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个人·文集 ☆>>黑蝙蝠(xumishanren)文集>>黑蝙蝠读古札记>>曹娥碑(完全版)

主题:曹娥碑(完全版)
发信人: xumishanren()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9 17:24:15), 站内信件
曹娥碑

                                    1
    曹娥江源于东阳,从西向东,开山劈岭排闼而来,到章镇腾身向北,在一马
平川的宁绍平原上蜿蜒流过,至杭州湾洋洋入海。旧称舜江,据说是以舜避丹朱
之乱,群臣追随,“会百官于虞” 而得名,同时得名的是百官小城。其上游为剡
溪,亦有以剡溪呼舜江的。
    历史上这条江赫赫有名,与众多文化名人结下了深缘。江上的两座普通小镇
,章镇(附近为始宁县故址)、嵊县(古剡县),多年来没没无闻,但在历史上
却曾闪耀出眩目的光彩,其黄金时代则是在东晋南北朝。司马氏过江后,王谢堂
前,是名士们的乐园。越地作为富庶的后方,更令人流连忘返。他们从洛下来,
从石头来,不得意时来,得意时亦来,养禽植竹,挥麈谈玄,服散饮酒,一时群
贤毕至,少长咸集。谢安居曹娥江侧章镇的东山,与众名士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
咏属文。支道林在剡养鹤放鹤,只为其“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王徽之在山阴,沿曹娥江小楫轻舟雪夜访戴。谢灵运在始宁,车服鲜丽,领导
时装新潮流,与王弘之、孔淳之等放纵山水,与族弟谢惠连及何长瑜、荀雍、羊
睿之以文章赏会,号为四友,每一诗出,震动京师,令数百年后的李白羡慕不已
,结庐江边读书,梦魂之中还“脚著谢公屐”,只因“自爱名山入剡中”。当是
时也,从绍兴沿曹娥江到嵊县,牛车扁舟,尽是俊彦,风声鹤唳,皆合琴韵。王
献之所谓“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
怀”,非唯自然风光,亦是人文景观。
    读高中时,来自章镇冯家浦的同学常说起故老相传的东山谢家九十九间半大
屋,有金砖砌墙云。1986年,我与朋友骑单车从杭州湾沿曹娥江溯流旅行。在章
镇对面的小土丘上,找到了东汉王充的坟墓;曹娥江一条支流源头有一个大号叫
华堂的破落小山村,刻着顾恺之品评越中山水的妙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
路边石壁旁,几个山民操蛇耍弄,相对大笑。再进去,竟意外地发现了王羲之墓
,牌坊上有明弘治间浙江承宣布政使右参议吴钟骏修复的题记(《越中杂识》说
也有墓在诸暨或绍兴的说法)。这些钟灵毓秀的青山绿水,是当年魏伯阳、嵇康
、慧皎、李光、姚宽、倪元璐、章学诚、马一浮、竺可桢、金荣水之徒童年流连
嬉戏的仙境,那天真无邪的身影,而今都已一去不返,只有曹娥江水还在日夜奔
流。今日越人,固然不知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只怕连《越绝书》也不大有人
知道。
    曹娥江,这个婉约的名字,温柔的名字,竟能取代舜江这个神圣、仁德的名
字,这一奇特的现象不能不使人大感兴趣。而曹娥碑的曲折经历,关于它的种种
风雅的故事轶闻,大概是易名的关键所在。

                                      2
    关于曹娥碑的来由,有一个复杂无比,充满着阴谋和血腥的长长的开端。
    事情还得从一个秦国的绝色佳人说起,她的美丽是以后发生的一切的导火索
,虽然若没有她,总会被人点燃另一根导火索。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派费无忌为太子建娶秦女,这个爱拍马屁的太子少傅见
秦女美丽动人,居然劝平王自娶,使秦女后来成了楚昭王的母亲。费无忌既结怨
于太子,就害怕平王身后太子报复,乃向平王进尽谗言,间离父子,终迫使太子
亡命奔宋。太子太傅伍奢尽忠入谏,欲匡正之,遂被逮下狱,并挟为人质,欲将
他已出走至吴、郑的二子伍尚、伍员(子胥)骗来一网打尽。伍尚求仁得仁自投
罗网,伍员为人刚勇,与太子建东奔西逃,图谋复仇。太子建为获得某种支持,
在郑国搞颠覆活动,事败被杀,伍员携建之子胜白发过昭关,逃到吴国,成为著
名的复仇者。
    这是故事的第一回。在这一回中,据说有两个无辜的百姓为他而死。在长江
之湄,一渔人撑船将被追甚急的伍员送过长江,伍员以值百金的宝剑为酬,渔人
说,楚平王以千金购你的脑袋,我尚且不想要,要你仅值百金的剑干什么?伍员
嘱他莫露其行藏,渔人覆舟自刎以明心迹。在溧阳濑水,伍员向一浣女乞食,女
子发箪饭清壶浆以供。伍员临走嘱她保守秘密,行未五步,见她投水而死。古义
士重诺轻生,常见于史书,但我总为这两人伤心,他们与贵族间的冲突是毫无关
系的啊。我常想,伍员的嘱咐果真这样简单么?是不是伍员拔剑杀了他们?是不
是他们觉得伍员的嘱咐污辱了他们的人格?在一则传说中,他们后来转世为东汉
时的曹家父女,再次为伍员所累。
    伍员入吴,助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庐)刺杀吴王僚,击楚,七战七捷,掘
楚平王墓,当着六千将士的面,鞭尸三百,痛快淋漓地报了仇。他在楚国的昔日
好友申包胥躲入山中,派人责备他做得过份,他说,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
施之。申包胥赴秦,在秦廷哭了七日七夜,求得救兵存楚。这是故事的第二回,
在这惨酷的争斗中,为我们留下了日暮途穷、倒行逆施、鞭尸三百、人定胜天等
成语。
    现在,另外两个著名的复仇者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该出场了。吴越之争,变
幻诡谲。中国历史上很多影响至巨的当世人物都在这个故事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
痕迹,政治家子产、军事家孙武、思想家孔子、政治家军事家加上经济学家范蠡
、铸剑师干将和欧冶子等。令人惊异的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差不多都来自楚国
。在吴有伍员、孙武、伯(喜否),在越有范蠡、文种,可见楚国的人才流失有
多严重。
    夫差大概是因为在父亲阖庐与勾践的争霸战中,伍员未能立功取胜,反使父
亲手指受伤感染致死,遂不再信任伍员,而专信与伍员经历相似的贪财佞臣伯(
喜否),使越国得到上下其手的机会,最终反败为胜。在今吴越方言中,伯(喜
否)两字还被广为使用,意思是爱说大话的人。伍员认为吴国最危险的敌人不是
齐国,而是曾被吴打得没有还手之力的越国。他富有远见的预言惹恼了夫差,被
赐死。他死前让门下舍人将他的眼睛挖出来,悬于东门,以见越国灭吴,表现了
这位著名的复仇者最后的复仇愿望。夫差闻之大怒,将他的尸体盛入鸱夷革沉江
。《越绝书》云:“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
神大海;仿佛之间,音兆常在。后世称述,盖子胥水仙也。”这“水仙”可没有
今日的水仙花清雅,也没有纳西索思缱绻,问题就出在这上面。《录异记》说:
“夫差杀伍子胥,煮之以镬,乃以鸱夷橐投之于江。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
杀人。”他在死后还在向世人复一己之仇。

                                      3
    伍员死后,吴人怜之,为之立祠,他就这样成为波神(又称涛神),常在长
江、钱塘江、舜江覆舟溺杀过往旅客。老百姓总是好欺侮的,他们只好年年在伍
员的忌日临江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遂形成端午龙舟迎潮之俗。端午节通常是祭
祀屈原的,《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
舟楫以拯之……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观之。”又说迎伍君是东吴之俗。在别的地方
纪念楚国忠臣屈原时,处于越地的上虞舜江却在祭祀楚国的叛臣、越国最危险的
敌人伍员伍子胥。
    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在舜江的纪念活动中,曹(日于)失
足落水,死于非命。曹(日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巫师,或者应称为觋。他能“
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他以艺谋食,结果因艺丧生。他的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
江畔十七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后汉书》只说这些,并将“婆娑乐神”
误为“婆娑神”。另一些书中说她祝天投衣,随衣漂流五昼夜,于沉衣处得父尸
,负尸出水数十里,为人发现,一时震惊乡里,观者如堵。
    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东汉名将度尚任上虞长时,将曹娥改葬于江南岸,
其弟子邯郸淳作文,立碑庙侧。这就是著名的曹娥碑。关于邯郸淳作碑文,有一
段与王勃作《滕王阁序》类似的故事,《会稽典录》说:度尚先让魏朗作碑文,
写成后还未出示,在酒席上准备拿出来时谦虚了几句。谦虚果然是传统美德,这
几句话就价值连城,历代就出现了如许与碑文有关的佳话。度尚让少年邯郸淳试
着写一篇,邯郸淳“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果然才如潘江陆海,直追贾生相如
,魏朗为之毁稿。
    舜江改称曹娥江。后人在曹娥墓前立翁仲对峙,并建有双桧亭,如今都已不
见。
    故事发展到这里,男主角伍员退居幕后,女主角曹娥登台了。这位可怜的少
女,她成为故事的主角须得在她死后,在人们的怀念之中。
    这其实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像她这样的人物,在我国的古籍中屡见不鲜,翻
开二十四史的《列女传》,总能看到这类记载,设祠建庙也是常事。中国人本质
上是泛神论者,爱崇拜难以理解的物事,也爱崇拜难以摹仿的人事。中国向重孝
道,以孝治天下,政府爱表彰,百姓爱传诵。这类事看多了,你不能不疑虑重重
。一个与曹娥类似的人物是犍为郡的叔先雄,不同的是叔先雄27岁,嫁后已生二
子。叔先雄的父亲叔先泥和是县功曹,出差时失足落水而死,叔先雄号哭入水负
父出及地方政府为之立碑图形,与曹娥的故事如出一辙。她们以生命为代价,赢
得了孝顺的美誉。可是综合其时代、性格、情感种种因素,这是不是唯一的选择
?流传极广的二十四孝故事,今日观之,真令人毛骨竦然。比如郭巨埋儿,简直
是故意弄得惨无人道,将二千万钱分与二弟,让老母跟自己受苦,居然要将儿子
活埋,理由是:养儿妨事亲;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且不说儿子绝无死理
,更将两个弟弟与慈爱的母亲置于何地?但世人津津乐道,大加赞扬,却令人心
怀疑虑。
    1986年,在一个以曹娥命名的村子里,我听到一些关于曹娥的故事,其中一
则最无聊猥亵:话说曹娥投江死后,抱持父尸浮出水面,岸上观者如堵,有人说
:一男一女,公然面对面相抱,成何体统!一语未了,两具尸体忽然分开,随水
漂动,成背对背相负的姿势,浮近江岸。编出这一故事的道学先生站着说话不腰
疼,求全责备到全无心肝的地步,连儒家援手之权的圣训也不承认了。这故事流
传在民间,一方面反映了儒学之流弊,另一方面折射出市井百姓的卑琐龌龊的心
态。

                                     4
    故事在继续。
    公元195年,蔡邕来了。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县人。这位大才子在朝为议郎,得罪要津,流放五原,
遇赦,又得罪权贵,只好亡命江海,至吴越,他做了三件很风雅的事情。一是听
人烧桐木,闻火爆之声清越,讨来裁成了著名的焦尾琴;一是对人说他曾在会稽
高迁亭见到东间第十六根竹椽可以为笛,好事者制成,果有异声。
    第三件事发生在这年的中秋之夜,他过曹娥碑,以手扪而读之,“以为诗人
之作,无诡妄也”(《异苑》),嗟叹良久,在碑的背面刻了八个字:黄绢幼妇
,外孙齑臼。蔡邕少时以孝闻名,衣不解带侍奉母亲至死,他夜读碑文并如此赞
叹,当不仅是为邯郸淳的文采倾倒,对孝女曹娥也必有惺惺相惜之意。
    这是中国谜语史上有名的曹娥碑谜语。在蔡邕是随兴而作,后人却颇费端详
。幸亏聪明人代代都有,到汉末,曹操过曹娥碑下,见了这八个字,不解其意,
问群僚,都不能猜破。江边有一洗衣的妇人,对曹操说:“第四车解。”第四车
上正是祢正平祢衡。《异苑》接着说道:“衡即以离合之意解之。或谓此妇人即
娥灵也。”《世说新语》说是杨修,并解释说:“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
妇,少女也,于文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
所谓绝妙好辞也。”其实曹操和杨修都未尝过江东,事情恐怕不大可靠,后人瞧
出不对,《三国演义》遂改为蓝田董祀庄上,说蔡邕之女蔡琰在家,曹操登门拜
访,见壁间悬碑文卷轴云。还暗示杨修之死与此也有一丁点儿关系。
    五胡乱华,司马过江,北方士族东渡,对泣新亭。王羲之也从建康来到了会
稽。他在兰亭曲水流觞、城里养鹅戒珠;在剡县羞辱王述致为所羞而设誓退出仕
途;在上虞,他以飘若浮云矫若游龙的书法将曹娥碑文写了两遍,不过用的是小
楷,由吴茂先刻碑存于庙中,后被人取走,不知所踪。
    邯郸文,羲之书,应是珠联璧合。不过到宋朝,有人说碑文不是王羲之所书
,而是晋朝的另一个人。清乾隆年间,尚存四碑,一为北宋书法家蔡卞所书的大
字本,一为明朝赖恩集李北海书,一为康熙间王作霖重摹右军本,还有一碑据说
是乾隆间人所刻,姓名未详。现在这些书法碑刻作品不知还在不在。
    董桥《好古谭荟》述郑逸梅言:张大千曾祖藏王右军曹娥碑,唐人题识甚多
。张大千在上海江紫宸家诗钟博戏大输,因以还债。母病中欲观此宝,而江紫宸
已售出此卷,不知下落。某日与叶恭绰谈及,恭绰说正在我处,乃慨然赠还,不
取分文。
    我少时曾寻求曹娥碑文,仅见到一幅书法影印件,不知是谁所书,阙漏颇多
。碑文中有“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家室”和“无父孰怙,诉神
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及“翩翩孝女,一沉三浮,或泊洲屿,或在中流,
或趋湍濑,或还波涛。千夫失声痛悼,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流泪掩涕”等
句,后附蔡邕八字谜语,而且还有蔡邕的预言:“三百年后,碑冢当堕江中;当
堕不堕,逢王匡之。”不知这里面又有什么故事。

                             5
    曹娥庙号称江南第一庙,曹娥娘娘是一个典型的民间之神,与厕神紫姑同类
。到宋朝,她开始成为国家正式承认的地方性神祗了。宋熙宁中,规范诸神祠,
根据太常博士王右的意见,诏以曹孝女坟庙载于祀典。大观四年,封灵孝夫人,
政和、淳佑年间又屡加封号。还封其父为和应侯,其母为庆善夫人。
    孝女庙左近还有一座关帝庙。海潮涨时,海水倒灌入江,至曹娥村则平伏,
村民说是这两座庙灵验的缘故。
    在今日的曹娥庙,有不少楹联:
        事父未能入庙倾诚皆末节,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也无妨。(徐渭)
        渺渺予怀尝思所求乎子何事,洋洋如在试问无忝尔生几人。(马一浮)

        碑经易石千万年遗恨难磨谁见江边泪尽,
        水亦更名风再夜招魂何处人言海上潮来。(赵时枫)
        血泪溅长江魂逐波涛经五日,褒封荣累代孝同星月炳千秋。(喻长霖)

        碧水青山看风帆日夜经过寄语往来人愿各勉为孝子,
        高天厚地任劫火古今明灭勒碑千万载问谁不敬贤娥。(邓散木)
        天监孝思恃一缕性真不关血气,
        地崇仁里合万家烟井永荐馨香。(沈志礼)
        德必有邻江流近接清风岭,文能载道石墨犹传黄绢辞。(于右任)
    联中的清风岭在嵊州市(旧称嵊县)境内,说宋末有女王氏拒元兵凌辱留诗
自尽,乡人哀之,建烈妇祠。今岭下有清风亭。
    在曹娥庙里配享的也是两个孝女。一个是北宋的朱娥,一个是明朝的诸娥。
朱娥10岁时为保护祖母不受族人伤害而死,诸娥8岁时因父受人诬告,随舅舅赴京
师告状滚钉板而死。“滚钉板”是明初规定专门让喊冤的人享用的,说是看他是
不是真的有冤。受冤枉不服还得如此,也是咄咄怪事,现在文明了些,晋封为“
上访专业户”,钉板是不必滚了。
    清初曹娥庙曾遭祝融之灾,大臣沈文奎捐资改建,乡人用余钱建沈公祠。上
虞民间传说中有沈百万者,曾招附马,不知是不是他。清代张噩等编过一本《曹
江孝女庙志》,余未之见。
    据曹娥村一位老人说,曹娥庙的祭祀是在正月中旬。主持祭祀活动的有永清
社、聚源社两大祭社。从正月十三到十七,放五昼夜灯,称前灯(正月二十日左
右是大王庙三昼夜的后灯),上午是花台。具体情况不得而知。现在已无这些讲
究,只是一些善男信女好像还在赶庙会祈福,头包白巾,脸色黧黑,看上去大都
来自余姚一带。余姚有地名曰小曹娥。
    历史的风尘掩盖了过去的歌哭与才情,只留下一个个符号供人们瞻仰。后之
视今,尤今之视古,对历史来说,人生太过短暂。桓温说:“既不能流芳百世,
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张季鹰却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常
人既无桓温的野心,又无张翰的放达,面对滔滔曹娥江,还是孔子忧心忡忡的话
容易引起共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留下的究竟是什么呢?对此茫茫
,焉能不形神俱废。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53.0.153]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