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宗教相关>>宗教与哲学>>哲学家介绍>>表象·意识·统一

主题:表象·意识·统一
发信人: hyx_7511061975(玩够了没有)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05:20), 站内信件

  最近读到这样一首小诗:“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 
  粗粗看来,这不过是一句平淡无奇的句子,可是仔细想想,它的确是很有深意的:一个普通的场面,茫茫雪天之间孑然站立着一只与周围景致一样纯净的白鹭。 
  作者无疑是睿智的,他没有去写白鹭的活动,也没有赞叹雪天一色的环境,而是设想了观景之人的心思,真是和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有几分神似。 
  然后作者比较了三种观景之人,应该说这种思维是有见地的,因为透过这单纯的景物可以折射出一片更大的景象。 
  鹭可以看作纷繁世界最为表象的东西,而那些缺乏深谋远虑的人往往只看到最外层的纸醉金迷,作为观景者抱着浮躁的态度看浮躁的“景致”,当然只能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 
  所谓聪明人看雪,那雪别后的潜台词又是什么呢?我想单纯从画面上也能得出结论——背景。这就好象面对实际的社会问题,不将它投入到完整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北京中是不可能得到一个全面的结论的,而雪就是这只白鹭生存的所依傍的背景。所以很显然这观雪之人比观鹭之人自是高了一个层次。 
  最后来说这“白”,白是什么?那是表象(鹭)与背景(雪)的融合,是超越前两层意识的更高境界。能看到“白”的人确实不多,也确实了得,因为这必须有足够的积累和高深的参悟。就好象许多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看似平淡无奇,然而捧读之后又令人回味无穷,其原因就在于作者抓住的是“变中之常”,而非过眼云烟般的纷繁变化,着就是高深境界的体现。 
  但尽管我能会这四句话的意,仍有不敢苟同之处,就是说用“愚人”、“聪明”和“智者”这三个字眼恐怕有些过。 
  因为境界的提升这个质变过程需要一量变作为基础。有人能赏雪,必须是看惯了白鹭才能感受到雪的价值;而能鉴白的,更必然是对于雪和鹭太过熟悉,才能感受到这浑然一体的意境的。 
  由此可见,观白者必先看雪,而见雪者必先看鹭。每一个能体悟到白之气魄的人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就如同在这个大社会中,一切能够深刻地将社会现象与政治历史背景相联系,正确地审时度势,预测事物下一步发展的人,也必须是通过一点一滴积累,失败了站起来之后方才修成正果的。 
  深刻的认识是由实践积累得来,是生活经历沉淀而得,就好象让一个十几岁的毛孩子去写一本深刻批评社会、体悟人生真谛的巨著,那就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