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闽南风情】>>〖民间传说〗>>[转载]石狮甜粿的来历

主题:[转载]石狮甜粿的来历
发信人: qiusz( )
整理人: icesnow1216(2002-03-22 12:34:46), 站内信件
石狮甜的来历


  石狮甜粿又叫塘头甜粿,名扬国内外。相传是明朝年间,我们塘头村一个叫王义兴的做出来的。

  那时候,王义兴租着几亩薄田种地;妻子巧英,在村里一个粿炊店当杂工。夫妻勤勤快快,日子也穷爽穷爽。想不到碰上了大旱灾,庄稼无收,村里不少人往南洋逃荒。王义兴想:这样活活饿死,还不如到南洋闯闯。妻子巧英也说:“那总比这样‘有船无港路’强啊!”

  到南洋可不能说走就走。要船费,还要伙食费。王义兴哪有这许多钱粮。幸好他的老丈人卖了两间草房,才凑足钱粮,交上船费。伙食费没有着落,王义兴只好向姑母、姨妈求借了。

  俗话说,穷人无富亲。王义兴的姑母、姨妈也是穷苦人家,这灾荒年头,哪有钱银帮助他。我们闽甫有个风俗,凡是亲人到南洋,亲戚朋友要送面线、鸡蛋、大公鸡,这叫“送顺风”。王义兴的姑母、姨妈没有钱“送顺风”,一个送来糯米,口个送来甘蔗糖。

  巧英也真巧。她用姑母送来的糯米,姨母送来的蔗糖,蒸起糕粿来。她舂糯米,筛米(米最),溶蔗糖,忙个团团转。俗话说“有发酵的做糕,没发酵的做粿”。那糯米浆,怎么也发酵不起来,蒸成的自然是平坦坦的粿了。不过,它又甜又软,倒也好吃,巧英叫它做“甜粿”。王义兴就带着“甜粿”作千粮,上船过番了。

  好在船家也是个好人。他见王义兴没钱交伙食费,就答应让他自己带干粮上船。那时,乘大帆船到吕宋要二十多天。王义兴乘的船平平安安驶了十多天,眼看吕宋就要到了。突然,遇上大风暴,船被风浪打到一个荒岛上,船板裂开一个大口子,舱中淡水全漏光了。

  船上的人到岛上避风浪,可是那风暴一连刮了四五天,没有淡水做饭,一个个饿得站不能站,爬不能爬。王义兴带的是一口袋自家蒸的“掰粿”,一路上他怕人见笑,每次船上开饭,也总是自己一个人缩在舱里啃上几口。因为吃得少,还剩下大半袋子。这时,他见大家饿得难受,就把剩下的“甜粿”一块块分给大家。

  这些饿得颠颠倒倒的人,吃上这甜粿,非常感谢。风浪平息了,修好的船继续航行。又过了两天,一船人乎平安安踏上了吕宋山,大家都说,是王义兴的“甜粿”救了一船人的生命。

  王义兴到了吕来,想:出洋过番、漂洋过海,这样艰难。如果能做一种好糕粿,十天半月不变质,带在船上做干粮,就是遇到风浪,船上不能生火做饭,也不会饿肚子啊!他在吕宋做了两年工,积累了一点钱,就回家了。

  王义兴回家后,七创八创,把巧英做的甜粿再加改进。他选用太冬秫米,饱水浸软后,用细纹石磨磨成粉,然后加上蔗糖,调成浆,又用力反复搅拌,再加上金桔、蜜冬瓜、香蕉油等东西,蒸成了香喷喷,甜丝丝、软滋滋的甜粿。这甜粿吃起来又甜又腻又凉,不碜牙不粘齿,华侨们把它带到东南亚各国去,海上航行大半个月,不霉不硬,仍然保持原来特色。

  石狮甜粿不但闽南出名,国外也出了名。菲律宾马尼拉华人区王彬后街仔,就有闻名“塘头甜粿店”。直到现在,石狮甜粿还盖着石狮子和“义兴号”的印记哩!


讲述者:王人保58岁旅菲华侨石狮市塘头村人读过三年私塾
搜集采录者:王人秋45岁教员
搜集时间:1983年10月
流传地区:石狮市,菲律宾马尼拉华人区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