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rt2001(100feeling)
整理人: navi(2001-07-21 21:40:59), 站内信件
|
经历了难忘的7 13申奥成功之夜,同事们发E-Mail给在巴黎的我。有的说在长安街载着一车不认识的狂热的人,整整开了一夜;有的说举着大旗在天安门跟无计其数的人一起欢呼,喊哑了嗓子;有的说终于把半座楼大的“北京赢了”挂出来,那晚东三环,我们报社的大厦是最最漂亮的……
他们替我遗憾,说我没在北京,无缘经历那种忘情的激动,这是我们人生中不多的历史时刻。我也遗憾,但我想,同时我有另外一种幸运:7 13之夜,我是申奥的一个见证人:我见证了国外的华人、华侨、留学生、学者在申奥成功的一刻对祖国的感情多么深厚、多么真实;我见证了祖国的荣誉在全球华人心中是高于一切的。我还见证了申奥过程中,中国人的团结、执著给外国人留下了多么强烈的震撼,他们对“北京”两个字的尊重是由衷的。
■我带着兴奋的心情采访
在揭晓的瞬间,因拍留学生欢庆的镜头,我没能亲眼看到电视上萨马兰奇公布的历史瞬间,甚至学生们的狂欢让我都没听清“北京”这两个字。但在留学生热情爆发的那一瞬间,我也兴奋起来,我心想我将在成功的喜悦心情中完成此次采访,在我一生中这将是难忘的。
当然,在我庆幸的时候,法国的记者就将在另一番心情中开始工作了。法国几家新闻媒体派记者“杀”至北京,等待北京一获胜,就地开始新闻大战。这回,北京没让他们“失望”。我从网站上看到,7 13之夜,一个法国记者在天安门前苦苦哀求卫兵,是为了请卫兵放他进去采访、拍照片。在巴黎,在中国城,也有法国媒体抢占先机:在中国城华人欢庆最集中的地方,几名《欧洲时报》的记者散发起早已印刷好的号外,“北京成功了”的大字几乎印了半个版。一会儿,几千份就被抢光了。
■与时间赛跑的一夜
在国内,主要是与其他媒体同行的竞争,而在巴黎申奥的采访中,是与时间竞争。从申办结果揭晓到报社签字印刷,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而我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要完成拍照,制作照片、写稿,向北京发送照片、稿件一系列任务。剩下的一个多小时时间要留给在后方的同事接收、画版、排版、校对。那天晚上的感觉就是四个字:“争分夺秒”。 在结果公布的五分钟内,用数码相机抢拍完留学生狂欢的一系列照片,立即赶到在使馆早已接好设备的房间。两台电脑同时被霸占,把数码相机与手提电脑连上下载照片,用另一个台式机在下载空隙敲文字稿件。编照片、做图解。敲稿件的同时,让两台电脑同时用法国的线路上网,以防一个中间罢工。进邮箱,打开附件,发送。边敲稿子,边监视另一台电脑发送照片的速度、出没出问题,还要不时地用手机接同事们焦急询问的电话。 这半个小时里,最怕的就是机器不听话、出毛病;最盼的就是多长出两只手,能同时受大脑不同的支配,独立完成任务。
采访完留学生,冒雨奔向华人欢庆的中国城。拍华人舞狮的照片,雨大得伞已不管用,索性不用,在雨中拍照。在坐车回驻地的路上,跟同事们通话,北京已是凌晨两点多钟,他们刚刚完成制版,还在讨论第二天,哦,不!是当天的连续报道。可以想象得出来,北京青年报的大楼里刚打完了一场战役,一场胜利的战役。
7月17日采访全部结束后,想了一下,几天里,有两个24小时是从巴黎的这一头跑到那一头,不停地奔波、发稿,没有睡觉。采访完申奥,下决心,回北京后运动起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也算身体力行,从微观上支持奥运吧。
■法国第一华商:在公布前就发贺电
法国华人最大的企业——陈氏兄弟公司董事长陈克光发动众多法国企业支持北京的故事在法国华人、华侨中常被说起。
在中国城狂欢的人群中,巧遇这位法国最具实力的华商。换过名片后,陈克光先生立刻自我介绍:“我是你们的忠实读者,我很多时间在巴黎,但还是在北京订了一份《北京青年报》,就为了回去时能看到,把不在的时候落下的北京新闻给补上。我在法航的飞机上,也能看到你们的报纸。” 陈先生风趣地说,他能拿到“第一”——全球第一个向北京奥委会致电的华人。因为,萨马兰奇还没宣布投票结果,他已经敢断定——北京赢了,于是毫不迟疑地向北京申奥办发贺电。 他说发完贺电,赶到华人欢庆中心——粤海酒楼时,还没下车,酒楼里就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他立刻打申奥办几位老朋友的手机,但已打不进去——祝贺电话已塞了车。 陈先生说,这次北京赢得可不一般:8年前,在两个城市间,北京还以两票败了。这回,在剩三个对手的情况下,北京以比第二名多出34票遥遥领先,获得的是完胜。8年来,北京的变化特别大。 当年,他在北京还没有投资,而现在,已在北京有好几个大项目。当年,北京的三环刚开通,而今年,已有了四环,到2008年,还会有五环。 今年入世再成功,就是双喜临门了。他说中国现在是世界公认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举办奥运会是一次伟大商机。中国即将参加世界贸易组织,这又是一个伟大商机。两大商机巧汇,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全法中国学者学生运动会
庆贺申奥成功
在公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那个时刻,留法学生们的激动被镜头记下:最后一分钟,转播突然断了一下、有委员打断投票提问,莫斯科现场每个细小的变化都引起学生们一片紧张的嘘声。萨马兰奇走上主席台,寂静的等待中,白岩松一句“北京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已有记者对何振梁拍照”让大家紧张的心又打了一个转儿,许多女生立刻反感地说“白岩松真多嘴”。“北京”二字一出,所有的人“蹿”了起来,忘情地拥抱在一起、振臂欢呼、雀跃,挥舞申奥小旗、扬展起五星红旗,打开香槟,互相喷洒,跟电视里一起唱着热爱祖国的歌曲。 激动之余,全法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主席李昌龙告诉我,支持奥运,不仅仅是坐在电视机前看祖国申奥。大家早就商量好了,北京梦想成真,就在今年的国庆举办全法中国学者学生运动会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现在大家下一步就要策划如何把这个运动会开好:支持北京,运动起来!
■外交家回想中国加入联合国
在法国六十三个华人、华侨组织申奥成功的庆典现场,特别难忘吴建民大使夫妇——这对老外交家在接受我采访时饱含的深情。 从留学生处赶到中国城时,吴大使正被许多华人、华侨围着敬香槟,他激动得碰杯、痛饮。向大使递上名片,一看是《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大使夫妇立刻跟周围的人致歉,特意把我带到相对安静的地方接受采访,希望把他们激动的心情通过《北京青年报》带回给北京。 吴建民大使与申奥不是一般的交情,因1993年,他就是北京申奥三名发言代表之一,北京遗憾地与申奥失之交臂是他亲历的,这位外交家对申奥的感情难以言述。不夸张的说,采访时结果揭晓已快一个小时了,而平时以冷静著称的大使声音依旧激动得有点儿发抖。 大使夫人施燕华是我国著名的女外交家,在赴法前,亦曾任大使。她手捧华侨们赠送的鲜花,对我说:“当时在巴黎大区的区议会主席举办的冷餐会上,与巴黎人一起听结果。第一轮大阪被淘汰后,还有四个城市,我心跳得特别厉害。当萨马兰奇宣布结果是北京时,看得出,法国人挺难过的,但他们还是压抑失望,纷纷向我们祝贺。那时候,我想起了中国1971年进入联合国、重返国际舞台的情景,令人骄傲,是种必然。”
■两次义演心情不同
在结果揭晓的第一时间,代表全法华侨、华人的六十三家法国华侨、华人联合会向国际奥委会发出诚挚的感谢电,贺帆担任了念贺电的任务。正在巴黎师范音乐学院进修的贺帆对我说,6月22日,她和侨居巴黎的歌唱家、留法的学生们已经为北京申奥办过一次大型义演了,今天,为申办成功庆贺义演,从期待、祝福到成功的兴奋,这两次义演的心情是不同的。她说,平时在法国的留学生边上学、边打工,时间特别紧。但不管自己有什么事情,申奥义演从来都是第一位。对祖国的这种感情比钱、比什么都重要,是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的。 在采访时,亲眼见到法国华人对申奥的热情,和中国人对北京的申奥支持率,大多数巴黎人对北京输得服气。
■举着国安旗
盼足球能再圆梦
在中国城,许多人都挥舞着北京申奥的小旗子。在激动的人群里,有一个人特别显眼,他举着一面国安足球队的旗子,胸前挂着一串小喇叭,带着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每人手里还摇着一面申奥的小旗子。 一聊,原来是北京人,在国内时还是北京足球队的!他叫顾和利,是1987年到巴黎的北京人,这一身打扮符合他在国内的本职——专业体育工作者。他原来在北京体委工作,在北京足球队先踢中锋后踢自由人。1987年在法国红星足球队踢过八个月的球,后来改行,现在在法国的中国之家旅行社工作。无疑,搞体育的人看到北京申奥成功是最高兴的。他告诉记者,从1993年就盼着北京申奥成功,盼了8年。在家看电视,喜讯一出,他就带着孩子打老远地赶到华人欢庆的中心——中国城来一起折腾。小喇叭是足球赛场上用的,吹得响着呢。不过,他说大家见着他都互相说,中国的足球就是没戏,什么时候也能让大家惊喜一回呢?!他说看现在的足球跟他走的时候踢得没太大的变化,就是钱多了,运动员的条件好了。愿跟申奥一样,我们国家的足球也能早点儿走向世界。
他说,巴黎人申奥谈的较多的是钱的问题。北京筹备奥运的过程,也正是以“入世”为契机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相信北京奥运经济将从中获益匪浅,这对于中国人的体育经济观念无疑也将是一次难得的升华和体验。
■巴黎优势之处值得借鉴
在采访中,一个法国人的名字被屡次提起:顾拜旦。他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奥林匹克精神,即源于他的那句最著名的话:重在参与。五个城市中只能有一个获胜,巴黎尽管失利,但在申办的过程中亲自实践了这种精神。这次法国为了申办奥运会,法国总统访问莫斯科,法国总理若斯潘和法国球星齐达内担任申奥大使。许多巴黎人对巴黎代表团所做的陈述表示满意,他们认为巴黎代表团的整套陈述清新、连贯,宣传片把巴黎这个古典的城市现代味、浪漫味表现得十足。巴黎人对于揭晓的结果,总的感觉是败亦欣然。法国《费加罗报》说北京付出巨大努力,巴黎并非彻底输家。巴黎人的梦想只有在2008年之后才能实现,法国领导人表示对申奥有可能卷土重来。
不过,同打“文化”牌的巴黎对北京在这方面的胜出有点儿不太舒服:在结果揭晓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巴黎为世人熟识是莫大的优势,对北京是最大的劣势,但没想到,今天,世界对北京的认识已大不一样,申奥的取舍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国家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常常是一个国家成长和发展的历史。
在采访中,一些学者认为,奥运主办权交给了一个国家,世界看好的是这个国家的七年之后,这是一个期许,是种信任。尽管其他几个城市失利,但在申奥过程中,巴黎、多伦多等城市先进的规划、管理、环保理念也无疑为中国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中国之前二十多个奥运主办国积累的经验在今后七年也必将对北京的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包括巴黎,其他四个国家在陈述过程中展示出来的优势也是值得北京借鉴的。
在申奥中,大家为北京最担心的因素之一就是“环境问题”,在巴黎采访的几天里,记者确实感受到环境对一个国家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巴黎是个国际大都市,游人、汽车都不少,巴黎看得到万里无云的蓝天,也看得到白云朵朵的晴空。我们承诺将这届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至2007年,北京在10年间用于环境的投资将达到122亿美元。至2005年,市区将建成12000公顷的绿化隔离带,奥运工程用地绿化面积将达到50%; 在巴黎,尽情地仰视蓝天时,我相信到2008年时,北京的蓝天不会再让我陌生。明天,巴黎还是原来的巴黎,但对北京,明天将是全新的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