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oonjj(moonjj)
整理人: moonjj(2001-07-07 09:05:37), 站内信件
|
1999年4月,61岁的易只开始了西藏之行。他没钱坐飞机,加之身体又不太好,不可能受得了突然降临的高海拨,易只便采取了步步推进的方式:从云南到四川,从四川到甘肃,再到青海,然后才从青海进入西藏。他边走边考察,边适应气候,历时四个月到达西藏并赶上了在西藏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拉萨区间,他得到了市政府乡镇企业局党组书记普达娃在吃、住、行等方面的全心照顾,藏族同胞的感情让他终生难忘。西藏归来,熟悉他的人都感到震惊,想不到以他那样的身体居然爬上了世界屋脊,在惊奇之余感到由衷的钦佩。
这是易只开始“祖国万里行民族风情考察写生”活动第4个年头里的事,也是易只人生暮年的一次壮举。
易只原是贵州省《水钢报》的美术编辑,1995年3月因身体欠佳提前退休。还在工作岗位时,他看到了民族文化逐渐走向同化和消失的现实,想到应该去抢救和保护,便萌发了为祖国56个民族作画的心愿,但苦于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退休了,有了很多时间,易只第一个念头就是:开始“祖国万里行民族风情考察写生”。
经过积极治疗和锻炼,一年后易只的身体有了明显好转。
1996年4月,易只赶在傣族泼水节之前到达了他民族风情考察写生的第一站———云南西双版纳。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傣族青年男女优美的舞姿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柔美的线条,多变的造型,使他灵感频发,快笔开画,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些动态一一定格在了速写纸上。此后半年的时间中,他3次来到西双版纳,被这片神奇美丽的热土深深吸引了。他在一篇札记中写到:当粗犷的北国大地还残留着冰雪,秀丽的西双版纳却已是风姿绰约,万物生机勃勃了。街道两旁有婀娜多姿叶似蒲葵的油棕树、树干两头细而中段粗形似纺锤的槿棕树、秀丽挺拨而又婷婷玉立的槟榔树、高大婆娑的椰子树……许多我闻所未闻的热带植物。水果摊前,油棕果、香蕉、菠萝、椰子、腰果、瓜栗、蕃木瓜、油梨、蛋黄果、人心果……品种繁多。走在街道上的傣族小卜哨都是穿着贴身短褂和落地长筒裙,挎傣锦挎包,显现出“三道弯”的俏丽倩影。这一幅幅美景似不淡不烈的醇酒,似亦甜亦香的蜂蜜,让你身不由己而流连忘返,使你为之痴情而魂牵梦萦。
第二年5月,易只走进了思茅地区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城。在很小的时侯他听传闻说:佤族人民有“杀人头祭谷神保风调雨顺”的习俗,特别是挑选胡须多的外地人。在途中颠簸的车箱里,他吓得把胡须刮得干干净净,脸上却割破了多条口子。可到县城后,让他感受到的是“木鼓劲敲、舞步狂跳,佤山小伙的剽牛舞、姑娘们甩头发舞,把佤族同胞那种热情、豪爽、粗犷、剽悍、雄健、真诚、淳朴的民族性格与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心中不禁笑话自己听信传闻而在车厢中忙个不停的行为。
在中缅边境的布朗寨曼夕村,易只看到割橡胶归来坐在托拉机上的布朗族男女,全是黑色的头发、黑色的衣服、黑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牙齿(因嚼槟榔所至),只有老翁的白头巾和姑娘的红绿裙在一片黑色中跳动。在神秘的泸沽湖畔,绩麻的摩梭妇女手捏线球挽来,透出生活的恬静与安详。在四川大小凉山,邛海明媚、锅庄火旺,彝族儿女奔放的舞蹈如火焰翻飞,“阿米子”散开的裙裾似朵朵艳丽的鲜花,刺激着他永远年轻的灵感。在黔东南的苗族居住地区,苗族汉子在辛勤耕耘、姑娘忙于手中五彩缤纷的刺绣,都成了他速写本上的美丽画面。每个民族的舞蹈、服饰和生活习俗,都集中反映了本民族的气质。他用画家特有的细腻感触把民族的特性真真切切地诠释于画中,创作了一幅又一幅融入他情与爱的速写。
过去由于治病和供孩子读书,易只几乎没有储蓄,生活过得比较清贫。以自己菲薄的退休金,自费进行“祖国万里行民族风情考察写生”这一行动的5年多时间里,易只遇到的困难和饱尝的酸甜苦辣是常人想象不到的。就在这种经济条件下,他精打细算,一分钱扳两半花:计划每月吃住300元,其余的钱用于乘车、买胶卷、洗相片、复印、寄信等。在途中,能走路他就不坐车,边走边画又省下车钱。可就是这样,有时候还是得饿肚子,不得不用画画来换取一些食物。一次,他从云南的中老边境磨憨步行26华里去尚勇,途中人烟稀少,无法买到充饥之物,他只得走进路旁的傣家,为一位百岁老人画像换得一碗饭吃。
随着“祖国万里行民族风情考察写生”活动的进行,易只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5年时间里,先后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和所走省(自治区)的40余家报刊、9家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得到了各省、市、地区政府及有关单位和来自社会上的多方帮助与支持。易只感慨地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帮助和支持,加上自己坚定的信心和不懈的努力,才得以在5年的时间里走完了云、贵、湘、川、甘、青、藏、桂、新、鄂、粤、琼等12个省(自治区)的38个州(地、市)、70多个县市和180多个少数民族乡(镇),画钢笔速写700多幅,发表速写作品200余幅,发表《民族风情考察写生札记》和其它散文5万余字。
路还有很长,但有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易只充满了信心。他计划用8至10年的时间考察画完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特区的56个民族(含支系)的服饰、工艺、风情;如果能再活20年,那就用考察得来的素材搞一批民族风情工笔画创作。他认为,除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外,还可为以后的民族学、民俗学、服装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部门提供研究资料(拟出版《民族风情画册》和《民族风情考察写生札记》两本书)。
“即使活不到那天,追求也是一种幸福!”易只说,幸福是一个奋斗拼搏的过程,而不是死水一潭的静止的所谓享受。精神充实是一种最大的享受!曹雪芹喝稀饭写《红楼梦》,司马迁狱中撰《史记》,马克思靠恩格斯接济才得以解决温饱,为的是完成《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那样的不朽之作。他们活着时,生活上并无好的享受,但如果没有那种精神和毅力,中国和世界就不会有那样的经典名篇了。中外名家、伟人都是从困苦中走出来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虽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也正在做着前人未做过的事业。退休以后的这份经历,使我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精彩。
易只个人档案
易只,男,原名易源深,1938年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马头乡一个叫狮子寨的山村。1956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六师范,1985年应聘到贵州省水钢报担任美术编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会员、贵州省钢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水钢文联美协副主席。自1964年至今已在省市以上报刊和展览会发表、展出新闻美术作品等700余件,其中有多件获奖。事迹编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贵州美术史》等。
(旅行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