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k53(剑客)
整理人: navi(2001-08-22 05:45:27), 站内信件
|
又届七夕道情话
现如今西风东渐,洋节似乎一时大行其道,什么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最被青年人推崇的大概莫过情人节了。届时,那满街的玫瑰似乎代表着一种时髦。不过,既然生活渐渐好了。多过一个节,多几分浪漫,也没什么不好。
不过,或许是咱孤陋寡闻,咱一直不知道在公历2月14日这一天,在欧美的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典故,爱神邱比特为什么在这一天要光临人间,把少男少女和已经不是少男少女的人们惹得个心神不安。
倒是中国的情人节来的朴素,又多了些人情味道。那七月初七,分居天河两边的牛郎与织女就要相逢在一起,虽说只是一年一度,但伤感中又透着几分浪漫。古人不是这么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小时候许多人在夜里的葡萄架下,听妈妈或外婆讲述过牛郎织女的故事,那深沉的描绘,透着人们的生活理想,也是爱的启蒙课。
牛郎织女的故事主要是女性的颂歌。想那织女位居天界,竟不顾一切地下凡与牛郎结合,她的爱情追求与精神境界甚至远远高于现代人。织女是天仙的容貌,双手十分的巧。因为她心灵手巧,在许多地方,在七夕这一天都要为家里的女孩子“讨巧”,也就是希望女孩生一双巧手,故而,这一天又叫“乞巧节”。以织女的条件,仅就其爱牛郎的勤劳,不计较对方在地位上的差异,也足以使许多现代人汗颜。举一个例,那牛郎出身贫寒,肯定文化浅薄,甚至是个文盲也未可知。而织女在天上,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与现在的研究生相当。这样大的文化差异,就说是你不嫌贫爱富,那些满嘴洋文的小姐想必要连连来上几个“NO,NO,NO!”而织女的爱情却是那样炽烈,那样一往情深,那样百折不挠。啧啧!
在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演出过的《天仙配》里,有“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的唱句,这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理想所在。不仅仅是相亲相爱的人儿,连陶渊明老先生不也期望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吗。当然,陶公似乎不用辛苦耕织。而牛郎织女要用他们辛勤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当然,在故事里他们还有一双小儿女,也需要他们来抚育。可以讲,牛郎织女钩织的生活理想,也是多年来中国农民的梦寐以求。
曾有人说中国人的想象力欠丰富,俺坚决不同意这种观点。就拿这牛郎织女的故事,凭着对生活理想的热爱,凭着超凡脱俗的爱情世界的追求,古人演义出了这个千古绝唱。
据天文学家考证,牛郎星与织女星相距有若干光年,就是说假如牛郎与织女相会,就是坐上光子火箭也要许多年才能见面,更不用说那牛郎挑着一双儿女,越过天河与爱妻进行鹊桥会了。我不喜欢这个考证,我情愿他们一年一度,年复一年,既然他们无法朝夕相聚。
过西方的情人节的时节,正值长冬未尽,情人们守在烛前,饮着咖啡,脉脉含情地对坐。而七夕的时刻,正是金风送爽的时候,相知的人儿,何不望着早早升起的新月,重新品位一下那常讲不衰的故事呢。
-------记于七夕节前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