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elet(特懒)
整理人: lxdgood(2004-08-09 22:54:18), 站内信件
|
一、地理位置及海岛基本情况
大亚湾海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全海区面积为1221km² 。大亚湾岛屿众多,星罗棋布。湾内水深较大,其平均水深为11m,最深可达21m,5m及10m等深线靠近岸缘。湾内海水年平均透明度达4. 5m,小于长江口、珠江口和渤海,与太平洋近海相近。由于沿岸开发利用程度还不高,由河流带入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其它陆源污染物不多,水环境污染程度极轻,水质比较纯净。大亚湾海域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的生物量都高于粤东沿海主要港湾的生物量,初级与次级生产力均较高,鱼类资源丰富,生境类型众多,为一优良的增殖高质量鱼类的水域,是广东省水产资源保护区。
本海区的惠东、惠阳两个县共有岛屿(指高潮面出露面积≥500m² )98个,岛屿数量仅次于珠江口。大三门岛是其中之一,它别名为沱泞岛,位于东经114° 37'58〃,北纬22° 27'47〃,面积为4. 7913km² ,海岸线为12. 95km。
二、海洋水文
大亚湾的潮汐是南海潮汐的一部分。其海域范围内平均潮差变化很小,平均潮差均在1· 0m以下,涨潮平均历时大于落潮平均历时约2小时。大亚湾及其周围岛屿的台风暴潮没有汕头、珠江口严重,但也是受台风暴潮侵袭频繁的地区之一。由于在辣甲列岛、沱泞列岛等大小岛屿海水堆积作用相对岸边要小,其风暴潮潮位也比海湾顶小。本区理论最大可能流速在7-39cm/s之间,最大流速出现在表层。湾口外区无论冬季或夏季余流受风影响较大,具有漂流性质。大亚湾海域每年10月至翌年2月受冷空气影响最。在此期间,常风速值为5-8m/s;最大风速超过10m/s;风向多为ENE。湾外常有3.0-4.0m的波浪,湾外的波浪经绕射与湾内的小风区形成的风浪叠加混合波高(H1/10)常为1.0-1.5m。由于无较大河流注入,本区海水中悬沙含量平面分布普遍较低,无论夏季或冬季都在0.0050-0.100kg/m。夏季表层水温分布范围为27.17-30.66° C, 底层为21.39-27.36° 。水温水平分布变化均由湾顶向湾外递增, 水平变幅为0.5-1.0° C/km。冬季表层水温分布范围为17.03-18.03° C, 底层为17.00-18.00° C,水温水平分布变化比较均匀,水平变幅均小于0.5° C/km。夏季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垂直变化梯度在1.1-1.7° C/m之间。水温出现比较急剧变化的水层在2-10m之间。冬季水温垂直变化比较均匀,表、底层的温差小于0.1° C。受气温和潮汐作用的影响,本区水温日变化为1-3° C,日平均水温夏季表层为29.4° C,冬季17.6° C,日最高水温夏、冬两季均出现于午后3-5时,最低水温出现于早晨7-8时。
大亚湾海区海水中的氧含量范围为4.66-8.63mg/L,饱和度的变化范围为66%-110%,海水PH值范围在8.0-8.27之间;未发现缺氧现象,也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类海水的水质标准,说明该调查海区的海水化学环境是比较优良的。大亚湾海区的活性硅酸盐含量在7.2-34.7µ mol/L之间。该海区可能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产增养殖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海区气候
大亚湾海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内,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其风向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海上为稳定的北到东风。海上的风向主要集中于东南到西南。最大湿度一般出现于4-6月份,最小相对湿度一般出现于11-1月份。大亚湾海区能见度是较好的。全年各月都有80%以上的时间能见度在4-20km之间。在影响本区的热带气旋中,就强度等级而论,以台风为最多,其次为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最少。每年都有5个以上的台风影响本区,最多为8个。热带气旋影响本区的时间主要是6-10月份。其影响的平均初、终期分别是6月7日和10月22日。
从气候的角度来看,大亚湾海区的干旱现象是比较突出。在受冬季风控制的10月至翌年3月这半年时间内,本区很难得下一、两场透雨,年内最长的旱期常常自上一年的10或11月份一直持续至当年的2或3月份。在正常年景下,4、5月份,本区的雨季已经开始。7-9月份是热带气旋活动的盛期,热带气旋能给大亚湾海区带来大量的降水
四、海岛地质
大亚湾的海岛一般面积不大,最大的大三门岛才近5km² ,多数是小于1km² ,所以地层发育情况一般是一个岛为一个时代的地层。
1、沙滩
大三门岛(妈湾)、大辣甲岛(南湾)的沙滩长达300-400m, 宽度>20 m, 厚度可能1m左右, 主要沉积物为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含有贝壳碎屑及少量细岩屑和泥质。
2、泥滩
主要见于大三门岛北扣港,长达200-300m,宽近100m沉积物为灰、灰褐色淤泥及一些贝壳,厚度一般<1m。涨潮常多被水淹没。
大三门岛位于大亚湾西侧前缘,周围海面开阔,近岸水深3-20m,岸坡大于30° ,岸线长13km,半径300m以上的海湾有5处,其中3处有较长的岬角。海岸以岩岸为主,仅北岸的白沙湾有400m长的新月形沙岸。海岛岩性以火山岩为主,于西、北岸的下段岸坡有碎石分布。根据现有码头现状和居民点的分布及地形条件,初步认为西岸的妈湾、北岸的北扣湾两地建港条件较好,妈湾为深凹海湾,北扣湾为河口状海湾,溯源短,碎屑来源少,而纳潮量大,漂沙淤积甚微。两侧岬角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饱和抗压强度为83.75-203.68Mpa,软化系数0.88-0.95,无风化层,建港基础较好。至于港口淤积处理,主要是港池近岸水下岸坡碎石的清挖。修建单突提式码头可当防波堤,一举两得。
五、海岛植被
据统计,植被的组成种类有485种,分属于123科和364属,以热带-亚热带的科、属为主,其中属于热带的有122种,占总种数的25.2%,热带-亚热带的有178种,占总种数和36.7%,亚热带的有143种,占总种数的29.5%,属温带性的有13种,占2.6%,属海岛性植物有29种,占总种数的6.0%.。重要的科有桃金娘科、红树科、樟科、梧桐科、大戟科、豆科、桑科、无患子科、茜草科 、棕榈科、草海桐科、马鞭草科、露兜树科、菊科、莎草科和禾本科等,其中重要的科属中,其单科有10种以上的有10科,占总科数的8.2%,5-9种的有16科,占总科数的13.0%,4种以下的有97科,占总科数的78.8%。从上述的数字说明,本海区海岛植被的组成种类以热带-亚热带的为主。
海岛分布的阔叶林只有一个类型,即五月茶、假苹婆、鸭脚木材,分布于大三门岛的北扣村,属护村林。林下灌木层种类以降真香、假苹婆、紫玉盘等为常见,株高1-2m,覆盖度40%-50%,草本植物层较稀,以蕨类植物为常见,还有海芋、华山姜等。林中有较多的藤本植物,板根、茎花和绞杀植物尚较明显。在本海区海岛分布稀少的阔叶林显得可贵,它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水源林,对调节海岛自然生态平衡有积极作用,同时因其组成种类丰富,故又是物种资源贮存库。
红树林是热带海滩上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大三门岛有零星分布。红树林是海岸一种特殊的植被,蕴藏着多种的资源植物及丰富的水产资源,同时具有抗风、护岸、促淤造陆的作用,对维护沿海自然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本海区海岛灌丛是由森林经过多次砍伐或由草丛演化而成的次生植被类型,属常绿灌丛,较密集,局部可成乔灌丛林,分布较普遍。多为小片状分布于北坡或谷地,主要有两个类型即鸭脚木、假苹婆、山钓樟群落和广东刺 、酒饼 、匙羹藤群落。大三门岛的南坡,由于所在地常风影响大,环境干热,群落的组成种类多具刺,其中建群种有广东刺 、酒饼 、岗松、羊角扭、胶樟、露兜勒及匙羹藤等。密丛状或片状分布,植被生长较矮,甚至呈匍匐状。在空隙地段间有野香茅、纤毛鸭嘴草分布。群落总覆盖度达80%以上。灌丛目前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如加以封岛育林,将逐步发展为良好的水源林。草丛组成种类以草本植物为优势,并散生有灌木或由灌木与草本植物联合组成。
六、海岛陆域
海岛的淡水资源受海岛面积和土地类型的制约。大亚湾海区海岛可资利用的淡水较缺乏,水源显得十分可贵,淡水资源显然成了该区海岛是否有人居住和工农旅游业开发利用的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大三门岛丘陵地分布较广,地形较为复杂,植被覆盖良好,土地类型完备,淡水较充足,是该区海岛水源最丰富的岛屿,有季节性河流存在。
(以上资料摘自由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广东省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州地理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省土壤研究所、广东省气象局气候资料中心、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广东省海岸带资源开发公司等单位对大亚湾的综合调查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