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airmao()
整理人: aokven(2002-11-08 20:27:13), 站内信件
|
网络为何赚不到我的钱?
CINNIC的报告公布之后,有些人据说很振奋。理由源自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有800余万网民尝试过网上购物,有近2000万网民经常或有时浏览电子商务网站,女性和外地网民增加了,而且约2/3的网民不再成天逼着B2C网站打折促销。他们觉得,既然有如此雄厚的群众基础,既然eBay和亚马逊都能熬过来,中国B2C的春天就不会再遥远。
在这里,我不想给这些严冬中的寒士泼冷水。他们苦挣到今天,真的非常不易。何况我也像此次调查中60%的网民所表述的那样,希望并且坚信网上购物总有一天会成为互联网络上最伟大的事业。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天不是今天,恐怕也不会是明天。
在CINNIC报告中,同样有这么一组数据:以购物或商务活动为上网主要目的者,只占区区0.3%;对网上购物非常满意的,只有1.8%;认为一年内中国电子商务就会有较大发展的,不超过6%。用两个字来形容大家对中国电子商务的态度,只能是"观望"。而且如果观望得太久,把眼睛都望酸了的话,也许就连"望"都不会"望"了。
网上商店不在少数,其开张伊始,网民的热情也并不低,那么在网民的钱包和网站的钱柜之间,究竟存在哪些障碍呢?
有人说,主要是网民主体的经济实力低下。这次CINNIC报告显示,全体网民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了74%,便是明证。这话有一定道理,却也并不尽然。那剩下的26%网民,以下限1500元计,每个月的收入总额也达103亿元,拿出5%来参与网上购物不算多吧?每年也是61亿元的消费额。而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笔钱网站恐怕没有拿到。
在B2C刚开始风行时,一家电子商务网站的老总说:在中国搞B2B很难,因为B2B是集体行为,而在中国,涉及集体或单位,事情就比较麻烦;还是B2C简单,只要个人得到实惠,就肯定会有回头客。然而笔者最近听说这家网站已在西单等地开了好几家连锁店。出于什么考虑不得而知,但方便顾客该是最根本的。由此我们不能不疑惑一些B2C在建立商业模式之初,可能就没有想清楚。现在CINNIC的报告说:节省时间,操作方便,节约费用,便于搜索稀有商品。
一年多前掀起的互联网热潮,给人的感觉是一个点子就是一种商业模式,一种商业模式就是一条赚钱渠道,虽然说新模式和新网站从某个角度、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CINNIC报告中所阐述的四原则。但另一个事实是,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最大限度地同时满足这四条原则。在汹涌而来的风险资本狂潮下,众多的机会实际上造成了智力的高度分散,每个人都紧紧地守护着自己创立的模式敝帚自珍,坐井观天,直至最终被现实严酷的耳光击倒。
从本质上讲,上一轮电子商务的热潮,是一场由外行领导的革命。所谓外行,是相对传统行业而言。电子商务要革传统行业的命,这本没有问题。但这种革命有一个前提:你可以把传统商务贬得一无是处,但你无法完全脱离它而存在。
我太太曾在一家B2C网站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在那里,她的同事们都有非常聪明的头脑、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十足的干劲。但他们无法不和传统商务打交道。同样地,他们要忍受银行的讹诈,要面对EMS和快递公司的拖拉懒散,要在缺货的时候跑到供应商杂乱无章的仓库里去翻箱倒柜。这些事情,根本与网络无关,而用户对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顾客的承诺,却都是建立在"网络高效快速"的判断之上的。
的确,在很多网站中,也聚集了一批从事传统商务的高手。但即便是高手,也只是效率低下、冗员充斥的传统商务领域的高手。既然在那里,他们都无力改变现状,那么到了电子商务网站,他们也同样无法改变传统商务的现状。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对传统商务的弊端有更多的了解而已。这也就是说,从事电子商务的人,实际上同时承载起了三个沉重的任务:发展新模式,适应并改造旧体制,得到顾客的认可。这样的要求,无论对谁来说,都有些过高了。而顾客是不管这些的,他们会按照你所宣称的那样去要求你,不达目的,决不掏钱。从众多网民选择货到付款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任何革命都需要支付成本,电子商务的革命也不例外。这种成本包括前面所说的对传统商务的适应和改造,也包括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即把他们从传统的消费习惯中拉过来。互联网与传统商业机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受地域的局限。免费或低价招徕顾客,其最终目的都在于"粘"住他们。但在网络空间中,这种方式最容易受到挑战。首先,这种竞争是全方位、公开透明的。一家网站这样做,其他的网站也完全可以这样做,不像汽车降价,成都的奥拓即使比北京便宜3000元,北京的顾客也不会跑到成都去买。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的竞争往往是恶性的,而且顾客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吃完一次优惠就走,根本不用去考虑什么忠诚度。这样,网上商店在改变了用户旧有的消费习惯的同时,又培养了他们一种新的消费习惯--免费消费,或者说超值消费。
如此看来,网络赚不着你我的钱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