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ityconnor(城市角落)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9-01 12:06:01), 站内信件
|
画面排列而成的思念情结--《乡愁》
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样,这部由塔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导演的电影《乡愁》,呈现着大量用画面排列而成的思念意象。
很深很浓的雾,不知晨昏,远处驶来的汽车中走下金发女子,为眼前的美景而感动。而车中的男人无动于衷。在教堂中,这个没有信仰的女人拒绝下跪。光线昏暗的圣殿中烛光熊熊燃烧,衬托出信仰的虔诚和至高无上,那向圣母祁子的女人拉开袋口,冲天而出的是许许多多获得自由的鸟儿,打破了教堂的宁静。
男人是一位作家,金发女子是他的翻译。他们在意大利漫游,男人的心一直眷恋着俄国故乡。常常有灰色的镜头闪现,是故乡的村落、小屋、河流、狗还有最想念的妻子。在梦中,在意识的河流里,这些灰色的片段不断重现。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象《ANGELA‘S ASHES》中那常年阴雨不断的爱尔兰街头。
他们碰到了一个古怪的男人。阴郁、自闭、偏执。把妻儿关在屋里七年不许出门。就在那间囚禁妻儿的黑暗大屋里,在雨水不断滴落的潮湿阴暗空间中,作家和古怪男人在对话。作家是为了寻访另一位有着强烈乡愁的诗人而流浪至此。屋里的男人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和要拯救世人的宏大理想。这是一场沉闷的对话,阴暗的光线和环境,不断滴水的房屋,在静默中对崇高的理想冷笑。
故事的结局是,古怪的男人爬到罗马广场的雕塑上疯狂地宣扬他的理想。从一个封闭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让众人都回到生命的本原处寻找快乐和幸福。而雕塑之下,是神情冷漠的听众,他们漫不经心地听一个“疯子”讲述真理,直到他引火自焚,所有人依然神情冷漠,只有一条狗在拼命地叫喊。那是一个极为讽刺的画面,冷漠的人和焦急的狗。也许,在这些人的眼里,燃烧的只不过是一个连狗都不如的生命。
塔尔可夫斯基这位俄国导演有着和波兰导演基斯洛夫斯基相似的电影气质。虽然对他了解不多,但从这部毫无商业价值可言(我在看第二次时才努力看完,为避免其中许多比侯孝贤电影还慢的长镜头而多次用了快进,以免自己失去耐心)的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位导演都有着相似的哲学意识和凝重的思考。正如基斯洛夫斯基同样深沉的《十诫》,他们缓慢、不连贯甚至淡化、弱化剧情的处理、极少语言、对话,用画面作为最有力的语言冲击观众的内心,并引发他们的思考。他们把一切叙事的能力交给画面,让观众真真正正地“看”电影,因而对于光线、摄影、构图都有着严谨唯美的追求。
《乡愁》被誉为“一部美仑美奂的诗化电影”,用电影写诗的导演还有许多,80岁高龄依然带来《云上的日子》的安东尼奥尼是一个,用《红》、《白》、《蓝》三色透析人性的基斯洛夫斯基是一个,孩子般天真地玩弄摄影机的杜可风加上毫无章法的王家卫也可算涂鸦的一个。再追溯上去还可牵引出许多法国新浪潮的导演名字。他们把摄影机变成墨水笔,变成语言,变成记录和观察世界的窗口。这,不过是另一种写作和表达方式而已。也许,他们不一定都在写诗,毕竟,在这个不断有人高呼“诗歌已经死亡”的年代,写诗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承受寂寞、批判和蔑视。电影中的作家对他的女翻译说“诗歌像其他艺术一样无法翻译,人与人无法真正了解彼此,除非打破疆界”。最终,美丽的女翻译确实无法理解作家,她宁愿选择毫无生气和情趣的贵族男友,也不愿意继续这诗意的乡愁旅程。然而,我们也无法评判她的选择。她放弃了作家—不过是从一个世俗女人最基本的要求出发,她选择了离开, 她宁愿被高傲的贵族男友漠视。
看完《乡愁》,心灵上久久回响着那些在古老的巴洛克建筑中飘扬的诗篇。它们凝重、低回、寓意深刻。在《两生花》中基斯洛夫斯基通过金黄色滤镜的运用渲染了这种崇高庄严的感觉,而在《乡愁》中,这并非是用技术手段所表现的,而是自然地出现在那些黑暗、灰白、压抑、颜色单调但寓意深刻的画面中。你需要有极大的耐心细细品味画面的悠远诗意。
而我觉得最美丽的画面,是作家在积水的废墟中喝醉的那一幕。古老的废墟依然残留着昔日点滴的风姿,在断壁残桓中满是积水。水中,漂着绿色的水草,水底,还有年代久远的白色雕塑。水光映在班驳的墙上,反复荡漾。作家喝醉了,在水中来回走动,他给出现在废墟里的一个小孩子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从水池里救起另一个快要淹死的人,为此差点送命.后来他们一起躺在池边,气喘吁吁,筋疲力尽.那个被救的人说"傻瓜,你为什么这样做?我就住在池里!"他渴望做一个落水的人,回到并不自由的祖国,尽管这是许多在自由国度的人无法理解的愚蠢行为。而他所寻访的那位诗人就是这样一个“愚蠢的人”,因为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不可解除的乡愁。这种对故乡浓重的思念,如强烈的信仰般推动他们前行。
最终,他因为心脏病发倒在了水池之中。他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但他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为那古怪的男人把点燃的蜡烛放到水池中央。在 完成了这一如朝圣般的仪式后,也许,通过化解别人的宗教乡愁,他也使自己生命的遗憾得到抚慰。
“乡愁”最初是在三毛的随笔中经常碰到的字眼。少年时的阅读直到今天依然让我相信,那是一种执着的精神情结而非具体的地域向往。望乡的姿态会比回乡的过程更动人,因为距离,因为那份无法达到而产生的遗憾,才会产生永恒的思念之美。
---- 爱到天荒地老,也不过是回忆中的浮光掠影.所有的灵魂也是寂寞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