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iaoming7015(泡泡)
整理人: clarafire(2001-07-23 22:51:18), 站内信件
|
西藏芒康盐井盐田
——茶马古道上一道存活的风景线
滇藏线上,历史上曾有一条与“南方丝绸之路”有着同样声誉和价值的滇藏“茶马古道”。这是一条由云南普洱经丽江、中甸、德钦至西藏的商道。当年,客商们通过这条古道,将云南的茶叶销往西藏,换回大量的兽皮、虫草、药材等。而地处古道的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乡的盐田食盐,也就此驮上了马背,销往西藏及整个康巴地区。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晒盐都已实现了机械化。然而,在西藏芒康县的盐井乡,原始的人工晒盐方式却一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了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芒康县盐井乡地处澜沧江干热河谷,不知从何时起,当地居民发现澜沧江边有几池盐水,便开始在江边开垦搭建盐田晒盐。令人称奇的是,同属一条江的两岸,江的西边的加达藏族晒出的盐为红盐,而江的东边纳西族晒的盐却为白盐。据介绍,这是因为江西藏族村的盐田是用红土筑成的,因而晒出来的盐为红盐;而江东纳西族村的盐田是用白土筑成的,因而晒出来的盐为白盐。
6月中旬,记者在江东纳西族村的盐田采访时看到,江对岸藏族村的用木柴块铺垫再覆盖泥土筑成的盐田全部搭建在红山脚下的江畔沙滩上;江东纳西村的盐田因地势不好,聪明的村民便以木柱作支撑,把盐田搭建在江岸的悬崖陡坡上。时近中午,正是纳西姑娘们忙于背盐水的时候,记者拦住一位名叫卓玛的背水姑娘,问她为什么当地纳西族姑娘都穿藏族服装。卓玛说她也不清楚。她告诉我们,村里的纳西族如今除了仍说纳西话外,其衣着服饰、居住房屋、生活习惯都与藏族一样。她说她们早晨从村子里来到江边背盐水,每天要背60多趟盐水才能灌满8丘盐池。下午17时左右,待盐田的水分蒸发完便可以扫盐了。一般每天产盐60—80斤左右,可以卖得30—40元钱。
据悉,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虽然眼下因为藏在深山峡谷中,外界知之甚少,但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会成为一个吸引专家、学者及旅游部门关注的旅游胜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