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emicharmed(继续无聊下去)
整理人: tulipjojo(2002-05-20 13:03:19), 站内信件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庆交通极为不便,嘉陵江,长江上还没有桥。市中区与江北、南岸的交通是乘轮渡过河。当时管居住在市中区(现渝中区)的人叫城里人,衣着、生活习惯乃至口音与南岸、江北的人都有点差别。
我家当时住在民国路,后来改名叫五一路。我们那时住的房屋现已全部拆除,新修了许多高楼。
说到民国路,老重庆都晓得,1948年时曾发生过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事件的主人公就是电视剧《凌汤圆》中的“凌汤圆”。“凌汤圆”做百货生意发达后,在他徒弟的怂恿下,准备在民国路投资盖一座电影院。地址就是现在的棉麻站,工程全交给他徒弟经营。由于经手人贪污、偷工减料,大楼刚断水,那天晚上,建筑工人睡在大楼里,半夜突然一声巨响,房屋倒塌,压死几十个工人。凌汤圆因此破产而销声匿迹。
民国路虽是通车的大街,但来往的车辆不多。没有公交车通过,人们习惯步行。当时公交车只有一条路线从朝天门经重庆饭店——民族路——较场口——民生路——中一路——中二路——曾家岩(上清寺),全程票价4分。记得1958年重庆开通电车时,我带着一群弟妹,端着板凳随着人群在路旁坐等第一辆电车通过,当电车缓缓驶过时,沿途站满的人群都鼓掌欢呼,十分兴奋,那就是现在的401路(原1路)电车。
民国路街上有米厂、煤店、洗染铺、茶馆、小酒店、杂货铺,还有一个光明大剧院,上演越剧。街道两旁都搭有简陋的竹棚,是一个个卖小吃的摊贩,卖的是白糕、猪儿粑(叶儿粑)、糍粑块、油条、包子、馒头、小面。记得当时煎包一分钱一个,抄手五分钱一碗。在这条街上,一角钱尽可吃个饱。
现在五一路的繁华,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王盛秋
----
睇么呀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