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rt2001(100feeling)
整理人: navi(2001-07-21 21:40:52), 站内信件
|
香港
忘了采访
相拥而泣
本报记者董荣娟香港电 与本报外派其他城市采访申奥的记者不同,因我常住香港,自然对香港轻车熟路。领到申奥采访任务后,联络有关部门及采访对象,又轻而易举地编排了采访计划。但我回头再看这计划,傻了……
■数码相机,争取发稿时间
原来有什么采访我一直使用普通相机。从冲底片到挑选图片到扫描给报社发电邮的过程,再神速,也需要两个小时。而公布申奥结果是13日晚10点,报社要求当晚12点以前发稿,其中包括图片。这怎么可能?灵机一动,只有数码相机才能“救”我。申请一部数码吧,哈哈,解决了。
拿着我的新“武器”得意洋洋。13日跑了几个香港支持北京申奥活动的会场都算顺利。怎知赶到九龙公园主会场又傻了。会场限定记者采访区离主席台八丈远。只见各大传媒的专业摄影记者,早已占领有利地形,架起“长炮筒”,而我这个变焦只有175mm的相机,又派不上用场了,只有打电话,向我熟悉的在场的专业摄影记者“求救”,我用这个小相机捕捉一些细的特写镜头。
■分身无术,只有求援
看着13日采访时间,香港各界支持北京申奥活动项目繁多,而且大多又集中在晚上时段。凭我单枪匹马,即使用出浑身解术也难以“抵挡”。于是向本报广州记者站江健求援。这样我们兵分两路,分别采访。
■扮错角色,采访“失职”
最后我与江健会合在九龙公园采访。当莫斯科传来北京成功申奥喜讯的一刹那,全香港沸腾了。我们竟然也“失职”激动得相拥而泣达半分钟。这时有个声音突然在脑海中跳出,赶快冲出去采访,捕捉住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我们不约而同地放开手,压抑着自己激动的情绪,继续工作。采访时,我的声音仍颤抖着难以控制,当采访到一位七十多岁的曾老伯,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因高兴泪珠滚滚而下的情景,我们再次忍不住与他一起流下激动的泪水。
■狂欢激动,手舞足蹈
接近凌晨五点,整整疯狂一夜的香港渐渐在曙光中清醒。折腾了一夜,人们也该累了吧,不料一坐上的士,四十多岁的司机还是兴奋无比。笑着问:“申奥成功了,觉得怎么样?”答曰:“振奋呀!”
当司机得知我是北京一个媒体的记者时,更是兴奋得滔滔不绝:“是呀,我们终于赢了,实在太不容易了,这回中国可扬眉吐气啦!在外国人眼里,我们中国强大了。”说着说着,好像忘了在开车,竟手舞足蹈起来,左手握着方向盘,右手或翘着大拇指,或激动地挥舞,好像在演说。
■共享喜悦 市面“四多”
狂欢的人潮已散去,香港人狂热的情绪未曾稍减。在申奥成功的第一天,香港市面有四多:旗帜多,报纸多,空酒瓶多,排长龙买申奥成功纪念邮票的人群也特别多。
在香港,不少人为回味那份喜悦,大清早就跑到报摊买报纸,而且一买就是几份。报贩说:很久没有过这么好的生意了,只要是申奥的,都会早早卖光。在香港发行的《北京青年报》这两日更成为“畅销品”。
澳门
手机传稿
挥汗如雨
澳门人很少客套,说话办事直入主题。每件事情都会认真去做。这是记者到澳门采访留下的特别印象。
■5个小时拿到记者证
7月10日至16日,记者第一次专程前往澳门特区,采访澳门人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情况。7月13日上午,从中央政府驻澳联络办公室,记者打听到澳门特区体育发展局可能比较了解这方面情况。
体育发展局门口的女士知道记者的来意后,打了一个电话然后让记者在大堂稍候。一分钟左右,该局梁荣根处长就来到大堂。他告诉记者,关于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特区政府并无专门部门。但涉及体育方面,该局和2005年澳门东亚运动会协调办公室,与广东电视台7月13日晚将组织两项活动。一是在澳门文化中心剧院办“让我们闪亮”晚会,二是在金莲花广场用大型电视屏幕向市民转播莫斯科投票情况。一方面庆贺澳门主办2005年东亚运动会,再就是表达澳门人对北京申奥的全力支持。并让记者到协调办联络柯岚小姐。
大约在上午11时左右记者赶到协调办。柯小姐细细提供给记者有关活动的材料后说,她会通知工作人员为记者办理证件。下午4时,记者在文化中心顺利拿到了塑封好了的记者证。
■88元“搞掂”上网
7月10日下午6时左右,记者入住澳门北京街东口的京澳酒店。第一件立刻要办的事情,就是沟通与报社的网上联络。这是记者一直担心的事。京澳酒店前台的一位先生知道记者急着要上网,说酒店可以租给记者一条电话线路,记者只需花20港币,每次上网不论多长时间酒店收费3.5港币。知道记者带来的电脑插头与酒店的不匹配,马上打电话让人给记者的房间送来一个匹配的插头。过了一会儿他又给记者打来电话问是否能上网。记者说还是不行,他说:“您可以明天到澳门电讯买一张网卡,就没有问题了。这是我给您的建议。”
第二天记者一大早就赶到附近的一家澳门电讯门市部,花88元港币买到一张可使用16小时的网卡。澳门电讯提供两种网卡:一种是148港币的月卡,提供给当地居民,每月按卡收费。另外就是这种88元的网卡,提供给临时来澳门的人使用。把红衬衫领翻到西服外的店员梁先生,帮记者把网卡装上电脑,试着上网成功后伸出两手竖着大拇指说:“OK。”
■申奥成功,纵情高呼
澳门的天气湿热,给人的感觉如同在桑拿的湿蒸房里一样。7月13日晚当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到澳门金莲花广场,记者用手机向报社发消息时,因为要一边走来走去观察会场上出现的各种情况,一边要把手机紧紧地贴在耳朵上,避免会场上噪杂的人声,只讲了几分钟,手机上就已全是汗水。
就是这样热,澳门人对穿还是非常讲究。特别是男士,出门都是西装革履。记者在大街上就看见一位职员,身穿白色长袖衬衫,绿色长裤,一面走一面系领带。澳门大街小巷白天晚上都有警员执勤。警员身上都装备着手枪、警棍、对讲机。记者没看见一个着装不整的警员。7月13日晚在文化中心和金莲花广场,参加活动的市民也都穿长裤、短袖衬, 穿短裤的很少,光膀子的一个也看不见。最苦的就是官员们,全都西装打领带。澳门人心里羡慕北京申奥成功,在澳门住久了的内地人说,澳门人比较内向,不太善于感情外露。北京申奥成功,7月13日当晚可以看到一些澳门人发自内心的呼喊。
■文/本报记者 王进
台湾
街头忽闻
国歌声声
7月13日晚上莫斯科的申奥投票恐怕是所有中华儿女都难以忘怀的,虽然事过几天,包括记者在内的许多人还沉浸在北京申办成功的喜悦和兴奋之中,若在北京,这感受人人都有,可身在台湾,记者的感慨又多了些含义和不同。
■从浑然不知到热切盼望
从7月初踏上台湾的那一刻起,我感受到的便是两岸同根的亲和,从语言、服饰、城市建设、风土人情等等丝毫没有身在异乡的感觉。
肩负重任的我第一件事便是先看电视新闻和报纸是否有有关申奥的报道,结果却令人遗憾,几乎没有,这让人心中不免有些别扭。在饭店里随便问了几个服务生居然对北京申奥浑然不知,得知情况后却非常高兴,直说太好了,虽然记者把这一早已在北京热得烫手的消息发布了出去,但心里却颇不是滋味,不过这种感觉很快便消解了。想起在北京出租车司机接触的人多,信息也多,见“的哥”多爱聊天,不妨一试,于是记者坐上了出租车,果然,司机一听口音便断定我来自大陆,一听说是北京来的,更热情了,很自然地谈到了申奥,而且他们知道的消息还不少呢,这让记者心里踏实了许多,谈话中他们的企盼之情溢于言表,表示都是中国人的事,应该高兴,他的直率也让记者对台湾人民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接下来的与其他人半试探半采访性质的谈话中,记者感受到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渴望了解之情和对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神速的羡慕与钦佩。或许正是有了这些认识,在7月7日左右台湾媒体加强申奥报道之后,台湾人民的热切盼望之情便使人感到合情合理与情真意切了。
■台湾民众信心十足
记者到台北的前几天纯属摸情况,因为从未来过而且也搞不清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到底是何态度,是否了解,所以记者最初言语颇为谨慎,不过很快就发现大可不必了。最普通的台湾人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流露出的都是似乎与生俱来的亲切与信任。随着媒体对北京申奥的报道分量加重,7月9日开始电视每播必有,报纸也是每天必上,而且篇幅逐步加大,台湾人民对北京申奥也越来越关注了,记者所到之处都不免问上几句这类话题,民众大都知道有了这么件事,并且都信心十足,言谈话语里流露出的是胜券在握之情。申奥已经成为了那几天台湾人民街谈巷议的话题,记者只要一说是北京来的,对方不出三句准说,你们那里申奥呢、大家都盼着呢之类的话,丝毫没有你我之分,让我再次感到台湾同胞的直率。
■街头听到《义勇军进行曲》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得知结果后,北京成了不夜城,台湾也陷入欢声笑语,尽管热度与北京相比可能相差很多,但已十分不易了。
在此前的探访中,曾有人猜测有极少数人可能会游行反对,所以13日下午开始记者便格外注意街上的动静,不过没等来反对之声倒是听到了《义勇军进行曲》,在台北街上看到有人在开着车,录音机里放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记者一瞬间真有些陶醉与错觉,随即一股感激与心有灵犀之感油然升起。近十天采访,闲谈与观察已使记者对台湾民众心态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和良好印象,此刻又更深了一层。
■舞龙一马当先,五环旗高高举起
13日当晚,记者事前并不知道会有什么庆祝活动,而且许多朋友也说不会,不过在中国统一联盟与民间组织在国文纪念馆举行活动之时,还是有友人在第一时间通告本人并驱车前来接我,我想任何一位祖国大陆来的人士看到当晚的情景都会感慨万端。尽管人数并不太多,但当时的庆祝场面却极为热烈,热闹、传统的舞狮、舞龙一马当先,一面五环旗高高举起,再加上鞭炮、烟花。台湾民众的庆祝方式或许并无过人之处,可当记者一想自己是身在台北便觉得难能可贵颇有他乡遇知音之意了。
虽然申奥已成了当时台湾的热门话题,而且电视也进行了直播,也看到了北京的狂欢场景,记者心里其实也盼着有庆祝活动,也不枉千里迢迢,同时又有些担心悄无声息,那样心中难免失落甚至生出些埋怨,在没接到友人电话之前,还真有些这样的感觉。到底同是黄皮肤、黑眼睛、血管流淌着相同的中华民族的血液,台北那夜那刻的欢庆气氛丝毫不输北京。得知北京第二天就会看到台北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和文字时,狂欢者们也感动不已,“真有这么快,那面知道台北也在庆祝一定很意外和高兴吧!”确实,我当时对普天同庆四个字的理解更真实而深切了。
■台湾民众说:一块石头落了地
十几天的申奥采访之行已经结束,在台北的日日夜夜十分令人难忘,从最初对居然有人浑然不知而自然生出的郁闷到民众最后强烈的热盼之感,从让记者的“心满意足”又到成功之后的两岸互动的并无约定的庆祝活动,记者经历的十几天用百感交集形容并不过分,最大的收获是通过申奥这件所有中华儿女的大事,感受到台湾民众的热切盼望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北京申奥成功后,许多台湾民众称一块石头落了地,喜不自禁。最普通的百姓的声音恐怕是最有意义和最真实的,北京申奥的成功无疑使两岸民众更近了,更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