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oonjj(月牙)
整理人: moonjj(2001-08-10 12:39:44), 站内信件
|
清末北郊石板路费朗索瓦(法)摄
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影集《历史的凝眸》、《昆明旧照》以及由著名摄影家任琴女士摄影编辑出版的大型影集《换了人间》的相继出版,在云南引起了轰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在此,我们特向三本影集的出版表示衷心地祝贺!
清末的昆明历史风貌,从这三本影集中,读者已有了大致的了解。根据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要求,为配合三本影集的出版,笔者现将昆明清末的历史概况,简介如下,以飨读者。
一、昆明历史沿革述略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昆明,不仅是一个“夏无溽暑,冬不祁寒”的名副其实的春城,而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南国花都。据植物学家介绍,昆明的花卉,不下数十百种,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山茶、报春、杜鹃、玉兰这云南的“四大名花”。
清末近日楼费朗索瓦(法)摄
今日近日楼王立善摄
不仅如此,昆明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数万年前,高原先民便在滇池之畔繁衍生息,他们照样经历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母系到父系的进化演变过程。
西周时期,羌族分支叟族南迁至滇池一带,在这里同高原先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栖息。
战国时期,楚威王派大将庄乔入滇,楚军进驻昆明、晋宁一带。后楚军留滇戍边务农“变服从其俗”,依旁滇池,建立滇国,定都晋城。
汉武帝元封二年,武帝派将军郭昌率兵入滇,滇中部落首领常羌率先归附,被汉武帝赐封为“滇王”。
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建兴三年出师南征,“五月渡泸”(金沙江),深入云南,七擒孟获,扶持大姓,收用豪杰,设置六郡。
初唐时期,唐朝曾在云南设置了92个州,隶属于宜宾戎州都督府。
唐代南诏时期,南诏曾在昆明晋宁一带设置拓东城,昆明便逐渐成为仅次于古城大理的第二大城市。
宋代大理国时期,段氏白族贵族改拓东城为“鄯阐府”,昆明的市中心逐渐西移到盘龙江以西,即今之金碧路、三市街一带。
元朝时期,忽必烈挥师南下,靠革囊横渡金沙江,攻陷大理,继而攻下鄯阐城,元朝改鄯阐城为“昆明千户所”,“昆明”二字便从此作为这里的地名。这以后,昆明便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明朝初年,傅友德、兰玉和沐英率师入滇,夺取梁王政权后,沐英留滇镇守云南,设置了“云南布政使司”,扩大昆明建制为9平方里,建起了东西南北包括“近日楼”在内的昆明六座城门。“近日楼”始建于此时。当时的昆明,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以五华山为中轴,四门之内,修建了很多衙门、牌坊、豪宅、街道,并且营建了九龙池、水云乡、梅庄、思召堂等风景名胜和亭台楼榭,至此,昆明日趋繁华。
吴三桂统治云南时期,曾改五华山永历帝宫为藩府、扩金殿为行宫,还在莲花池营建别墅,购买苏州歌妓四十人,往来于五华山和莲花池一带,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绝代佳人陈圆圆死后,便安葬于此。
近百年来,昆明古城经历了1884年的反法斗争、1911年的“重九起义”、1915年的“护国运动”,已成为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古城。
二、关于金马碧鸡的传说
清末金马碧鸡坊费朗索瓦(法)摄
今日金马碧鸡坊王立善摄
昆明,北靠蛇山,南临滇池,东西有金马碧鸡二山夹峙,地势巍峨,气象万千。
关于金马碧鸡的传说,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的地理书、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里就记载过昆明附近的大姚一带曾出现过金马碧鸡。
西汉时期,据说汉武帝听信方士之言,认为滇南有碧鸡神,其羽毛青翠,力大无穷,能穿石而起,凌空翱翔,所到之处神光灿烂,光彩照人。
东汉时期,斑固在《汉书》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说汉宣帝时,益州刺史王襄曾向皇帝推荐文人王褒,要王褒到滇池一带去求取金马碧鸡。王褒持节往求,可惜只行到西昌就病故了。病中的王褒,曾写了一篇《碧鸡颂》来遥祭滇池,颂曰“持节使王褒,谨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奚谷四谷,非土之乡,归来归来,汉德无疆。”
明朝时期,杨状元谪居云南时,曾把王褒的这篇《碧鸡颂》改写为《移金马碧鸡辞》,并刊刻于西山的石壁之上。
明代陈文、王谷纂写的(景傣)《云南图经志书》,也记载过西山(碧鸡山)曾出现过凤凰(碧鸡),东山(金马山)曾出现过神马。
公元863年,樊绰在《蛮书》中写道:“金马山,在拓东城螺山南二十余里,高百余丈,与碧鸡山东南西北相对,土俗云:昔有金马往往出现山上,亦有神祠”,又云:“碧鸡山,在滇池西岸,与拓东城隔水相对,从东来者,冈头数十里已见此山,山势特秀,池水清澹,水中有碧鸡山石,山有洞庭树,年月久远,空有余本”。
可见,自古以来,金马碧鸡便赋予了优美的神话传说,三迤父老无不把金马碧鸡当成云南的象征。
从地名看,昆明之东有金马寺;昆明之西有碧鸡关;从建筑看,古城市中心的金碧路至三市街口一段,东建金马坊,西建碧鸡坊,两坊对峙,蔚为壮观。
至于金马碧鸡二坊的建立,一般认为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后于“忠爱坊”之修建。
三、与金马碧鸡鼎足而立的忠爱坊
清末忠爱坊费朗索瓦(法)摄
今日忠爱坊王立善摄
公元1274年,元朝中央政府派遣赛典赤·赡思丁来做云南的平章政事。
赛典赤·赡思丁在主持云南工作、治理云南的六年时间内,为官清正、廉洁奉公、为云南人民办了不少好事,深受云南人民的爱戴。忠爱坊,就是专为纪念赛典赤·赡思丁而修建的。元末明初,滇中父老为了追念他的功劳和德泽,便集资修建了这座牌坊。之所以取名为“忠爱”者,是赞扬这位回族长官“忠于君而爱于民”的品质,以彰其德,以志不忘。
忠爱坊位于金马、碧鸡二坊之北,成三足鼎立之势,三迤父老称其为“品字三坊”。
四、昆明的古塔古寺
昆明市内的古塔共有四座,即东寺塔、西寺塔和双塔。
东寺塔又称觉照寺塔,因其建筑在书林街的觉照寺内,故名;西寺塔又称慧光寺塔,因其建筑在东寺街的慧光寺内。
关于东西寺塔的建筑年代问题,最早见于明代陈文等纂写的《云南图经志书》(景傣)。该书称:“双白塔,在城之南,一在觉照寺,一在慧光寺,相对而立,蒙氏嵯巅所造”。文中的嵯巅即唐代南诏国的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南诏野史》也说他在修造了大理崇圣寺的三塔之后,才来昆明修塔的。负责施工的是唐代名匠尉迟恭韬。东寺塔高150尺,西寺塔高80尺。塔形为密檐式,与唐代内地川陕一带的构式一致。光绪十三年大震后,东寺塔已倒,后重建。
双塔在昆明之北的五华山东麓,又称大德寺塔,因其建筑在大德寺内,一说因大德寺完工于元成宗大德年间,故名大德寺塔。又有人说,双塔是明朝宪宗成化13年由何永清修造的。究竟双塔是与大德寺的修建同时完工,还是建于大德寺完工之后,众说纷纭。
清末双塔费朗索瓦(法)摄
今日西寺塔王立善摄
今日北郊世博园王立善摄
杨启云撰文
奥古斯特·弗朗索瓦(法国)王立善(中国·昆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