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engfengxiaoaojh(风风)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1-09-30 13:19:37), 站内信件
|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日本电影《人证》,当时这片子很受欢迎。那时我虽然很小,不过也对它的主题曲印象很深。
那是首怀念母亲的曲子,是挺动人的一首歌。
现在知道了,这片子是根据日本推理小说作家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而改编的。
所以这么好看。
推理小说太多了。我自己比较熟悉的有波罗和福尔摩斯系列,其余的像罗平,梅森,奎因,以及一些笔法细腻的日本作品,也都有些了解。
总体感觉是,大凡优秀的作品中必定有一种新奇的角度或者手法,以此来抓住读者的心。早期的推理小说有讲究实地探察的,有心理释疑的,也有讲究惊险的。后来的作家们比较注重写作的技巧性,不少人与读者玩起了文字游戏,还有的人在书中运用了一些现代小说的叙事手法,以此使情节引人注意。当然还有些人另辟蹊境,专门借助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譬如说法律或者法医学,凭此来解决案例。
森村诚一与众不同,他靠的是对社会的理解,和对人类的感悟。
粗略地看上去,他的文字很像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写出来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社会弊端的痛恨感,对人类命运的同情感,还有一种个人在社会重压之下的焦灼感与孤独感。
他仿佛在批判社会,在分析人类的弊端,而不是在探讨什么案子,更没有卖弄破案的技巧。他把推理小说上升到了理性分析的高度,从情感处探求犯罪的动机,直面人生的黑暗之处。
对情感他分析得很透彻。人类都有私心,都有欲望,因此会产生罪恶。似乎他是倾向于“人性本恶”的,但他在结尾处,还是安排了人性的胜利。罪犯的母性不容许自己再堕落下去,无法再抑制自己的情感。
这种方法很不错,抛开表面化的东西,直指核心。
毕竟案件是多样化的,断案手法也有很多种,但是无论怎么变化这都属于外在的形式。究其根本,人犯罪都要出于一定的动机,其背后总有邪恶的欲望在作怪。而这欲望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与人成长的环境,后天的遭遇密不可分。故事的编织是有尽头的,而人性是永远值得探究的,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不必强调故事的悬念,关键在于抓住人物内心的想法。
不由使人想起了古龙的作品。
在他的观念中,还存在着一种宿命论。比方说,他在书中安排了女主角杀害了自己的儿子,结果最后她的另一个儿子被判刑,女儿也堕落了。还有一个美国的黑人警察——年轻时在日本欺侮弱者的愤怒青年,最后也被同样愤激的街头人物杀害。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冥冥之中,也许真的存在着天意。
对罪恶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最好的制裁方式。
---- 我想从南走到北,还要从白走到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