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香港龙情>>〖 精 彩 转 载 〗>>【文教類】>> 耐心看得真福气!(1-3)>>耐心看得真福气!(3)

主题:耐心看得真福气!(3)
发信人: zhaozhi4(宏歌)
整理人: kaiyun.lin(2001-07-26 19:58:08), 站内信件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5) 

因焚香叩谢。即于次日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自别其 

号曰净意道人。志誓除诸妄也。 

  俞先生是在腊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年复始万象 

更新,他就从这一天起改过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本名叫「良臣」 

,现在改成「净意」,称「净意道人」。诸位要知道,名号含义很深,名号 

就是提醒自己「顾名思义」,要把「净意」两个字做到。所以,你要学佛了 

,皈依时,师父给你取一个法名,意思就是告诉你,要把名号在心行上做到 

。那就是道,所以也叫「道号」。 

初行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沉。 

  诸位看了这几句,再想想,过去了凡先生刚刚改过的时候。我们要是照 

样去修,一开始当然也是这个样子。袁了凡是过来人;俞净意也是过来人, 

一开始都是进进退退。问题是要有忍耐心、永远心,这两种心很重要!只要 

有这两种心,有恒心、有毅力、有决心,要痛改前非,这些毛病慢慢会改掉 

。一下断不容易,是断不掉的。古代这些前贤都是作标兵给我们看,不是一 

下能断得了的。 

  由此可知,听讲最重要。假如我们要求真实的效果,《了凡四训》一遍 

讲完,过一个礼拜,再开讲;一年中要讲十遍、二十遍,大家就都改了。为 

什么?天天在劝!若只劝你这一遍,讲完了书都束诸高阁,过几天都忘了, 

还能提得起来吗?真修行不容易!一百个人当中有十个能提得起来,就不错 

了!如果要想真正成就的话,一年当中得听十遍、二十遍,我想在座的同修 

们当中,最低限度应有二分之一的人能成就,这一点也不假。 

  所以,同修们千万不要认为这本书我看过了;这一本经我已经学过了。 

当知菩萨们从初发心到等觉位,天天都在学,没有一天不学习。每年总得要 

讲几遍,这是自救。所以,你们听这篇文才是真正有福报。听《华严》、《 

楞严》,未必有福报,因为境界太高,学不到,有什么用处!而听了此记之 

后,马上就可以做得到,立刻就收到效果。诸位果然能够以三年的时间,从 

这一篇文上奠定基础;三年以后,再学大经大论就不一样了,这才是真菩萨 

。那时大经大论才能契机。现在不契机,为什么?因为好高骛远。 

  今天下午,我去参观华视的节目制作,他们建议我,弘扬佛法必须现代 

化,制作录像带,建新式讲堂,佛法就可以流传到全世界。确实是有价值的 

启示。 

  所以经教,必须要天天听、天天讲,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才有效。读了 

这一段文,我们的信心、勇气就要提起来。 

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永纯。善力精 

进。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尊号一百声。 

以祈阴相。 

  这是求佛菩萨加持,因为靠自己的力量断恶修善,实在不容易。人家做 

的并不多,每天早晨拜拜佛,念佛号一百声。我们同修每天念佛号不止一百 

声,但是诸位用心不如他。人家的一百声,声声虔诚,我们所念的恐怕只是 

有口无心,那就不如他了。我们念一万声,抵不上他一声的效果。就是要诚 

、要敬,要诚心诚意去做。他能发这个誓愿,我们也要效法。发誓愿是督促 

自己。念观音也好,念阿弥陀佛也好,都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这就是他所以能成功,能转变命运关键之所在。这 

一念,是不是事实?是事实。「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一点也不假。无论 

在何处,都有鬼神看著我们,若有这个警觉心,当然就不敢自欺、不敢放肆 

。 

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 

  「物」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广则遍及九法界一切众生。 

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 

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 

  这是在「行持」上转过来了。前一段是从心地里转过来(观念的转变) 

。心念一转,身口的行为就随著转了,这是我们应当学习之处。从此以后, 

凡是于人、于物有利益的,不管是大事、小事;自己是忙、是闲;别人知道 

不知道都无所谓,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时候也不必考虑『力之继不继』,我 

有没有这个力量,能不能把它做到有始有终?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尽心尽 

力去做;做到一半,没有力量了,这样功德才能圆满。只问事之应为不应为 

,应该做不应该做,不问力之能继不能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事无有不办者,『皆欢喜行持』,都欢欢喜喜去做,委曲婉转的一定把 

它做到成就而后已,这就是『随缘方便,广植阴功』。这几句是行持的典范 

。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 

足。 

  前是「自行」,此是「化他」。自行里有心行,心的念头转变,身口行 

为就转变。化他有五个重点;一、敦伦。「伦」是伦理,敦睦伦常。我们中 

国文化的精髓就是「伦常」。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大家能守住 

自己的本分,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这叫「敦睦伦常」。二、勤学。要努力读 

书,要读好书、读善书。三、守谦。《了凡四训》中讲的「谦德之效」。四 

、忍辱。五、深体因果报应的道理,恳切地劝导大众。 

每月晦日。 

  「晦日」就是每个月的月终日。 

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 

  每个月到灶神爷前报告一次。把这一个月当中,身口意三业所修的善法 

,月月报告。这就是说明他求灶神爷监督他。有一个督促他的力量,他要是 

不做,到了月终,他就没有法子给灶神爷交差了。这个效果真是不可思议。 

诸位修学,不一定要写疏文去报告灶神。你们家里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 

萨、阿弥陀佛的圣像,就在佛菩萨面前具疏以告之,比灶神那里还要灵,还 

有效。这都是要认真学习之处。 

持之既熟。 

  下面两句是讲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议。 

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这样的境界,是我们非常羡慕的,他做了几年呢? 

如是三年。 

  千日之功。我们想一想,他过去的业障多重!三年就转过来。袁了凡先 

生过去转命的时候,也是三年转过来。三年就见到效果了。为什么我们三年 

还做不到!三年时日不算长,为什么不肯自勉、发奋呢!希望同修们读到这 

里,应当要奋起,效法俞净意先生。 

年五十岁。乃万历二年。甲戌会试。张江陵为首辅。 

  「江陵」是地名。张公是江陵人,张江陵是对他的尊称。最尊敬的人是 

称他居住的地名;像满清末年,大家尊称李鸿章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 

佛门里也常用这个惯例,我们称祖师大德,既不称名也不称他的字或号,都 

是以地名或以寺名来称他。如天台大师,天台是指智者大师。我们不称智顗 

,而称为「天台」,大师住天台山。又如窥基大师,称为「慈恩大师」,窥 

基是他的法名。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寺的名字,并不 

是他的名字,这叫「尊称」。这里也是尊称,张公是当时的首相。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6) 

辍闱后。访于同乡。为子择师。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这一次的考试,也就是主考官。考完之后,他想在 

同乡中选一位品学兼优的人,来教导他的儿子-为子礼请一位老师。 

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公挈眷以行。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 

  他既然想请一位品学兼优的人,乡里的人都推荐俞净意先生。从前没有 

学校,富有的人家,另外有一间书房,请一位老师,这就是「私塾」。家里 

的子弟以及社会上清寒的子弟,有聪明智能的,往往也召集来跟老师读书。 

俞先生应聘在宰相家中做了儿童的老师,生活环境当然就优化了,不至于再 

像过去那样的穷苦潦倒。感应也来了。他带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张公非常敬 

重俞净意公的道德学问,所以也为他『援例入国学』(国子监)。张公替他 

报了名,入了学。当时国家所办的大学,不像现在大学有这么多,那时国立 

大学只有一所,而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都是做官的,是为国家培养通才的 

学府。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次年中进士。 

  从前读书人志在功名。得了进士,功名成就了。「进士」是古代的最高 

学位,相当于现代博士学位一样。 

一日谒内监杨公。 

  「内监」就是从前的太监,侍候皇帝的。俞公有一天去见老太监杨公。 

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 

  杨公是太监,所以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是义子,现在所谓的乾儿子, 

都是从外面找来的。他养育这些孩子,可以养老。他有五个乾儿子,自己年 

老了,乾儿子很孝顺。他叫这五个儿子都来拜见俞净意先生。 

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岁。俞公一见面,就觉得很面熟,好像是从前 

认识的。 

问其籍。曰江右人。 

  「籍」就是籍贯。「江右」包括了现在长江以南,江西、江苏、浙江这 

一带,当时都称之为江右。「江右人」,俞先生是江西人。 

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公甚讶之。 

  这小孩还彷佛记得家乡,自己本来姓氏。小时候游玩时误入人家载粮食 

的船,船开走了,小孩也带走了。俞净意公一听之后,非常的惊讶。 

命脱左足。双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儿也。 

  原来就是他遗失的儿子。他太太生了五个儿子,死四个,有一个失踪了 

;生了四个女儿,死了三个,只剩一个女儿在身边。他的太太因为想念儿女 

,眼睛都哭瞎了。这个时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儿子。 

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 

  这个太监杨公很不错,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公的儿子,立刻欢欢喜喜的就 

送还给他了。 

公奔告夫人。 

  「奔」就是很快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他太太。 

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 

。 

  改过迁善之报如是。诸位想想,眼睛瞎了,现代眼科这样进步,也不容 

易恢复。经上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怎么会没有感应道交呢?袁了 

凡先生短命都能延寿,寿命都可以延长,疾病怎么会不好?这并不是迷信。 

经上说的理论,我们看了也很明了,说起来也能相信,可是经本一丢开就忘 

了。不能说不相信,是忘了!经上说「境随心转」,《华严》云∶「应观法 

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经论中常说「万法唯心」、「一切法从心想生」 

。境界是我们心里变现的,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自己心里变现的。所以,「感 

应道交」是有理论依据的。理上能讲得通,事上就可以办得到。理就是事; 

事就是理,所谓「理事无碍」,当然能转变。 

  他的儿子孝顺,也非常难得。看看这一段,这不是容易的事!失踪这么 

多年的儿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亲欢喜流泪。儿子孝顺,能『捧母之面而 

舐其目』,这一点很难得!他母亲因此双目复明,这是感应道交的事实。 

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 

  此时俞先生一家团圆。知道这三年改过迁善,正如灶神爷跟他所说的「 

不测效验」,即意想不到的果报,果然应验了。这个时候对于世事愈看愈淡 

,因此也不愿意做官了。 

辞江陵回籍。 

  辞谢张宰相,回到自己的老家。 

张高其义。 

  俞先生既中进士,就有服务公职的资格。从前读书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 

将来谋个一官半职。而这个机会到来,俞先生却不要了,放弃了,回家乡去 

。所以,张宰相认为他是一个义人。 

厚赠而还。 

  张宰相为感谢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赠他贵重的礼物,送他回家。 

公居乡。为善益力。 

  俞先生改过自新,力行三年就有这么好的效果,真实的效验。可知其往 

后行善必更积极。虽然传记里没有记载,我们也想像得到,必然还是用老方 

法,每个月终向灶神爷报告。相信他是尽形寿(一生)都不会改变的。人家 

是这么修行的,是这样的断恶迁善。 

其子娶妇。连生七子。皆育。 

  俞先生自己很不幸,生了那么多儿女,结果只剩一子一女。他是从四十 

七岁才开始改过修善,五十岁才得到感应。我们同修当中还有很多人年纪很 

轻,要是能努力学习,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你们的前途太光明了!你们的 

效验、福报、感应必然超过俞净意,超过袁了凡。这是绝对做得到!只要诸 

位自己肯努力做,三年之后,事事如意,有求必应。为什么不勉力去做?看 

俞先生的儿孙命运都转好了,这是积德修善的感应。 

悉嗣书香焉。 

  俞先生的七位孙儿个个书都念得很好,书香门第,个个成名。 

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 

  俞先生遇灶神这一段往事是事实。他遇到灶神,经灶神一番开示之后才 

改过自新的;到晚年就有这样的效验与果报。我曾经说过,晚年所享的福报 

才是真实的「福报」;年轻人享福,老实说绝不是福。年轻时发达过早,容 

易迷惑颠倒,造罪业。因此,年轻的时候要多修福、培福,照俞先生的方法 

去做,把福德留到晚年享受,这才是懂得享福、造福的人。俞公把他自己一 

生改过自新之事,毫无隐瞒的写出来,教训他的子孙。 

身享康寿。八十八岁。 

  俞公寿命也延长至八十八岁。他的长寿是修得的,而不是命中所有的。 

因为前面灶神爷曾经说他「意恶固结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且 

不暇,何由祈福哉?」可知他没有福报。寿命是福报之一,五福中就有「长 

寿」。由此可知,他的长寿与福报,完全是他自己从四十七岁以后所修来的 

。这正是一切修行人的最佳标兵! 

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 

  乡里大众看到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报,没有一个不说他是力行善事,改 

转了自己的命运。先生现身说法,广劝社会大众,功德尤不可称量。 

同里后学罗祯记。 

  这一篇文章是俞净意公同乡晚辈罗祯先生所写的。里面所说的话,灶神 

说的话,以及俞净意先生讲的话,都是实录。 

  了凡先生、俞净意先生,是在家同修与初学道者的好标兵,我们能够取 

法于这两位贤者,不但命运可以扭转,道业在这一生必定也成气候。 

  云谷大师是出家人的标兵。所谓「出世要学高僧,在家要学高士」。袁 

了凡跟俞净意都是高士。我们以他们做典型,以他们做模范,照他们的方法 

学。如诸佛菩萨,作一切众生最好的样子,才是佛陀的好学生。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