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aozhi4(宏歌)
整理人: kaiyun.lin(2001-07-26 19:58:08), 站内信件
|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3)
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
忆往期来念。恩雠报复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诸种种意恶。固结
于中。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这一段开示,最为紧要,我们要能真信。张公虽说的是俞先生,读者尤
当切实反省,字字句句实在忠告自己。鬼神天天在考察,找不到他有善念。
只看到他虽然没有贪、□、痴之行,但是有贪、□、痴之念,有嫉妒、褊急
、傲慢的心。「高己」就是傲慢。「卑人」就是轻视别人,瞧不起人。「忆
往期来」即追念过去,期望著将来。「恩雠报复」,心里都是这些恶念。这
就是说明他的「意恶」。
身口意三恶业,意恶为最大;身、口二业都从意恶而生。修行重在修心
,心地清净了,身口自然清净;意要是不清净,身口也假装不来。我们看看
俞先生过去,他就只在身、口上假装,意恶则丝毫没有改变。神明的鉴察特
别著重「意恶」,所以告诉他这些果报。确实所说的不止如此,『君逃祸不
暇』,你逃避灾凶都来不及了,还求什么福?你那里还会有福报!
公惊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愿求救度。
这位陌生人,对俞先生心底隐藏的恶念知道得这么清楚,都把它说出来
了。俞先生听了,确实害怕,伏在地上流著眼泪苦苦哀求说,你既然晓得这
些幽微之事,一定是神仙,绝不是普通人,求您来救度我。接著这段,就是
说明他还有一点善根,凭著这点善根,神明才来度他。若无此一点善根,也
不会遇到神明。思之!思之!
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
这就是他可以改过自新的一线生机。他是个读书人,通晓道理,也晓得
羡慕善行、善言,以此为乐。
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
就是还有这一点善根,但是善根不厚,烦恼、习气太重。
但旋过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是以不固。
一过去就忘了。他的毛病就在信根不深,习染太重。没有恒心、没有耐
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转。
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尝有一事著实。
毛病就发生在这里。我们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四众弟子,自
己反省有没有常犯这些毛病?我们听到善言欢喜,见到人行善事也欢喜,但
是过后就忘了,跟俞先生犯同样的毛病。这不只是说我们。俞先生是明朝的
人,跟憨山大师、莲池大师同时代。在过去释迦牟尼佛出世的那个时候,也
是这样,没有例外。如果善根真正深厚,早就成佛作祖了。成佛作祖的人毕
竟是少数!
诸位再想想,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之后,为什么要说法四十九年,就是
因为众生有这些毛病!天天讲天天劝,听了耳熟,习惯成自然,假善也变成
真善了!装好人,结果以后变成真正的好人。天天劝,三天不劝,人就变样
了!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想自己几个人建道场,大家在一起共修。我过去也
很有兴趣,也有这个理想。结果怎么样?刚刚创始的时候,真是菩萨发心,
成佛有馀。道场一建成了,就争名夺利,反目成仇。我见过许多道场,几乎
没有例外,都是这样。
我们想到过去的丛林寺院里,为什么要分座讲经,天天讲?再想想释迦
牟尼佛,为什么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休息?你想他的团体,经上说「常随众
一千两百五十五人」,真的,要不是天天劝念佛,就不免打架闹意见。所以
,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他要休息一天,僧团里就要出
问题了。这在佛法称「熏习」。能令善根少的人渐渐地薰习深厚。善根深厚
的人熏习,他就开悟了。由此可知,这个经教不能一天不讲求!
《感应篇直讲》,分量比较少一点。古代读书人每月有一定的日子,轮
流开讲。常常讲《感应篇》,讲《文昌帝君阴骘文》等劝善的书。可见从前
这样的讲座,在中国非常普遍,可惜现在反而没有了。常常讲,常常劝,有
的时候人心还是不能挽回!要是不讲,那还得了!所以,确确实实要普遍的
到处去弘讲。我也劝勉同修要发心,先不必学讲经,先学讲善书、讲因果。
至于讲法,讲的材料,我们慢慢再研究、编辑。就是像这个样子,到处去讲
。讲演时间不要超过一个星期,一天讲一次,七天就圆满了。这样才能普及
。教材要重新编辑,像《阴骘文》、《感应篇》、《了凡四训》,都订作七
次,七天就讲圆满。我们要精编教材来训练同修们,大家发心弘扬,以此做
基础,而后进修大乘佛法,才得真实受用。
没有这个基础,学习大经大论,不过是好听而已!这跟俞净意公一样,
好高骛远,专务虚名,不切实际,意恶还是改不掉。大的劫难到来时,我们
凭什么避免?这是当前极须做的课题。俞净意公的善根我们有;他的恶报,
我们还没有现前。可见我们的意恶比他稍微好一点,轻一点。要是像他一样
,果报就惨了!因与果一定相应,丝毫不爽。
古德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除非你明心见性,破除《金刚经
》所讲的「四相」、「四见」,转凡成圣,转十界为一真,那才行!四相未
破时,就受因果定律的主宰。在家如此,出家也不例外,还是受因果的主宰
。几时破了我执,见思烦恼断尽,出三界,才勉强说你超越生死轮回了。我
们以俞净意公作镜子,对照自己的言行。
这一段责备,就是说他信根不深,恒性不固,没有长远心,没有耐心。
指出他生平那些「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都是「专务虚名」。『
何尝有一事著实』,就是没有一桩事情是脚踏实地,尽心尽力,认真去做的
。
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犹欲责天美报。
「责天」就是求天的意思。天没有降福给他,他就责怪老天爷,求天神
降福给他。
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
这是譬喻说,你的田地里种的都是荆棘,却指望将来收到好的稻米,那
有这种道理?这与因果不相符。同学们读了之后,要认真去反省,痛改前非
,脚踏实地,从心地里修起。再回头看看《了凡四训》,照这个方法断恶积
善,养自己的谦德,改自己的毛病。书上一再告诉我们,三年必有效验。如
果勇猛精进,虔诚恳切,半年就变样子,就不相同了。俞净意公遇灶神记(4)
君从今后。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
拾乾乾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
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
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
读这篇文章,给我们更大的警惕,更具实效的受用。尤其是老同修们,
我们必要认真反省、检点。而后在我们修学的环境与过程中,所遭遇到的这
些因果,自己就能看得非常清楚。看清楚之后,信心愈坚固,慧眼愈明朗,
往后功夫才真正能踏实,才能得力。自从我们讲了一遍《了凡四训》之后,
也有不少同修跟我说,很有受用。过去不知道的毛病,听了这一遍之后,自
己想一想,毛病确实是不少。这就大有进步!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
,想要回转就相当困难。所以,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利益。灶神爷-张先
生,把俞先生的毛病,一桩一桩指出来。俞净意先生不能不服!好在他还有
改过之心,所以才能感应道交,感得灶神真正现身在他面前。
这段文就是传授他「改造命运的方法」,也就是「改造命运的秘诀」。
我们在世间,必须要明白无始劫来积习深重。明了以后,就要彻底改过自新
,转变自己的命运。不怨天,不尤人,因为一切都是自己造的,所谓「自作
自受」。我们自己再造善业,再结善缘,后来的果报当然很殊胜。这一段非
常重要-就在念头上转变,再造自己新的命运。
『君从今后』,灶神告诉俞净意,从今以后你『凡有贪淫、客气、妄想
、诸杂念』,这些都是世俗的事情。『先具猛力,一切摒除』,这就是彻底
悔改。从心地里把这些妄想、杂念都断除。诸位想想,讲得很容易,做起来
可不容易!试问,我们那个人不想断妄想,不想使自己心地清净?虽然天天
这样想,可是妄念依然纷飞。究其原因就是积习太深所现业障之相,也叫「
业相」。说得更实在一点,就是「恶业之相」。我们立刻要觉悟,这不是好
相。「觉悟」才是改革的根本。不觉悟就不能改;觉悟才有改的希望。所以
,佛告诉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此地所讲的「贪淫、客气
、妄想、诸杂念」。这些念头一起来,立刻就觉悟-我业障深重,为什么还
有这些妄念,还有这些罪业之相?这一念就是「觉」,就是光明,就是惭愧
心。
我们应当向那个方向走呢?『收拾乾乾净净,一个念头』。这是教我们
初步用功的方法。就是告诉我们下手的初步,要把那些「恶念」都除掉,把
善念提起来。这就是非常好的方法。二六时中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
不但心里要有大转变,而且在行为上也要认真的转过来。
要用什么态度做善事呢?不图报。做了善事,对人有恩惠,不要希望别
人报答。要认为行善帮助人,是我的义务,是我应该做的。甚至我们做善事
、对人好,人家以怨报我们,我们也不在乎。问心无愧!即使别人误会也没
有关系,放著胆量去做。不要做了几桩好事,人家反而埋怨你;就认为好事
不能做,好人不能当。为什么做了好事、待人好,还要受人责备?想想《金
刚经》里所说的,这正是自己过去世业障深重,他替我消业,这不是求之不
得的好事吗!
因此,我们不要灰心,『只理会善一边去』,『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
落』。就是踏踏实实的去做。切切实实,直捷痛快的去做。『耐心行去』,
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这样去做;并且还要发愿,生
生世世都这么做,这才是「菩萨」。这是我们力量办得到的。『若力量不能
行的』,『亦要勤勤恳恳』。换句话说;我力量虽然达不到,我有这个心、
要存这个心,使此善意圆满。诸位要晓得,佛家所谓「功德圆满」,是指善
心善意确实「圆满」。并不是样样事情都做好了才叫圆满,因为有的力量达
不到。力虽达不到,但是有一个圆满的心,这样功德就算圆满了。所以,佛
法常讲「论心不论事」,圆满不圆满是在你心地里。心地善意若不圆满,则
善事、善行做得再多,也不能算是圆满。
第一。要忍耐心。
没有忍耐心,一切都不能成就。忍耐心就是菩萨六度里面所说的「忍辱
波罗密」。忍辱为什么不把它翻成忍耐呢?诸位要晓得,世间法里面最难忍
的就是辱。中国古时候读书人常说∶「士可杀,不可辱。」读书人,杀头没
有关系,不能接受侮辱,可见得杀头都容易忍,侮辱不容易忍。因此,佛法
到中国,六度中的忍度,最不能忍的是辱,释经师就用这个字「忍辱」。辱
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这是忍中最重、最难的。所以,什么都要忍
耐,能忍耐就成气候;能忍是福德之相。反之,不能忍就是罪业之相。我们
要学忍耐。
第二。要永远心。
永远心就是「恒心」。恒心不变,既然发了这个愿,决不更改。无论是
在什么环境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一定要以行填愿,久久功德自然圆满
。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这两句是要我们痛戒的。「惰」是懈怠、懒惰。往往一般人刚刚发心的
时候,心行都非常勇猛,时间久了就懈怠,所以不能成就。古人常说,如果
每个人都能保持初发心,那就没有一个不成佛的。可见初发心,确实是真心
、清净心、勇猛心、精进心。古人也有一句话说得很有味道,「学佛一年,
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佛化云烟」。这是懒惰、懈怠
、没有恒心,越学越变成老油子了。这样的学法,怎么能有感应道交呢?感
应是凭「真诚、精进」而来的,不是从懈怠中来的。所以,一定要戒懈怠。
不可以自欺,就是不能欺骗自己。欺骗别人很容易;欺骗自己是极深罪
业。人要做到不自欺,没有不成就的。所以,必须天天读诵《了凡四训》、
《感应篇》。这就是一面镜子,每天早晚都得要对照心行。诸位要想真正学
佛,在佛法里成就,就应当老老实实、恳恳切切地把《了凡四训》跟《感应
篇》,认真的学三年,把基础奠定,而后佛法才能得力,否则想佛法得力,
自然有困难。有很多老修行、老同修常常在一起谈起,学佛几十年了仍不得
力,原因在那里?也就是说懈怠、自欺,从来没认真过。满腹的牢骚,怨天
尤人,那怎么行呢!心行都与佛法相违背。
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
只要你长久这样做,也就是认真修三业清净。照这样做,自然有你意想
不到的效验。
君家事我。甚见虔洁。特以此意报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这些都是劝勉的话。俞先生对于灶神爷还很相信,初一、十五晓得上香
、上供,对祂很尊敬,这才有感应。灶神特地把这个意思告诉他,教他『速
速勉持』,赶快勉力修持,尚可挽回天意,也就是扭转命运。命运是可以改
造的。
诸位读了这一段文之后,平心静气的想一想,我们一生的遭遇,还没到
俞公这个悲惨的程度。我们三业的过恶,没有他重。他都能挽回,我们要是
能照做,挽回的时间应该比他更短。他要三年,诸位如果去做,一年也许就
可以了。这一点不假,我们要生清净信心。
言毕即进公内室。公即起随之。至灶下。忽不见。方悟为司命之神。
这一番开示讲完了之后,张公就进到里面,走到厨房里就不见了!俞先
生此时才晓得是灶神爷示现。一九四八年周邦道的夫人,在南京寓所遇到地
藏菩萨,也是面对面说了很多话。你若以为这是寓言,那你就大错特错!这
是转变命运的起点,千真万确的事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