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彩云之南>>◆ 笛韵恰从云里降——心情随笔 ◆>>人生感悟>>《如意菩提》选了又选之片段

主题:《如意菩提》选了又选之片段
发信人: nike_wei()
整理人: moonjj(2001-09-14 07:50:28), 站内信件
林清玄
1)我还有个朋友,学校毕业很久了都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工作上简直是颠沛流离,弄的全家人都为他找工作烦心。他的祖母竟为了他的工作许了一个愿:“希望菩萨保佑我的孙儿找到好工作,如果他找到好工作,我死也无憾了。”
结果,祖母不久生病了,他无暇顾及祖母,只好为了去应征一份自己最渴望的工作;祖母死的那一天下午,他接到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他说:“如果祖母还活着,我宁可去做最粗贱的工作。”朋友说他当时的心情用四个字可以形容: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原是弘一大师的遗偈,用自己的生命体会起来真有惊心动魄之感。悲欣交集不是一个空句子,而是生命的总其成,我们每天不都是悲欣交集吗?每月每年不都是悲欣交集吗?悲与欣有如形与影,几乎是不可分割的。
2)不要阻止风,应将此身化为风,不要阻止雨,应将此身化为雨。
日本密教祖师空海大师如是说。他告诉那些苦难的人说,不要担心风雨来袭,重要的是把心中的阳光唤起。他更悲切的说:“没有此世岂有彼世,逃避今生何有来生?”是的,此世今生就是不可逃避的,风风雨雨也是不可避免的。
曾经有一位陶艺家,把他父亲的骨灰磨碎合着瓷土,烧成一个美丽的白瓷花瓶,认为那是纪念父亲最好最纯净的方式。父亲的骨灰作成的花瓶,象征着今生面对与不朽的期待。这位陶艺家在记者访问他时,说:“我希望捏一个最美丽的陶罐,来装自己的骨灰。”
多么美而动人的回答,只有看清人世的人才说的出来,这使我想起憨山禅师的山居诗:“生理元无往,流光不可攀;谁将新岁月,换取旧容欢?”在岁月之流里,没有什么是可以攀附的,愈早看清这种真实,愈能诚挚的面对自己的今生。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陶罐来装自己的骨灰,何不及早捏一个最美丽的陶罐呢?
3)一朝
十二岁的时候,第一次读《红楼梦》似懂非懂,读到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段,以及她的葬花诗,里面有这样几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落花也会令人忧伤,而人对落花也像待人一样,有深刻的情感。那时当然不知道林黛玉的自伤之情胜过与花朵的对待,但当时也起了一点疑心,觉得林黛玉未免小题大做,花落了就是花落了,有什么值得那样感伤,少年的我正是“侬今葬花人笑痴”那个笑她的人。
后来就比较知道林黛玉不是神经,只是感受比常人敏锐罢了。长大一点,我更知道了连花草树木都与人有情感、有因缘,为花草树木伤春悲秋,欢喜或忧伤是极自然的事,能在欢喜或悲伤时,对境有所体会观照,正是一种觉悟。
最近又重读了《红楼梦》,就体会到花草原是法身之内,一朵花的兴谢与一个人的成功失败没有两样,人如果不能回到自我,做更高智慧之追求,使自己明净而了知自然的变迁,有一天也会像一朵花一样在无知中凋谢了。
同时,看一片花瓣的飘落,可以让我们更深的感知无常,正如贾宝玉在山坡上听见黛玉的葬花诗“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那是他想到黛玉的花容月貌终有无可寻觅之时,又推想到宝钗、香菱、袭人亦会无可寻觅之时,当这些人都无可寻觅,自己又安在呢?自身既不知何在何往,将来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看看这种无常感,怎么能不恸倒在山坡上?我觉得,整部《红楼梦》就在表达“人生如梦”四个字,这是一种无可如何的无常,只是借黛玉葬花来说,使我们看到了无常的焦点。


4)油面摊子
家附近有一担卖油面的小摊子,我平常并不太注意,有一回带孩子散步路过,看到生意极好,所有的椅子都坐满了人。我和孩子驻足围观,这时见卖面的小贩,把油面放进烫面用的竹捞子里,一把塞一个,刹那之间就塞了十几把,然后他把叠成长串的竹捞子放进锅里烫。接着,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十几个碗一字排开,放作料等等,很快的捞面、加汤,十多碗面煮好的过程还不到五分钟,我和孩子都看呆了。更令人赞叹的是,这个煮面的老板还边煮边与顾客聊着闲天。
在我们从面摊离开的时候,孩子突然抬起头来说:“爸爸,我猜如果你和卖面的老板比赛卖面,你一定输!”对于孩子突如其来的话,我感到莞尔,并且立即坦然承认,我一定输给卖面的人。我说:“不只会输,而且还会输的很惨。”后来我和孩子谈起了,他的爸爸在这世界上是输给很多人的。我对孩子说:“爸爸比不上炸油条的人。”“爸爸比不上包饺子的人。”“爸爸比不上削水果的人。”
就在我们生活四周,到处都是我比不上的人,这些市井小人物,他们过着单纯的生活,对生命有着信心与希望,他们的手艺固然简单,却非数十年的锻炼不能得致。当我们放眼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很可能会以为自己是顶尖人物,一旦我们把狂心歇息下来,用赤子之心来观照,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渺小,在人群之中,若没有整个市井的护持,我们连吃一套烧饼油条都成问题啊!这是为什么连圣贤都感叹的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的缘故,我们什么时候能看清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那就是对生命真正有信心的时候。
我带着孩子观察了许多人以后,孩子感到疑惑,他问:“爸爸,那么你有什么可以比得上别人呢?”我说:“如果比写文章,爸爸可能会比得上那卖油面的老板吧!”孩子说:“也不会,油面老板几分钟就煮好十几碗面,爸爸要很久才写完一篇文章!”父子相对大笑,是呀!这世界有什么东西可以相比,有什么人可以相比呢?事实上,所有的比较都是一种执着!
5)不是茶
日本人很爱干净,日本茶道更有绝对一尘不染的传统,如何打扫茶室因而成为茶道艺术极重要的传承。
传说当千利休的儿子正在洒扫庭院小径的时候,千利休坐在一旁看着。当儿子觉得工作已经做完的时候,他说:“还不够清洁。”儿子便出去再做一遍,做完的时候,千利休又说:“还不够清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了许多次。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对他说:“父亲,现在没有什么可以做了。石阶已经洗了三次,石灯笼和树上也洒过水了。苔藓和地衣都披上了一层青绿,我没有在地上留下一根树支和一片叶子。”“傻瓜,那不是清扫庭院应该用的方法。”千利休对儿子说,然后站起来走入园子,用手摇动一棵树,园子里瞬时间落下许多金黄色和深红色的树叶,这些秋锦的断片,使园子显得更加干净宁谧,并且充满了美与自然,有着生命的力量。
这是在启示人文与自然和谐乃是环境的最高境界。如果用禅意来说,悟道者与一般人的不同也就在此,过的是一样的生活,对环境的观照已经完全不一样,他能随时取得与环境的和谐,不论是秋锦的园地或瓦砾堆中都能创造泰然自若的境界。
还有个故事是关于千利休的孙子宗旦的。有一天,宗旦的好友叫寺中的小沙弥送给宗旦一枝寺院中盛开的椿树花。椿树花一向就是极易掉落的花,小沙弥虽然非常小心的捧着,花瓣还是一路掉下来,他只好把落的花瓣拾起,和花枝一起捧着。到宗旦家,花已全部落光,只剩一枝空枝,小沙弥向宗旦告罪,认为都是自己粗心大意才使花落下了。宗旦一点也没有怨怪之意,并且微笑的请小沙弥喝茶。宗旦从席床上把祖父千利休传下来的名贵的国城寺花筒拿下来,放在桌上,将落了的花的椿树枝插于筒中,把落下的花散放在花筒下,然后他向空花及空枝敬茶,再对小沙弥献上一盅清茶,谢谢他远道赠花之谊,两人喝了茶后,小沙弥才回去向师父复命。
宗旦表达了一个多么清朗的境界!花开花谢是随季节变动的自然,是一切的“因”;小和尚持花步行而散落,这叫做“缘”。无花的椿枝及落了的花,一无价值,这就是“空”。从花开到花落,可以说是“色即是空”,但因宗旦能看见那清寂与空静之美,并对一切的流动现象,以及一切的人抱持宽容的敬意,他把空变成一种高层次的美,使“色即是空”变成“空即是色”。老和尚、小沙弥、宗旦都知道椿树花之必然凋落,但他们都珍惜整个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惜缘”,惜缘所惜的并不是对结局的期待,而是对过程的宝爱呀!
6)送一轮明月给他
在我们的人生经验里,无形的事物往往不能赠送给别人。
例如我们不能对心爱的人说:“我送你一百个爱情。”只能送他一百朵玫瑰。他也只能从玫瑰的数量来推算情感的热度,虽然这种推算往往不能画等号,因为送玫瑰的人或许比送钻戒者的爱要真诚而热烈。同样的,我们对于友谊、正义、幸福、平安、智慧……等等无价的东西,也不能用有形的事物做正确的衡量。我想,这正是人生的困局之一,我们必须时时注意如何以有形可见的事物来奥妙表达所要传递的心灵信息。可悲的是,在传递的过程中常常有“落差”,这种落差常使骨肉至亲反目,患难之交怨愤,恩爱夫妻仳离,有情人终于成为俗汉。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一种固定的方法可以训练人表达无形的东西,于是,训练表达无形情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自身,充实自己的人格,使自己具备真诚无热切无私的性格,这样情感就不是一种表达,而是一种流露。在一个人能真诚流露的时候,连明月也可以送给别人,对方也真的收得到。我们时时保有善良、宽容、明朗的心性,不要说送一轮明月,同时送出许多明月都是可能的,因为明月不是相送,而是一种相映,能映照出互相的光明。
7)秋天的心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历的习惯,觉得读农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圆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炎亮的天空,逐渐的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如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就永远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就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到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8)幸福
不相信命运,并不会使一个人的幸福增加,相信命运,也不会减少一个人的幸福,反之,亦然。幸福,其实不是不能掌握的,对个人来说,知足常乐,反观子自照、减少物欲的追求,是幸福的根本条件。对社会而言,多想想别人的幸福,希望能奉献与布施,少想到自己的幸福,整个社会才有幸福的可能。现代社会的一切悲剧,都是因自私的幸福观战胜了大我的幸福观,在大我被大部分人遗忘时,正是正义沉沦时之际。
9)心里的水银
有一个人搬进新房子,一直因为自己的书房太小而苦恼不已,后来他想出个方法,就是在书房四周镶上镜子。初开始的时候,果然觉得书房大了不少,过了一段时间,书房又一天天的小了起来。事实上,房子的空间并没有增大也没减小。这种对房间奇特的感受竟使他无法安心工作,加上一转身就看见镜中的自己,日久月深,使他连转身都感到困难了,到最后视进书房为畏途。有一天他遇到一位有智慧的禅师,请师父去看他的书房,师父看了后说:“你的书房四周都是镜子,明天只看见自己,没有看到别的事物,感觉当然少了。你抬头看看世界,少顾盼自己,书房一定会大起来,你何不把镜子里的水银拿掉呢?”那人听了若有所悟,把书房临街的两边打掉,装了两扇落地窗,书房果然整个开阔起来,他每天都站在落地窗前,看外面的景物与人车,到最后他把落地窗前的观赏成为了书房唯一的乐趣,竟然无法安心坐在书桌前沉思和读书了。他又重新陷入苦恼,最后还是去找禅师。禅师说:“你何不给心里装上水银呢?”他茫然的看着禅师。禅师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的时候,需要的是镜子。面对外面用窗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面对自己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他又说:“那,我应该怎样办呢?”禅师笑一笑,站起来把窗关上,说:“有了窗,可以开,也可以关;有了镜,可以照,也可以不照。”
记得我在读小学时,教室前面有一面比人还高的镜子,上面写了“明心见性”四个大字。那面镜子是用来惩罚犯错的同学,我和同学都很怕去照那面镜子,因为往往一照就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只照自己的脸,真让人怀念外面的世界,那时我就想:这如果是一扇窗,不知道有多好?可惜那不是一扇窗,而我们照了半天镜子也没有明心见性,那是由于照镜子时我们想着外面的世界,而看窗的时候我们又迷失了自己。
水银与玻璃的关系真是奇妙,有了它,我们看到自己,没有它,我们看见世界,如何在用不用水银时善于选择,就可以让我们和世界维持和谐圆满,又不失去自在自我。所以善用我们心的水银吧!让它应该流动时流动,宜于静止时静止。可叹的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要说善用水银与玻璃的关系,有很多人从没有打开心里的窗和照过心中之镜。我们在餐厅、浴室、电梯都装满了镜子,却很少有人用心反观自己,在每一幢大楼都装满满的窗,也很少人清楚的观照世界。我们建造了玻璃与水银的围墙,心窗心镜反而失落了。
10)以智慧香而自庄严
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宝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的凋谢了。
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的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的俯在桌边,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的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的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的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的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捡回来的花与买回来的花感觉不同,由于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番风姿。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反对。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傲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能以金钱衡量。

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
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卖香和卖伞也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好的行业呢?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爱花的人如何在花中学习开启智慧,比只是痴痴的爱花重要。在《华严经》中一位名叫优钵罗华的卖香长者,曾说过一段有智慧的话:“如诸菩萨摩诃萨,远离一切诸恶习气,不染世欲永断烦恼众魔鄄索。超诸有趣,以智慧香而自庄严,于诸世间皆如染着,具足成就无所着戒、净无着智、行无着境、于一切处悉无有着,其心平等,无着无依。”长者虽是从卖香而得的智慧,与花也相通,我们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香来庄严心灵,还有什么能染我们呢?
花的美是无常的,世间的一切何尝不是花般无常?若能体会无常也有常在,无常也就能激发我们的智慧。我曾试写一偈:
“日日禅定镜 处处般若花 时时清凉水 夜夜流离月”
这世间,“镜花雪月”是最虚幻和短暂的,惟其如此,才使我们有最深刻的觉醒,激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枝花吧!香给这世界看,如果世界不能欣赏我们,我们也要沉静庄严的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深情的注视人间!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