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0年 文集目录>>知秋一叶 红楼有梦>>知秋的话(多本)>>知秋也想说几句《红楼梦》的题外话。

主题:知秋也想说几句《红楼梦》的题外话。
发信人: unlimited(知秋一叶)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3 14:30:24), 站内信件
一、是否阅读《红楼》与个人的文化品位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我记得已经屡次阐述过我们开版的目的:旨在推动《红楼梦》的普及工作,提供讨论场所,使海内外的红友能广泛地交流,自由地发挥见解。这只是一个论坛。不要把对个人的看法带到议论中来,相反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说法。因为决定一个人文化品位的高低的因素很多,与是否读过《红楼》根本没有直接关系。更何况在用奇异眼光审视别人的文化品位的同时,你是否正在堕入“夜郎自大”、“五十步笑百步”的浅薄境地呢?!
二、《红楼梦》不是“至尊宝”,不是“万能药”,更不是“摇钱树”。起初,在网易社区刚开始建设时期,曾经有人就这个展开过讨论。当时还作为一般社员的我,还没有引起特别关注。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各抒己见。最后取得多数共识的观点和本段的主题是相一致的,当然它也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
1.如果将《红楼梦》的地位绝对化,甚至扩大化,是有损于“红学”本身发展的,更是一种民族狭隘性的表现。“你中国自诩有一部《红楼梦》,难道我们西方国家就仅有一部《飘》吗?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海明威等人难道就不是文学大师?他们的作品就是摆设吗?”类似这样的质问,我想一定会铺天盖地的。要知道世界文学宝库是建立在全人类智慧基础之上的,不是哪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红楼梦》固然伟大,但也不是“千顷地一根苗”,同等地位的文艺作品大为有之。
2.喜欢归喜欢,但不能走向极端。认为红楼“海纳百川”、“无往而不利”,什么都可以从它身上找到答案,那是非常荒谬的。我们在继承和发扬《红楼梦》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书中细微处的局限性和宿命论,曹雪芹的伟大之处是不能一齐掩盖小说的瑕疵。毕竟《红楼梦》是在封建时代末期产生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要有时代的底蕴和气息。
3.“红学”发展到今天的成果是依靠许多优秀的文学巨匠、资深学者、广大爱好者共同努力的。但也却如一些人所说:“养活”了几代人。但其中的纵横沟壑要区别对待。对那些默默无闻、严谨治学的人,我们必须要尊重。抛开出类拔萃的大师级人物不说,那些甚至穷一生心力研究课题却没有形成重大成就的学者们,我们难道就蔑视他们的精神不成?!记得以前重点关注红学时期,对任何“红门”的相关学者基本耳熟能详,但惟独对去年“甲戌脂批本”成书付梓的邓遂夫先生却似感孤陋,后来直至看完周老的序,当然最重要的是邓先生的惊世导论——《走出“象牙之塔”》后,更是汗颜。别的姑且不说,这么多年来,原来仍然有这样的人在认认真真地做这种基础性的工作!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体现啊!尤其是在今天,似乎发展到有些“穷途末路”的红学研究阵营中,我们还能看到如此品格的学者,足以让我们为之振臂高呼!!!
三、网易“红楼” 三地两版区的言论及人气问题。我个人一直钟爱我们社区的红楼版。这倒不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爱”的理,因为它的潜在影响力是北京红楼版不能比的。除了它是老社区版的原因,主要是读者基础比较牢固。通过几年来的观察,大家一来好象习惯性地就常来。正如朋友们所说,很多五湖四海的社员一直都在关心着这个版。虽然话确实说的少,但点击率我想一定不少。这通过不断的来信,时常地提问就能看得出来。当然现在北京社区的人气确实比广州要好。话说到此,我想要澄清一个事:我是地道的北京人,我可以说据我了解,北京人从来没有说过南方的人文学水准、艺术水准较低,写的文章根本没有可比性的类似论调。说那些话的人,我不知道用意何在?我们经常和北京版斑竹bigogo、awoo(老猫)等通气,我知道那里有不少北大、清华的网友光顾,他们发表的很多文章和言论有不少是“水木清华”或“白云黄鹤”红楼论坛的东东,这说明不了什么。上海朋友注重时尚,对这个似乎不太感兴趣,因而没有开版,所以他们那里的朋友也常问问题,有时去北京,有时来广州。不管什么情况,我想天下网友是一家,以后我们都不希望看到什么分裂的话。我想将来网易终究会发展到三版合一,到那时也许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