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uckymouse()
整理人: cswpcl(2002-02-26 16:11:01), 站内信件
|
中国电信业的三个问题
摘自:电脑报
作者介绍:曹健博士在美国从事电信战略研究和市场分析。王伯庆博士在美国从 事经济研究。
1998年和1999年,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打破中国电信业的垄断。1999 年3月,信息产业部宣布,将“中国电信”按业务范围分解为固定网络,移动电话 通信,卫星通信和无线寻呼四大公司。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记 者会上说,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出路在于“打破垄断,引进外资”。消费者翘首以 待,指望能继去年的电信大讨论后收获改革之果。
中国政府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寄托在发展信息产业上。美国信息经济成功的一 条重要经验是:放松政府对电信工业的管制。在中国,电信业是政府管制和垄断 最程度最高的工业之一。电信产业的根本问题是垄断。中国电信业过去是邮电部 的一统天下,如同烟草“专卖”行业。的确,在电信业的发展初期,要求有强大 的经济实力来铺设全国电话网,集中技术力量发展和规划电信技术标准,为顾客 提供统一的通信服务。垄断企业能够做到集中化和标准化。因此,垄断是电信产 业发展中的一个自然阶段(NaturalMonopoly),对电信业有著历史性贡献,原邮 电部对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然而,当垄断企业完成了初期的扩张任 务后,发展技术的动力开始消失,走上了扼杀竞争,追求垄断价格之路。
垄断-AT&T的故事
王:从1876年成立到本世纪80年代,AT&T曾垄断了美国电信产业达100年之久,而 美国第一个联邦的反垄断法是1890年的谢尔曼(Sherman)反托拉斯法,标准石油 公司就被迫分解为七个公司,后称为“石油七姐妹”,美国政府为什么能够容忍 AT&T在电信产业“横行霸道”百年之久呢?
曹:AT&T的垄断地位是由它对电话技术的发明和投资电话网建设所形成的。电话 就是贝尔(AlexanderG.Bell)在1876年发明的,他并创办了AT&T,其制定的技术 标准,使得电话通信统一化,一个座机一个号码;铺设全国电话网要求大量的投 资也非AT&T莫属。但随著AT&T有关专利的过期而引起的其它公司的争相进入,以 及公众对大公司垄断的恐惧,促使AT&T在1922年同联邦政府达成协议,将它定位 为联邦政府管制下的公共专营企业(PublicFranchise)。AT&T在政府管制下,建 设了世界上最好的电信网,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收费合理的良好服务。一个事实 是,上百年来几乎没有来自消费方对AT&T垄断的上诉。
这里我要强调一下AT&T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它囊括了几乎所有与通信有关的发 明创造:拨号电话,有声电影,广播,微波通信,海底电缆,通信卫星,晶体管 ,激光,上网用的调制解调器,C++语言,UNIX系统等等。AT&T用获取的高利润, 支持了电信及其它学科的发展。“时代”周刊最近刚把晶体管评为20世纪最伟大 的发明之一。
王:先后有9名诺贝尔奖得主的得奖研究可归功于他们在AT&T的工作,包括1998年 物理奖得主崔崎和1997年物理奖得主朱棣文。
曹:对,AT&T承担了基础科学研究这样的社会责任,取之于社会,回赠于社会。
王:即便如此,到了60年代,拥有100万雇员的AT&T树大招风,很多中小企业想从 庞大的电信市场上分一杯羹;全国电话网也建好了,技术标准也形成了;该是联 邦政府卸磨杀驴的时候了。
曹:是这么一回事。当时微波通信的发展也给其它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机会,如MC I(微波通信公司)就是那时成立的。MCI当然不会满足于仅仅提供微波通信,它 要求联邦政府给它公平进入电话网的机会,用租用AT&T的电话网的方式来分享有 线电话的零售市场。到了1974年,联邦司法部起诉AT&T垄断,就象今天它控告Mi crosoft一样。同AT&T的官司打了8年,到了1982年,心力交瘁的AT&T宣布把公司 一分为八,其中七家经营地方电话,AT&T的名字保留给了长途电话和设备制造部 份。
王:生活在美国,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电信竞争的好处,记得10年前打往中国的电 话收费是第一分钟约3美元,以后每分钟要1.5美元多;现在已没有第一分钟的高 价,打往中国每分钟低到40美分,少于5元人民币。各家电话公司的推销员用形形 色色的奖励来拉客户转线,面对电话公司的“勾引”,消费妹妹自己也是春心思 动,流目四盼,不再从一而终了。
垄断-“中国电信”的故事
王:与AT&T的自然和技术垄断不一样,中国电信是行政性垄断,政企一家,既经 营电信业务,又制定产业政策。同技术领先形成的垄断相比,这种政企一家绝对 垄断的弊病也远远超过前者。
曹:中国在90年代中期开始了政企分开的尝试,把邮电部的职能司局-电信总局 改组为直接管理企业的“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简称“中国电信”),但它具有 政府职能。1997年为了筹资,“中国电信”将浙江和广东两省的移动通信部份以 “中国电信(香港)”的名义,即ChinaTelecom,在香港和纽约上市(后又增加 了其它省域的移动通信)。
王:据我所知,为了逐渐引入竞争机制,1994年国务院批准,由铁道部,电力部 和电子部共同投资成立了“中国联通”,使用铁道部和电力部的电讯网,经营移 动电话业务。成立“联通”就是为了挑战“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其突破口选 定移动电话通信这一迅速发展的新领域。我想,这几年中国移动电话发展迅速, 成为世界大户,收费一再下降,应该归功于“联通”的出现。
曹:还有外国厂商在移动电话手机上的剧烈竞争。
王:“联通”的故事表明,电信市场份额很小的一个竞争者,就会迫使垄断者回 招响应,它象一块沉重的石头,把巨大的垄断软体沉入了市场竞争的旋涡。然而 ,“联通”的规模远不能与“中国电信”分庭抗礼,国外信息通信产业的迅速发 展和国内消费者的抱怨,把姗姗来迟的中国电信推向了改革前台,于是就有了19 98年开始的中国电信发展的大讨论。你能否就争论的热点问题介绍一下?
曹:好的。1998年的争论主要围绕电信网与有线电视网建设之争,对IP电话的围 堵,以及来自消费者对电信收费高的抱怨。
电信网与有线电视网之争的问题。由“中国电信”海外融资协调人--中国国际 金融公司与高盛公司资助的一项研究主张:把现有的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独立出 来交给国家,由国家发展为基础信息网并加以控制;而由原广电部官员参与的另 一项研究持不同主张:开放电信竞争性经营,电信网与有线电视网并存;电信网 服务于低速通信,有线电视网服务于高速通信。从这两个对立的主张,我们似乎 可以闻到信息部垄断与广电部反垄断的火药味,我认为不应该把这个争论局限于 信息部(即“中国电信”)与广电部门之争,应该从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来讨论 这个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正在打破这种界限。
王:有人预测,10年后Internet上的通信将代替今天的传统电话网通信。有过上 网经历的人知道,通过电话线上网的最大问题就是速度太慢,而有线电视网具有 传输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更快地传输图象,数据,声音。有鉴于此,中国目前 可以多网并存,竞争发展,特别要改造和扩大有线网连接,让市场来决定孰优孰 劣。
曹:另外一个引起嘱目的话题是对IP电话的围堵。IP电话即利用Internet进行电 话通话,有普通电话即可进行。目前中国的IP电话质量不高,但由于收费低,为 之者众。由于IP电话打破了中国电话的垄断经营,曾招致了电信部门的围剿。
以当时福州的陈氏兄弟为例,IP电话打往美国的成本每分钟1.64元,陈氏每分钟 收9元,大大低于电信部门当时的每分钟18.4元的收费。如侨乡青田县每年国际长 途收费1000万,有了IP电话后,电信部门的国际长话收费降至500万。肥水怎能流 向外人田?青田电信局,工商局和公安局一起查处IP电话。电信部门的理由是IP 电话“严重分流了我国的国际电信收入”,说到底是电信部门的垄断收入受到威 胁,想用行政手段维护一己私利。王:谈到收费问题,当时中国的上网费,初装 费,国际长途收费高得出奇,怨声载道。1998年在中国,如果一天上网一小时, 电信部门一个月就要收费约400元,而同期在美国,如AOL(美国上线),缴纳月 费约21美元,合人民币约175元,就可以无限时使用。
再如中国的电话初装费,北京地区由原来为5000元,同期电话“初装费”在美国 约30到50美元,合人民币最多不过415元。当时由中国打往美国的国际长途收费刚 由每分钟18.4元降为15元,而同期美国是55美分到76美分不等,不过合6.5元人民 币。考虑到中美两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中国电信”的收费近乎荒缪。
曹:电信部门对征收高初装费的理由是,电信业高投资,只有高收费才能收回投 资。我认为,这一逻辑就如同餐馆要求顾客立即分担桌椅餐具投资一样,没有道 理。如果要通过征收高初装费来分担投资的话,那么,消费者就应该拥用对电信 投资的“股权”。消费者对收费过高的另外一个焦点是你上面提到的Internet的 上网费。为此,南京大学有学生还在1998年发起了罢网活动,抗议上网费过高。 中国电信的用户已过1.3亿,居全球第二,但营业收入却排全球第十。北京市家庭 约30%一年也不打一次长途,这种“热装冷用”的现象是高收费造成的。
王:收费过高压抑了消费需求,反而导致电信部门的收入低,投资难以收回,这 又阻碍了电信技术的更新。电信收费的制定者忘记了一个经济学常识,具有高弹 性的商品,索价越高,需求就越低,销售收入越少。偏高的上网费阻碍了中国网 业的发展。
曹:所以说,高收费是杀鸡取蛋,饮鸩解渴。上述中国电信业存在的问题,主要 是中国电信业政企合一的高度垄断造成的。因此,朱容基说出了国人的共识:中 国电信业改革的出路在于“打破垄断”。
中国电信业的三个问题
王:有三个问题我想讨论一下,第一个问题是政府应该在电信产业的管理中扮演 什么角色。政府应该退出市场经营已是共识,那么,信息产业部或广电部门应该 做些什么呢?
曹:政府部门应该通过法律和行政命令,条例去规范电信市场,也就是制定“游 戏规则”,保障和促进公平竞争,尤其是对“公共资源”的平等进入。
王:也就是说,多年来中国发展起来的电信网今后不应该为中国电信及其衍生公 司垄断使用。譬如,最初由AT&T建设的美国电话网,竞争对手可通过租用的方式 使用。
曹:另外,政府应该监督和制裁垄断行为,如独占资源,瓜分市场,操纵价格的 行为;政府可对某些公共资源,如频道,进行公开拍卖;通信也是人类的权利,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及对低收入家庭和边远地区的财政补助,使他们也能享受电信 发展的成果。中国政府部门在制定产业政策与规划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王:反对“多网并存,竞争发展”的人们有一条理由是“防止重复建设”,由此 引出了我想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在中国的计划经济学教科书中,“防止重复建设 ”成为发展工业的金科玉律。这个理论应用到缺乏竞争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是 正确的。但是,把“防止重复建设”的教条搬到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嘛是读书不 求甚解,要嘛是为继续保持垄断利益寻找借口。你是怎样看待竞争与重复建设的 呢?
曹:在市场经济里,投资建设是一个商业决定,由竞争的厂商自己判断来作决策 。只有在计划经济制下,中央计划者才会有重复建设的担□。“两害相权取其轻 ”,这是参加去年中国电信发展的大讨论第三方的北大周其仁教授对垄断成本与 重复建设成本的分析结论。不过,考虑到中国电信业建设的目前情况,可在中国 电信分家方案中,成立一家独立法人的商业公司来管理国家电信网。中国联通及 其他大小公司同中国电信的衍生公司一样平等付费使用(lease)这个电信网。对 此,电信网建设讨论的一方有类似建议,但我对电信网得有政府部门来控制的观 点不能苟同,政府部门不宜从事企业经营。
讨论的另一方提出加强对有线电视网的建设,我认为这是一个好建议。因为新发 展起来的宽频通信技术利用有线电视网可进行图象和声音的双向高速传递。目前 可在大中城市改造,整合分散的有线电视网,发展数据和声音的传递业务,这样 就会形成对中国电信公司的竞争。
王:第三个问题是引进外资。“中国电信”的高度垄断,也排斥外资进入,理由 之一是“电信业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命脉,不能让外资进入”。
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999年2月份时信息部的官员还在表明反对“ 联通”引进外资,到3月时朱熔基就把“引进外资”做为电信业的出路之一。不引 进外资,中国电信业分享不了他国技术进步的成果,外资与中国电信业相结合, 可以改变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态势。
引进外资,有利于让外国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休戚相关,事实上,每次中国在美 国国会遭遇非难,在华有利益的美国大企业总是出来排除干扰,这些大企业代表 的广大持股者和其雇员正是民主国家的主体政治力量。党派之争是短暂的,商业 利益是长远的。
王:有人担心外资会压垮中国电信企业,煽情的说法是“狼来了”。我以为电信 业没有通常的“名牌效应”,消费者不看招牌,只看收费和质量,中国企业应该 有生存的空间。
曹:其实电信业是提供大众服务的,外资企业的雇员和运作也须本地化,企业的 收入相当部份以成本和再投资方式注入本地经济。广电部和信息部也把对方叫“ 狼来了”,“狼来了”的说法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
现有改革方案的利弊与电信业前景
王:1999年“中国电信”一改四的方案,即按业务范围将“中国电信”分解为分 解为固定网络,移动电话通信,卫星通信和无线寻呼四大公司。各公司不能互相 进入对方的业务领域,期待以后能形成互相竞争。
曹:一改四的专业化经营会提高管理效率,但是专业化分工还不能导致对消费者 有利的竞争。如市话,长话现仍然是一家独揽。但据说“联通”将开始地面网长 途电话试点,加上IP电话,有线电视网和外资企业;另外,一分四的公司自己也 会跨行业经营。可以期待,2000年的中国电信业必然硝烟四起,今后几年将是中 国电信激动人心的年代。
王:最后,你能不能谈一下美国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
曹:可以。从美国来看,电信技术今后几年的发展主要集中在IP电话(Internet ProtocolTelephony)和宽频通信(BroadbandCommunications)两个方面。通过 一种叫“包交换”(PacketSwitching)的方法,可使IP电话质量达到现在光纤电 话网的水平,并且费用大大低于有线电话。宽频通信则是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 图象,数据,和声音的双向传递,其速度要比普通电话网快几百倍,速度慢是目 前依托普通电话网的Internet通信的最大问题之一。AT&T已经开通了高质量的IP 电话,也将在十几个城市试点宽频通信服务。
王:最近几年,美国电信业企业重组风起云涌,如同“战国时代”,我想请你概 括一下电信企业分解兼并的目的。
曹:让我以AT&T为例。AT&T于1996年又主动一分为三,分为生产设备的朗讯科技 (LucentTechonologies),从事计算机生产的NCR以及通信服务的AT&T,这次分 家是为了促使设备制造部门独立发展,与反垄断无关。事实上,仅去年以来AT&T 就有三次大手笔收购,以113亿美元收购为中小公司提供市话服务的TCG公司,以 50亿收购IBM的全球网(给美国以外59个国家提供Internet服务);为了加强宽频 通信网发展,以480亿收购了美国第二大有线电视公司TCI。此外,AT&T还与英国 电信(BT)成立了资产100亿的合资企业,从事国际电信服务。
在这些眼花缭乱的重组后面,AT&T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跨越传统娱乐产品和 通信服务的界限,向消费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王:从AT&T经验来看,“中国电信”一分四的公司会跳出现在所界定的服务领域 ,从而推动电信服务业的竞争。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6.238.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