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rueyeah(好好学习天天上)
整理人: flysoft(2002-04-07 22:40:15), 站内信件
|
★原文转载自letitoff版gz_robut的《北京,是谁的北京? (转载)》★ 这几天还一直沉浸在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中,不料今日偶然听到BTV-3台的几句新闻却让我难禁心头怒火,深感北京的发展还不仅仅是多修路多盖楼多种树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可能更为紧迫。
那几句新闻大概是在赞颂某某乡清理外来人口方面的成就,画面还特写了几个联防队员的“光辉”形象,接下来的新闻又是某某区联防队员的“先进”事迹。整个新闻中是否还有其他内容我没有看到,但就这几句话已经足够令人难以忍受。
首先,何谓外来人口?北京本来就不是某些人的地盘,而是全国人民的首都,何有外来之说?除了周口店的山顶洞人,谁又不是外来者?这些来投资的外商、来工作的外省科技人员包括上学的学生等等无不是新闻中所说的外来人口,难道又要人分三六九等?可大多数有起码文明程度的人都不会接受这种分法,也不会认为自己和民工在人格上有任何区别。再者,北京要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都市,本来就应该有海纳百川的气概来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乡下人-城里人,本地人-外地人,优等人-低等人,本族人-外族人等这样的二分法早就被文明社会所抛弃,最起码在公开场合是不应使用的,因为它不仅仅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是引起激烈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所以用“外来人口”这个词本身就非常不妥,倒是最近流行的“北京新移民”这样的词较能为大家接受。
其次,在代表政府立场的新闻中,用“清理”这个带有歧视性的词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一般我们说“清理垃圾”、“清理杂物”,很少有说清理人的。不知道说这话的官员/记者如果听到有人对他说“我来清理清理你们吧”作何感想。看似无意的用词其实反映了话者本身的素质低下,因为文明的最低要求是对人的尊重,而无论他的职业与出身,他/她/它都理应获得作为生命的尊重,这实际上也是对自身的尊重。
再者,看看画面里某某乡的联防队员们,一个个跟在警察后面,衣衫不整,趾高气扬、满脸横肉迈着螃蟹步的样子,真感觉和老电影里的狗腿子无异(个人感觉),我对这些人到底是在维护秩序还是鱼肉乡里很是怀疑。且不说这些,起码有一点值得大家推敲:他们的存在是否合法?谁给他们检查的权利?谁给他们执法的权利?谁给他们抓捕的权利?这些都是涉及到公民基本权利的问题,可含糊不得。就我所知,公安机关是我国的唯一执法机关,而公安机关似乎也没有将本身职责委托其他机构的权利,熟悉法律的朋友不妨查证一下。另外判断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依法行事,何况这还是涉及到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机器扩大化的严重问题。
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某些人缺乏对文明的基本理解。第一条就是“平等”,如果大家自觉地认识到所谓“本地人”、“外地人”、“城里人”、“农村人”在人格上、政治上、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就决不会有所谓“清理外地人”之说。第二条就是“自由”,要知道,北京不是某些人的北京,你可以在这里工作和居住,其他人也可以在这里工作和居住,而我们国家签订的有关基本人权方面的国际公约中有一条就是公民在本国国土内有迁徙的自由。虽然目前我国已经落后和制约经济发展的户籍制度还没有根本性的改革,但作为政府和新闻工作者却应该明白,那些来到北京的所谓外地人并没有本质的过错。第三就是“博爱”,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广泛的博爱思想,这种爱应该是不分阶级和贵贱的。看看那些为了生活而离乡背井来到这里的人们,忍受了多少苦难却依然顽强生存着,辛勤地劳动着,你不觉得应该敬佩他们吗?你不觉得他们比那些好吃懒做却伸手向国家补贴的所谓城里人更让人尊敬吗?就是不说这些,你敢和他们比比彼此对这个城市,对这个国家的贡献吗?风中、雨中、烈日下是谁在建设我们的城市?包括你的房子,又是谁在为你装修?同时,他们的妻儿却很可能正在远方的地里忙碌着我们吃的粮食。问问自己,我们曾为他们做过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你我还有我们整个国家都欠他们太多了,虽然这是一定历史时期国家发展的必然,可我们却万万不能用“清理”这样的词来对待他们。如果我们是一个文明的人,一个文明的社会,我们就应该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们,给他们以医疗保障、给他们的孩子以教育的机会、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环境。
这个现象的另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法规、制度的不合理。首当其冲的就是已经落后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户籍管理制度。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但规章制度本身就即不合理又不合法的也同样无法来依。如果废弃现有的户籍制度,改按实际居住地的市民如实登记制度,就不会出现需要清理外来人口的现象,同样也不会出现许多莫名其妙的怪事:例如有些人事实上就是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却不能算“常住人口”,到死也不算;例如有些人在北京合法地买了房子,按法律他们有在这些房子里永久居住的权利,可他们却不能算“常住人口”,偏要算暂住人口;而另外一些人去了外地工作和生活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却偏偏是“常住人口”,同时还有大量的人员因为办暂住证时就有被拒绝和被清理的危险,而被迫成为“不是人口”。
这些普遍现象对于管理者来说无异于掩耳盗铃,对于老百姓来说却只会带来障碍和麻烦。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正是基于多元和杂交的文化,难道北京没有勇气来面对吗?还是管理者没有能力迎接这样的挑战?其实,城市的管理者应该解放思想,应该认识到一个城市应该是活的城市,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一个同样符合市场规律的系统。管理者的职责应该是为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服务,为全体市民改善生活环境,引导每个市民的行为符合法律和规范的框架,而决不是养着一帮打手似的混混来清理所谓的外地人。
动态平衡的意思是有进有出,来去自由,有能力在这里生存的进来,没能力生存的则可以走出去。譬如那些因为行业调整在北京难以就业的下岗人员,换到其他城市或者农村他们的经验和技能就可能成为紧缺人员,而那些拿着几百块钱的退休人员在北京生活可能很困难,如果换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镇却会过上怡然自得的日子,同时那些完全有能力在北京打拼的人则可以毫无顾虑地来到北京,依靠城市的房价、物价、就业、交通、环境、个人技能等等市场因素制约着每个个体是选择出去还是进来,一切依靠自然调节和宣传引导,根本用不着过多的人为干涉。只要我们彻底取消对城市市民所具有的一切额外补贴(失业、疾病、养老等应该由全国性机构统一负责),学校招生也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就不会出现城市人口无限增长的现象。这样不但减轻了政府负担,也减轻了老百姓的痛苦,还杜绝了一些腐败的产生,同时城市也因为新鲜力量的注入而充满活力。
但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时,我觉得宜将日常市民登记工作交给民政局这样的一般政府服务机构来完成,而不应再交给警察这样的国家暴力机关来实施了,可以想像,如果当初也将结婚登记这样的工作交给警察机关来实施,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婚礼会变成噩梦。因为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警察是国家机器和暴力机关的本质,他们还是用来履行自己打击犯罪和执法的本职工作吧,省得警力不足,又要聘用那些素质不高的“联防队员”。
我们应该说,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是北京的市民,都应该以主人的心态来维护和建设新北京。我们应该感谢所有为这个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包括所谓外来人口,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北京,也不会有明天的北京!对于一些文化较低的新移民,我们应该多提供免费学校,进行语言、法律、技能和求职方面的培训和帮助,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的孩子以平等接收教育的机会,即便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尽善尽美,但作为政府,应该努力做到最好。这样,即使有一天他们因为不适合在这里生活而离去也会对这个城市留下美好的记忆,而不像现在的粗暴“清理”所留下的对立和仇恨。
其实,社会治安状况更应该依靠的是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全民素质教育,真正做到“有(合理合法的)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即使一些不合法手段可能看似有暂时有效,我们也应该坚决拒绝“毒树之果”,否则肯定会得不偿失。
希望北京的明天会更好,再不会听到如此让人愤怒的新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