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iang-1973(纤纤蝶)
整理人: tony1979(2001-07-16 08:58:37), 站内信件
|
在很多时候,上海的在全国各地人们的眼中,是小资的代名词。因为上海洋溢着“腐朽的资本主义的香风”,也因为上海的各式整齐讲究的红男绿女。那么,让我再带着所有的好奇的人,来看看小资的上海男女是怎么样的。
上海红男
上海男人的青春期是很长的,大约在30岁之前,我们都可以把这些男人看作是青春期的男人。他们和所有青春期的大孩子一样,敏感、脆弱、纤细、讲究,等等。根据心理年龄的相对差异,可以把22岁之前到16岁之后的男子称为前青春期,而22岁到30岁之间的,则是后青春期,当然,也包括一些过了30岁还觉得自己只有20多岁的男人。
前青春期男子
前青春期的男人,不,也许可以称为男孩,和中国每个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在大街上琴弦上寂寞成长。他们可能是读书很好的“书渡头”,也可能是仿嬉皮的“小赤佬”。
不管好坏,他们都有书读,多少有些学校里的规矩在举止中。比如,他们一致认为女孩子是应该被照顾被保护的,因为从小春游都是女孩子坐着他们站着;他们认为父母是在工作之前经济的唯一来源,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偷去抢;他们也认为小考试作弊可以但是高考这样的考试是不能作弊的,因此对于电白高考作弊反应很强烈:原来高考居然还有人作弊。
他们中的一些孩子现在喜欢林心如这样的甜妹妹,当然,稍微早熟一些的喜欢李汶,评价她“性感”。
后青春期男子
后青春期的男子,就复杂了。他们暂时还不能担当“男人”这个称号,因为从心态上看,他们实在不能是那种天塌下来有他抗的男人。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和父母一起住,如果不是工作或者谈恋爱,他们天天回家吃晚饭,然后陪父母看电视,然后洗澡睡觉。现在流行了《相约星期六》之后,很多这样修饰得干净大方的男子都成了这档节目的主要嘉宾。
他们的衬衫很干净,但好象大部分是妈妈给洗的,要是没人提醒,他一个星期也不会换;他们的指甲也很干净,定期剪,随时挫;他们的头发也很干净,时不时还到小理发店洗头吹风。
我们单位有一个帅葛格,刚来的时候真可以算是“风华绝代”,白净,个子高,斯文,全办公室的妹妹都知道有个新帅哥要来上班了。但是,快一年下来了,没有一个妹妹跟那个帅葛格有一丝暧昧关系。说起来,他身边坐的可都是全单位闻名的漂亮妹妹。但是,那些妹妹背后说,那个帅葛格太精致,比她们还有些女性化,说话的时候还会一撅嘴带上拖音。总之一段时间下来,办公室里所有的妹妹都把这位帅葛格当成了兄弟姐妹,无话不说,连吃带玩,就是免谈感情。
这位帅葛格就是最典型的上海男子的代表。当然,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些喜欢扮嫩的上海男子。还是我们单位,一个永远告诉别人自己是28岁的葛格,一次私下和妹妹谈心,透露自己已经是33岁“高龄”了。他说,之所以不告诉别人自己的岁数,是想再年轻一阵子,他比较拒绝那种30多岁男人应该有的责任,可以和妹妹聊天谈心,说极其暧昧的话,绝对不说婚嫁。一次和我们聊天,说,老妈老催他带女朋友回家看,问我们中谁愿意跟他走一趟骗骗老人。当场笑昏,却发现他比较认真地看着我们。
30岁后的男人
分两种。
我认识一个可以叫叔叔的男人,他有一个最好认的特点,就是,在他乘过的电梯,上下两次之后,还是有他身上的香水味道。他对每个女士都彬彬有礼,坚持女士优先的原则,说普通话,不带恶俗的金链子什么的装饰品。他的过度优雅让很多女士看见他在等电梯宁可步行上楼。
另外一种就是居家的男人。天天下班回家做饭带孩子,买菜烧饭。我的一个亲戚姐姐最近结婚,她目前努力的工作就是如何把如意郎君改造成一个多面手,做饭洗衣服带收拾房间,她制定了许多步骤,和我们的教学大纲差不多。一个北方的男孩子,眼看又要步了上海男人的后尘。
上海的绿女
上海的女子其实从16岁甚至更早开始就接受了自己将要成熟的现实。在22岁之前,她们和所有的上学的女孩子一样,穿T恤牛仔裤,偶尔涂妈妈的口红。从小,她们的妈妈就教会了她们如何按照年龄出牌。所以你在上海基本不会看到27、28的女子扮小女生的,如果有,有一个算一个,不是在上海本地长大的。
上海的女孩子大多是在普通人家长大的,没有住房改造之前,住了弄堂里,夏天穿旧睡衣在躺椅上聊天的是她们,穿上花裙子逛淮海路的也是她们。冬天里穿着缩水毛衣洗头的是她们,在裙子外面罩上大衣保持身材苗条的也是她们。总是有些实际和不实际交叉在一起。
早些年流行外嫁的时候,上海的美女出去的最多,以至上海的男孩子都恨死日本老头了。但是上海的女子有自己的考虑,嫁出去,好歹是个家好歹生活条件好些。1990年前的上海,让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睡沙发的人家很多。即使是塌塌米,也总是有了自己栖息的地方了吧,很多女子都这么想着出去了。去查查,当年外嫁的女子中,大部分都是家里条件普通的,那些好些条件的家庭里,是不会把女孩子送到异乡去的。即使是情投意合的,父母也要再三确认才放心让孩子去。
这些年,上海美女又多了起来,也和上海的经济复苏有很大关系。MBA进来了,许多“海龟派”也来了,上海女子的金龟婿人选越来越多了,自然上海街头的美女也多了。别笑话上海女子只是为了嫁人而生活,上海女子亦舒的小说里就有了上海女子恒久的观点:一个女人再能干再要强,也没有一个嫁得好的女子命好。
就这么简单,上海女子的长长的青春期里,寻找的就是一个可以终身依靠的男子。一旦找到了,她们毫不犹豫地会嫁出去。不说别的,在外地很流行的“哭嫁”在上海不太流行,很多女子在出嫁的时候是笑嘻嘻的,她们的母亲也是。本来嘛,自己亲手挑的,考验了许多次,如何不放心。哭?笑还来不及呢。
那些结了婚的女子,也很美丽。她们的美丽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你在上海的街头随时可以看到打扮得很得体的老太太,她们总是有雪白的头发和微笑的表情。那种微笑,不是慈祥的,而是闪烁着女孩子光芒的微笑,很青春。
上海的女子,我觉得,只要她们愿意,只要条件允许,她们可以美丽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