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esthappy()
整理人: acupoftea(2001-11-13 13:15:39), 站内信件
|
纯粹的生产实体,缺乏生态伦理意识
企业活动在追求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人的价值的统一。而我们的企业文化缺乏这方面的觉悟与认可,我们看到的是把蚕食土地、榨取资源视为获取财富的"捷径",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式的砍伐森林、挖掘矿产、捕杀动物。一些企业为了一己私利和短期效益,不计社会成本,不顾环境保护,乱上项目,随意排放烟尘、污水甚至有毒物质,严重地污染环境,损害生态。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需要将自然当成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升华为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现代环境意识,升华为生态伦理意识。
工业化在全世界加速扩展,大量消耗了地球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工业废弃物造成的水、空气、海洋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将导致生态失衡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维系。问题的产生根源于企业,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必须依靠企业。为此国外很多企业开始了绿色产品、绿色工艺、绿色营销方面的创新。如美国巴瑞克矿业公司就以"尊重环境,尽力保护自然资源,为后代着想"为价值追求,并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去做,自觉去做。日本佳能公司从"影像的佳能,信息的佳能"到"社会性生态学的佳能";从"人与人共生,人与机械共生"到"人与人自然共生"。正是这一佳能理念使其得以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然而我国企业往往缺少这种"绿色追求",出现一种漠视"绿色"的企业文化形态。表现在保护环境等绿色理念的提出往往由政府部门提出,并作为社会宣传口号来运作。企业本身往往在政府的有效监督下,才被迫研究绿色工艺、绿色产品。而把这种绿色行为上升为企业理念的几乎没有。中国企业普遍缺乏一种对社会、对人类自觉负责的绿色理念、绿色精神。如:国家三令五申限制整理太湖流域环境污染,不少企业却仍敢冒风险,顶风上,暗渡陈仓,偷偷地向太湖内排污、泄污。申报通过"绿色食品"审批的企业,在运行中并不一定按照绿色标准去生产经营,大多数是为了迎合社会大众向往"绿色"环保的心理而进行的所谓"绿色营销",同时其产品范围只限于食品,缺乏普遍性的影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