,没有理由听别人说三道四。
--------------这倒也是。
不过, 无鬼先生有言: 人的嘴有吃饭说话接吻三大功能, 所以啊, 话还是要说几句的。对诺贝尔文学奖这么颗大葡萄再怎么说酸道甜, 都只是葡萄架下的旁观者而已, 不像那些得奖的事主, 心里美滋滋甜蜜蜜的, 因为他们毕竟有大把的“花差花差”入帐。--------------这也仅仅是我这个旁观者的猜想而已, 倘细细考究起来, 也免不了要自打耳光的: 在前苏联, 1958年获奖的帕斯捷尔纳克, 就被当局明确告知: 要去领奖就不必回国了, 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 帕氏选择了爱国; 1965年获奖的肖洛霍夫, 作品一度被作为批判的靶子; 而1970年获奖的索尔仁尼琴流亡海外, 直到前几年才重归故土风光了一回, 也算得上是衣锦还乡……至少这几位的心里不会全是甜的。但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地方终究是一个了不得的地方。
其实, 诺贝尔文学奖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不就是那个造炸药的家伙设的嘛, 跟美国的电影奥斯卡奖一样, 虽然权威, 性质还是属民间的。什么时候在我们中国“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中间, 出来这么一位也捐出那么些钱来, 也来设一个国际文学大奖(暂且就称它为“中华文学奖”吧),洋人的作品都要翻译成汉语才能参评, 要符合炎黄子孙眼光标准的才能获奖, 那才真叫长脸。不然, 蹲在别人的葡萄架下, 再怎么说酸甚至说烂的, 都是无聊和无益的; 至于对这么个大奖视而不见的, 则更是孱头。
只是, 就算真到了有这么一个“中华文学奖”的一天, 我们还是要向诺贝尔文学奖学习和借鉴, 一个国际性的权威大奖, 必有其过人之处, 毕竟这不是靠哪一级政府或哪一家媒体就能炮制出来的, 这有它以往获奖的作品为证——对于文学作品, 笔者有一个“货比货”的藏拙之道——高行健的《灵山》尚未看到, 自然不敢妄加评说。除此之外, 还要多说一句, 如果这个“中华文学奖” 像上一届茅盾文学奖那样,《白鹿原》经修改后获奖, 在我这个外行看来, 这种行为就如考试之后, 一名学生经老师面授机宜再重考计分, 这样对别的学生太不公平,这个奖的权威恐怕要大打折扣了。
倘若这些评委手拿棍棒再说出一大番道理, 证明这么做是成为国际性权威大奖的必由之路, 那么我除了落荒而逃之外,自然也无话可说, 只不过回家重新捧读2500年之前伊索的作品罢了。
---- 男儿本自重横行,如今非常有颜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