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文以载道 名人观点>>突出影响 各家之言>>岳海燕的“梦幻语法”说

主题:岳海燕的“梦幻语法”说
发信人: unlimited(知秋一叶)
整理人: unlimited(2001-08-11 23:47:56), 站内信件
                   假雨村言即为梦幻语法
                                 ——太虚幻境诠译

  《红楼梦》是用“梦幻语法”撰写的长篇艺术巨著。欲想窥测《红楼梦》的庐山真面目,就必须揭开梦幻语法神秘纱幔。阶级分析学派编派出《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作,是高鹗的续作或补作的神话,这是毫无证据的虚构和联想故事,纯属子虚无有,是阶级分析学者,对梦幻语法的结构、程序组合方式,一窍不通所致。又需要附和政治小说的认识,只好虚构神话,自圆其说。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就详细阐述,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作者决不会在没有完稿之前或仅完成三分之二篇幅,旧做全部书的完稿时间和修改次数说明。没有完稿之前,按照创作常规逻辑,更本不可能存在修改次数就不会出现对修改次数作说明的思维。其二,后四十回描述的人格特征和前八十回完全重合。每个作者个性特征有千差万异,若是高鹗笔下人物,其个性描述决不会与曹雪芹笔下人物完全重合。
  考据法和阶级分析法,从书外取证、推理、演绎,不符和唯物论“存在决定意识”定义。笔者证明曹雪芹撰写红楼梦,选择的是梦幻语法结构、程序、取证方法,完全来源于书中翔实记述,而不是从书外寻找证据,是符合唯物论的存在决定意识定义的,是符合唯物主义是检测一切研究方法的标准,证明结论是可信的。证明《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是梦幻语法的结构、程序。从书中取证:一是曹雪芹对“假雨村言”信息功能和结构、程序组合方式的含义阐述,与精神分析心理学阐述梦幻语法特征含义,完全是同一形态特征;二是全书的内容层次完全吻和梦幻语法程序特征;三是曹雪芹对选择梦幻语法创作《红楼梦》缘由、动机和思想意义,在开卷首页的作者自序中,作了概括性阐述和解释。作者自序,应是可信性证据;四是人格化寓意方式,亦是与梦幻语法特征重合;五是曹雪芹对偶然发现梦幻语法和梦信息功能,以及作者为什么回一度陷入幻觉状态和为什么会具有发现梦幻语法奇迹的能力,在书中都作了详尽阐述。
  因此,第五回“贾包玉神游太虚境,梦幻仙曲演红楼梦”,应用梦信息解析技术,诠译意义:借幽闺自怜……如花美春,似水流年,闲愁万种,寓意雪芹功名失意,乌发如银,红颜似缟,悠悠生死别经年的感受。因此,曹雪芹将红楼梦比喻“风月宝鉴”,既是透视曹雪芹潜藏内心深处真实情欲的“S”光的寓意。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和“释梦学”的伟大发现,被誉为开辟人类文名新世纪的第三个里程碑,是继伽里略、达尔文两大伟人之后的又一伟大人物。凡高和毕加索首次应用梦幻信息的结构、程序,描述人的情欲,被奉为人类最伟大艺术天才。曹雪芹对潜意识和释梦学的伟大发现,比弗洛伊德的发现早一百五十余年。应用梦信息结构、程序组合方式,描述心理情欲,曹雪芹比凡高早一百年。因此,曹雪芹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精神心理学的,是第一个应用梦幻信息的最伟大艺术天才。证明栖息在黄土地上的中华民族,乃是世界上智商最优秀的民族。

我是怎样发现“梦幻语法”的

  我发现《红楼梦》不是汉语语法撰写的,而是梦幻语法撰写的。小说内容是曹雪芹借幽闺自怜……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闲愁万种,寓意自我功名失意,乌发如银,红颜似缟,悠悠生死别经年的感觉。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我作为交通心理学论文作者,参加了上海华师大召开的“中日国际交通心理学会议”。在会议休息厅,我将此发现与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心理学家,日本立教入学教授正田亘博士,东京国际大学教授清宫荣一博士,交换了认识,获得了他们亲自认可和指导。
  我发现撰写《红楼梦》的假语村言,即是梦幻信息结构、程序,纯属偶然巧合,我是从事三十年公安工作的职业警察,不是专职红学研究的。平时,对《红楼梦》也不感兴趣阅读。因为再读高中的少年时代,曾在一个暑假期间阅读过一遍。在我脑海中留下情节紊乱、人物形象模糊不情感觉,数十年来一直残存着朦胧记忆。一九九一年春天,我从朋友书橱上,随手取下《红楼梦》带回家中,动机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书中人物个性,用了一周时间,翻阅十章,首先发现《红楼梦》缺乏扣人心弦的艺术效应,产生难得耐心凝神阅读感觉。继而发现《红楼梦》中人物角色与出场,彼此独立,不似常规小说艺术方法。第五回的太虚幻境,完全是梦幻情景显露。我又翻阅开卷首页的作者自序和章回标题意义,都是情欲感受的寓意。而非事件或人物意义。作者自序中,明白告诉读者,“自谓经历一番梦幻之后,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也,故曰:甄士隐既真事隐去。”而我是自五年前,就开始涉猎释梦学研究。梦信息功能,就是一丝不掺假地显露人的内心真情。由于人们不懂得他的结构、程序组合方式,因此不能识别梦幻情景显露的是何种经历和思维。所以曹雪芹认为,此种信息表达方式,对于天下读者,能为自我真情描述,起到隐形作用。此种发现,虽然纯数偶然巧合,但又是我的心理学释梦学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序的必然结果。
  我今年52岁,三十年来,一直潜心与心理学的自学研究。对心理学研究方法,都能兼蓄并发地融会贯通。1998年底,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30万字的专著《能量转换与动态平衡论》。在全国性刊物上,刊出论文40多篇。计约50万字。其中一篇收入国际学术论文集。因此,没有心理学和释梦学很深造诣,就不会出现发现撰写《红楼梦》的假语村言,即位梦幻语法奇迹。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