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学资料>>百法明门论讲解>>给花飞雪兄的,百法明门论(6)

主题:给花飞雪兄的,百法明门论(6)
发信人: dipa1(死亡之后)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21:35), 站内信件
也许诸位要问从圆初住到如来地还有四十二个位次,诸位要晓得,这四十二个位次,是佛的方便说,对我们没悟的人说,已悟的人,没有阶级,要是果然从圆初住到如来地,还建立四十二个阶级,诸位想想,那怎么能叫一心呢?一心里头还分四十二等,这不算一心,所以要晓得这是权说不是实说,是对我们凡夫说,可是到了一心,一心程度的确有浅深不一样,所以佛给我们说这个四十二个阶级,也不算是假的,但是在他们心里头决定没有这个念头,譬如说初住菩萨遇到等觉菩萨,决定不会说,他的程度比我高,我还不如他,没有这个念头。为什么呢?如果有我、有他,你看看那四相都具足了,有我相,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有了,没有这个念头。等觉菩萨看初住菩萨也没有这个念头,心决定是平等的,是清净的,虽然是清净,是平等,就是真正的那个平等,清净还是有差别,虽有差别,绝不起一念,绝对不会像我们凡夫,这个是初住菩萨。那是二住菩萨,二住菩萨知道初住菩萨的境界,初住还不知道二位的境界,不会像我们这样子,在那里分别计较,所以这是入了状况之后,我们才晓得这个道理。
这就是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种种种子,统统是阿赖耶所藏,对阿赖耶讲,阿赖耶是能藏,持种这个意思这一边来说它是能藏的意思,识与诸法为缘,是指所藏种子也。识就是仓库,仓库要对它所收藏的那些物品上说,这些物品就是它的所藏;它所藏的,这个是从度熏义边说,这是与杂染互为缘。要晓得阿赖耶广大无边,无所不藏,它什么都含藏,因此什么都会变现,它既有种子,它就会变现,就会现行,所以诸位要是晓得这个道理了,你对于宇宙之间,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你也就能明了了。譬如说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龙,现在有人说龙未必是真的,我们学过唯识的人,对这个事情,见解就不一样了,世间人有人怀疑有,有人认为可能没有,是虚构的;在唯识学家讲是有。为什么呢?因为万法唯心所造,你心里面能想得出来,就会变现这个境界,境随心转,心是能变,相是所变。你心里动了念头,就有相,这个相就是阿赖耶的种子,一旦将来遇到缘,这个相就会起现行。虽然有这些森罗万象,你要晓得,这些现象都是虚妄的,没有真实可言,为什么呢?因为能变的阿赖耶就不真,所变的相那里是真实的?如果这个相要是真实的,诸位想一想这事事无碍就讲不通了。
我们今天事与事真的有障碍,这个障碍从那里来的呢?障碍是把妄相误认为真实,所以才产生障碍,这个就叫迷、叫执着,是从这个地方产生的,如果我们的迷执要是打破了,就能够证得事事无碍,虽然与杂染为缘,这个只是阿赖耶与杂染为缘,它与真如本性不相干,这一点要记清楚,我们在第一表里头就给诸位说过,识是从性变的,变出来的,同时我们在讲席当中,这一份讲义诸位拿去细细的看,如果有问题要提出来,提出来我们把它讨论,因为我们讲的时候,不必一项一项都那么细细的来说。
第三个意思叫执藏,执就是执着、执持,执第二能变,这就是讲的末那识,末那它是执着,遍计所执,执藏此识为我言,它执着什么?执着阿赖耶是自己,如果执着阿赖耶的全体是自己,那就成佛了,那就没事了,这就不算是毛病了。你看看阿赖耶的相分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阿赖耶自体的相分,它不执着而执着这个相分里头,现在的身体,它就执着这一点点是我,这是错误了,如果它一旦觉悟了,整个宇宙这个相分是我,给诸位讲,这就叫证得法身了,法是什么?万法,以万法为身,这就叫法身。自己这个身体也是万法之一,所以我们迷在那里呢?就是在万法当中,执着这一法是我,除我之外,那都是他,在这里划了一条界线,这叫迷,取阿赖耶相分的一分。
我再给诸位说,我说这个不生不灭的道理给诸位听,是不是现前就是的?如果你要晓得一切万法就是自己,你想想看有没有生灭?没有生灭。我这个身灭了,还有许多身还在,就好象我们今天这个身体的细胞新除代谢一样,我们现在等于好象迷了,不知道这个身是自己,把里头一个细胞认为是自己;这个细胞要生了,不得了,要灭了,这死了,这不得了了,不知道整个身是自己,我们今天就忘掉了,不晓得整个宇宙是自己,你几时要是证得整个宇宙是自己了,这叫证得法身,法身不生不灭,这个相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楞严里面说得很清楚。这是真正解脱,没有生死、没有三界,也没有轮回,你是证得了清净法身,我们今天把阿赖耶的见分里面的一分,认为是自己的心,还误会了这个心是在自己身体里面,想不通,不但这个心,我们从五蕴上来说,受想行识就是百法里面所讲的,心法、心所法以及不相应行法,都包括在里头,我们的身是属于色法,这些东西,这是阿赖耶的见分,见分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这个身体是相分,相分也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意思,诸位要很细心的慢慢去体会。
我们今天说见分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在佛法上稍为有基础的,他能够接受,我要说这个身体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你不太容易接受,为什么不容易接受呢?因为你执着这个身体是真的,你不晓得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事事无碍,确实事事无碍,你不能证得。诸位从家里到此地来了,如果这个身体要是有碍的话,那你这个身体就像泥塑木雕的佛像,它永远不会动;你从家里到此地来的时候,这就是无碍。你来的时候,是不是我家里的这个身体呢?给诸位说,不是的,你要以为你家里那个身体,现在到此地来了,这个就是你的迷惑;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是剎那剎那在变迁。这个一下搞不清楚,我举个比喻给诸位说,我们像看电影,电影里屏幕上,你看那个人有动作、有说有笑,那么他的一个动作,是不是同样一个底片呢?不是的,他已经换了无数的底片,一张是一个样子,所以给你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就是这个意思。从前讲这两句话,真要很聪明的人他才会觉悟,现在科学发达了,你一看到电影这个情形,你会觉悟,我们这个身相不是真的,阿赖耶的影相,是心心所变现出来的,二所现影故。诸位要记住这个变的速度太快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那么我们这个变,他为什么不变别的样子呢?会变成好象原来的样子一样呢?诸位要晓得,这种变现呢?就是执着、执持,因为你有这个执着,所以它变的这个相,后面相跟前面相是一样的,太相似了,这个就是一种执着的力量、执持,如果你要是不执着了,另外换一个心识了,相就会变,所以看相的人说,相随心转。你老是记着我叫净空,好了,每一个相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一旦变了,唉呀!我已经是成佛了,他就会变成佛相,我成菩萨了,他就会变成菩萨相,相确实会变的,剎那剎那之间不一样,所以我跟大家讲,人为什么会老呢?因为你有个老的念头,我一年一年衰老了,那当然老了,相愈变愈老了。那一个说我现在愈来愈年轻了,如果你有这个念头,愈来愈年轻了,确实你这个相愈变愈年轻,所以相分恒随见分转,执着是见在执着,不是相在执着,那么这个执着是阿赖耶执着阿赖耶。
末那识是个什么东西呢?末那识是阿赖耶的见分,见分执着见分,见分执着相分,它又不是执着全体,就是这个见分,它执着阿赖耶广大相分,这么一点真认为这个是自己的身,身心都局限了,把自己本来面目丧失掉了,在这个里头搞生死轮回,实在是很冤枉的事情,我觉得我跟诸位讲这个问题,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诸位要是一下还体会不过来,不要紧,这个东西确实也不是一下就能够会得过意思来的,可以慢慢的来,长时期的来,你要真正了解、发觉了,这真是宇宙之奥秘,今天科学家、哲学家、什么宗教家都没有发现,发现到这个奥秘,就叫佛菩萨,所以佛法广大无边,佛法里头没有任何界限,你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种奥秘,那你就叫外道;你真正明白了,这是明心见性,彻底见到了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自己本来面目。
所以这个毛病,实在讲关键就在末那,末那就是阿赖耶里头的执藏,所以说此识为我,就是这个末那,又名我爱执藏,实在讲这个执着,你要是找它那个根源,病就在贪爱,所以末那常说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四大烦恼里面最重的,就是我爱,当然,如果我们讲它的根本,我们讲因缘,缘是隔一代的,因是最近一代的,譬如说我们与父母呢?这是因,我们与祖父母呢?这是缘,所以你看十二因缘,无明是缘,业是因,行是因,行就是行业,无明缘行,行缘识,所以无明是缘。缘什么呢?第一个因︱远因;行业是第二个因︱是最近的因。那么末那,我见是远因,我爱是近因;我见是惑,我爱是业,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此地特别举出我爱执藏,是识与诸法为缘,有情执为内我者,这是简单给诸位介绍什么叫做阿赖耶。
阿赖耶既然是藏识,当年翻译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它翻作藏识,还要保留阿赖耶的意思,就是因为藏识里头有三个意思,我们这一个藏里头,不能够把三个意思表达出来,所以还是音译过来,再加以解释,它里头有三个意思,第三个意思就是末那怎么来的,末那与阿赖耶的关系,是一体的,所以末那叫染净依。我们再从《金刚经》里面去看,《金刚经》里面前半部是破我执,后半部是破法执,如果我们把我执、法执合起来看,前半部是破我法二执,后半部破我法二见,所以后半部的境界,比前半都要高,后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要深。你们读《金刚经》,有的粗心大意,你不觉得,好象后半部跟前半部,好多地方都重复,实际上一点都不重复,你看前半部讲菩萨是要断我、人、众生、寿者,断的相,四相,后半部讲的我、人、众生、寿者是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看不是相,是见,这个就是后半部的功夫,比前半部要深得多。
第四这一行是说明研究唯识的目的,﹁了别真妄,不生不灭﹂,真,不生不灭,妄也不生不灭,你真正明白了,妄也不生不灭,因为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生本不生,灭也无灭。要不然无生法忍怎么能证得呢?如来果地上清净寂灭相,你如何证得呢?一切法本来不生,我们现在也不生,是你看走了眼,误会了,没有生灭,所以你才没有苦恼,自己脑子里头钻出来无量无边的苦恼,实际上那有呢?没有,根本就没有,所以这个不生不灭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呢?研究唯识的目的是通达一切经的义理,一切经的义理,唯识是全都包括了,所以我们在佛门里面讲,这是共同科目,唯识是共同科目,唯识是理论上的共同科目,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是行持的共同科目,生活行为生活规范!净土是共同科目,最后的归宿,这三门是共同科目。换句话说必须要修,你要不修唯识,你研究一切经义都会有障碍,都会有解不通的地方,唯识如果懂得,一切经确实迎刃而解,这是先把八识给诸位作简单的说明,然后我们再细看这八识的性质。


百法明门论  第六卷  檔名:B10-6-06
诸位看唯识简介,第二表。首先说明识是从性变出来的,所以这个性,我们底下讲它有内有外。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内外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学佛的比较困难的地方;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都有这个遍计所执,一说内外,马上把它分了,内是内,外是外;内不是外,外不是内,这个就麻烦了,就没法子入唯识之门,也没法子入大乘之门。所以大乘佛法,无论讲内外,讲中边统统都是一,都不是二。那么这个内外下面就分了,心意识这个就是内,境就是外。识是从性变现出来的,说是内外还是一体,内就是讲的见分,外就是讲的相分,见相一个自证分,这个后头会给诸位说明,底下有三段批注,它这个注一是在第一表里头,这个注就是注第一表所划的图,第一表里面这个注一,法性如是,旁边有个批注,这是当年李老师讲的时候,可以说里头差不多有一半是李老师讲的,我的旧笔记,另外一半是补充的,此是解释性之来湩,是法性如是,但是虽是解释性之来源,性没有来源,怎么能够解释呢?
所以下面说﹁世说解性﹂,世说就是世间人如此说,在佛法里面讲都是戏论,因为众生有一个毛病,喜欢追根究竟,说阿赖耶识,识是从性变现的,性又从那来的呢?这个是喜欢追根究底,那么世间说呢?这是以中国说法,举出两个,一个是列子,一个是易经里面所讲的,实际上易经只是讲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个逻辑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是相通的,但是后来儒家把太极上又加个无极,实际上这个都是佛教的思想,宋儒都是学佛的,把佛教的理论,佛教的思想,附会在儒家的经里面,易经是儒家学说的基础,也就是学说的根本,可以说六经都是易经的脚注,易经里面所讲的,确确实实是说的宇宙的本体现象,拿我们今天来讲就是体相用三大,就说这个问题。所以无极是宋儒推之上曰纯善之性,曰无极,动呢?就叫做太极,这是宋儒说的,在以前没有这个说法,讲太极呢?自古以来就有这个说法,这是举孔子为例。最初有这么一桩事情,大学谓之明德,所以这个明明,诸位想一想,明德不明了,才要再恢复明,如果已经明了,上头那个明就不必要了,所以明明德就是要修德,不要上面那个明字,单单讲明德,那是性德,因为性德本有;就好象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本觉本有,当然可以修得,不觉本无,当然可以离开,如果不觉本有,本有就离不开了,就断不掉了,因为它本无。诸位要是懂得这个道理,拿这个原则,你可以推想到六道轮回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掉,烦恼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掉,不生不灭是本有,当然可以证德,我们才会相信,才会晓得这个事实真相。
这个注子诸位自己看看就可以明了了,我们研究,还是从第二表来说起,先看注三,第一个是说八识可以分为四个部份,前五识是一个部份,它有很多类似之处,所以前五识可以合起来成为一个部份,第六识是一部份,第七识是一部份,第八识是一部份,将来我们在读唯识,如果讲﹁八识四部﹂,它就是指的这些。其次说明名称的异同,这八个识都可以叫做心,所以我们常常称它做八心王,就是都可以称之为心,也可以称之为识,八个都叫识,这是它的名称可以相同。如果要是分别开来称,第入称之为心,第七称之为意,前六都叫做识,这是分别的称它,于是在宗门教下常常说离心意识,那么你就晓得离心意识是什么意思,就是第八、第七、前六都不用,这就是离心意识,这离心意识,诸位特别要记住,是对自己来说的,离心意识就是不用心意识,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不用心意识,是对自己说的,如果对别人也不用心意识,那就错误了,对自己不用心意识,真性现前,也就是清净心现前,可是对别人要用,就是要从自己清净心里面变起心意识为他受用,这个是佛菩萨,自受用里面没有心意识,他受用的要心意识,我们凡夫自受用的心意识,这个是苦不堪言,是自他俱用心意识,佛菩萨与我们不一样的,是舍识用根,就是舍心意识用六根根性,所以他得大自在。
底下第三条说﹁名种之别﹂,别是讲区别,八识或者我们讲百法,就是五蕴,这个地方专门着重在八识上说的,八识就是五蕴,前五种就是受蕴,就是受,第六识就是想,第七识就是行,第八就是识,就是五蕴里面讲的受、想、行、识,如果要从百法里面来讲,那这个配法就不是这样的了,百法里面讲这个受是五★行心所里面的受心所,作意、触、受、想、思,是这个受心所,单独列的一蕴。想蕴呢?也是五★行里面的想心所,就是五十一个相应的心所里面有两个心所独立成为两蕴,其余的还有四十九个相应的心所,再加上二十四个不相应的心所,全部都是属于行蕴,识蕴就是八识,前五识,第六、第七、第八,都包括在识里头,色就是色法十一个,五根六尘,这就把整个百法里面,九十四种有为法统统包括尽了,五蕴就是百法,五蕴要是配八识来说,就是这个讲法,这是单单配八识来说的。后面这一条,我们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因为底下还要来讨论,就是八识的功用,前五是分别,这个分别,实际上是了别,分别就是了别,分就是分开来,譬如说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这个就是分开或者是分别了别,是这个意思,所以千万不要看到分别,前五识有分别心,那就错了。如果单单讲眼识,眼识就是了别,因为它前面讲了五识,五识各了别各的境界,又个不同,这个分是这个意思,就是它有五分,眼耳鼻舌身,它是分别,了别色声香味触,所以这个字要把它看清楚,它是分别了别,所以这个分别是了别的意思。
第六识叫恒易转,换句话说,它是最不稳定。我们常常讲主意不定,主意不定就一事无成,所以我期望同学们,如果你希望要有成就,就要拿定主意。古今中外那些成就的人,无论在哪一方面,他要是有成就的话,他的主意是坚定的,他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就是连打仗都是如此。美国人在韩战、越战就是主意不定,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敌人要强大的多,可是结果打了败仗,原因在哪里?主意不定。所以他这些军事装备没办法保护自己,到最后还是吃了败仗,所以主意一定要定。
第六意识极不稳定,所以叫心猿意马,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如果我们再要不拿定主意,你的光阴就浪费了,现在觉悟决定不晚,所以要把主意拿定,拿定就是学一样东西。我也是常常劝大家,在佛法里头要扎根,要有根底,没有根底,很难,太难、太难了;好象要建大楼,你的楼愈高,你这个地基打得愈深、愈坚固,你才能够建高楼,基础不稳固,那怎么行呢?那没有办法。奠定基础是要从待人接物、背诵经典上,认真的着手。想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在目前生活环境里面,要做相当程度的自我牺牲,就是要忍受苦难,要肯吃亏,要能够放得下。为什么呢?我们这个心定了,心清净了,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了,道业才能够生根,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名闻利养还能够动摇我们的心志,诸位想一想,你这个道业的根就扎不下去,为什么呢?心随名利转。这个事情是麻烦。
所以以往莲池大师他一生之所以成就,他常常对人说,他是得力于遍融大师的教导。遍融大师教他什么?遍融大师在当年是佛门的泰斗,是当世的高僧大德,他为了要到他那里请教,去求法,三步一拜,到他的道场,你们想想看,这多么虔诚,那个时候他年轻,二十几岁出来参学的时候,到了道场之后,老和尚看到他来了,这么虔诚,也集了大众在讲堂去接见他,拜进了之后,跪在地下求法,老和尚说:﹁你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就给他说了这一句话,别人听了之后都笑笑:「我们以为老和尚有宝贵的开示,这么虔诚拜到这里,原来是老生常谈。」这话老和尚常常讲,常常讲怎么样?听的人耳边风,莲池大师听了很感动,所以他给别人讲:「你们不可以这样说。」他是真正体会到了,所有修行失败的人,都是被名闻利养害了,他这一句话,他听进去了,这个就是印祖所说的:「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这一句话他真正觉悟了,晓得这一句话是对症下药,所以他一生远离名闻利养,他道业基础才能够奠定。
名利人之所好,今日出家之人,也不能避免,不晓得这个对自己伤害之大,它将你整个道业、整个前途,统统给你摧毁了,有几个人晓得这个东西利害,如果我们把名闻利养从心地里面拔除,名闻利养跟我不相关,你的心自然清凉自在,清净心才是法器,清净心决定不受世间的干扰,什么魔王外道对你不发生作用,这样的人在这一生,道业必定有成就,所以莲池大师的成就,他一生常常说,得利于遍融法师这一句话点醒了他,他能成为一代祖师,一句话点醒了,而遍融大师这一句话常常说,没有几个人在这一句话里头觉悟过来,都把它听做老生常谈,不以为意,所以在当时没有第二个莲池大师。
遍融大师对一切人并不保留,并不是说对莲池大师特别好,不是的!他虽然十分恭敬,对待他跟对待别人一律平等,没有偏差,为什么莲池大师得利益呢?他听了这句话,他开悟了,他明白了;别人听了不明白。为什么不明白?他不知道名闻利养对修行人所造成的伤害,他体会不到。所以出家人,真正是个学道的人,出家、在家都一样,你要想道业成就,首先要把我所有的统统把它断掉,这个是我所有;那个是我所我,你的道业就不要想成就了,为什么呢?有了个我所有,就是累赘,你的心就不能定,就是这第六意识恒易转,你主意就不定,要把它舍弃掉,不要害怕,我舍弃掉了,那我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道业才能成,你什么都有了,你道业就不能成就,什么都没有了,佛、菩萨、护法神护持你;你什么都有了,护法神远离你,为什么呢?你自己有办法,用不着他,他来了,你也不会恭敬他,用不着他,因为你自己样样都有了。什么都没有,护法神就要照顾你,这个是一定的道理。我们对于一个学道的人也是如此,他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要照顾他,他要有了,他比我还多,我照顾他作什么呢?用不着照顾他。所以我们要把一切物舍尽。
我们建立这个图书馆,建立这个道场,这大楼一直到今天还没有算完工,手续统统都完全了,我们组织一个财团法人,我绝不参加,财团法人别人去组织,你们去管理,道场呢?你们的,我一无所有,如果我要是在里头加个董事长,这个道场是我的,我也完蛋了,为什么呢?我对这个要操心,这个道场,有,与我无关;无,与我也无关,我什么都不操心。佛、菩萨护持,如果你要是有个心,那万一被人侵占了,把我们赶走了怎么办呢?不要等他赶,他一不高兴我就走了,我还要他赶?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佛、菩萨是处处地方都给你设了道场,多自在。所以我有这个图书馆,说老实话,这个图书馆的建立,我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呢?图书馆订的这些课程,我天天在此地讲,别的地方想请我去一下,我没有时间,你看从前我没有地方,哪个地方请我,我就到那个地方去,一年到头云游四海,处处作客,处处观光,多自在!现在我出去受限制,不自在,这是各有因缘,这个地方同修们有因缘,所以有这个道场的建立,这个道场不拒绝我在此地讲经,所以这些大经大论,我们可以长时间来讲解,来作研究讨论,这是有这个道场的好处。从前我们各地方去讲经,那都是看道场主人,他欢喜了,我们就讲,他不欢喜了,我们就离开了。小部经决定没问题,大部经很难讲得圆满。但是佛法之圆满,绝不是一部经从头到尾讲完了叫圆满,这是我们世间人眼光看的圆满,佛法不如是。佛法是以开悟为圆满,一部经从头到尾讲完了,你听了也没开悟,这不算圆满。莲池大师参访遍融和尚只是一天,只是听了几句话,他开悟了,他真正觉悟到名闻利养的害处,他能在一生当中都不沾染名闻利养,这个是圆满。六祖在忍和尚那个地方听《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了,那是听经圆满,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里面讲圆满,是讲你有悟处,并不是说一部经一定要从头到尾讲完,不一定。譬如佛讲《华严经》七处九会,九次法会在七个处所,换了七个地方。所以我们要晓得圆满这个意思是什么。
那么心不为世间这个环境所转,如果被佛法转了,那又是麻烦,凡夫的心被五欲六尘所转,可怜!学佛的人,心如果被佛法所转了,一样的可怜!学不成,你这个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你要亲近老师,你要有一个亲教师,亲教师就是和尚,这个在我们一般讲就叫师承,你要有个老师,老师就是负责任指导你的,你要是真正跟这个老师学,你决定成就。老师教学他就是负这个责任,决定成就,成就之大小,那是在你自己的努力,但是可以说决定性的成就。如果你要是不接受老师的指导,没有老师,没有师承,这里学一点,那个地方学一点,学成大杂烩,这是不会成就的,可以说是一无所成,充其量你那个成就叫世间成就,你在世间可以作个教授或者可以作个博士,在佛法里没有成就,佛法里面讲的成就,最低级的是保住人身,我这一生得佛法的利益,来生不堕三恶道,这是最低的成就。我刚才经诸位讲的,你要有一个亲教师,有一个和尚,他给你决定性的成就,是最起码你不堕三恶道,你来生的福报比这一生一定殊胜。你得人天福报,就是五乘佛法里头人天的成就,一定得到的。我们讲六祖大师会下成就的四十三个人,是甲等的成就︱明心见性,乙等、丙等的那太多太多了,真是无法计算的。你不听老师的指导,那三途有份,那就是没有成就了;你在世间无论你是怎么样辉煌的名闻利养,你来生堕三恶道,这个不算成就。
我们读《安士高传》,这大家都熟悉的,安士高那个同学,堕在恶道︱畜生道,他是蛇身,他去作神,这个神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龙王,我们本身同胞讲的妈祖,妈祖是属于龙王,这个就是不算成就,没有结果,那我们要研究,他为什么没有结果呢?他没有离开名闻利养,虽然是明经好施,这在我们讲很难得了,三藏教通达,讲经头头是道,又喜欢布施,名闻利养他没有断尽,为什么没有断尽呢?他在分卫的时候,分卫就是托钵,斋主供养的饭菜不太好的话,他心里就不舒服:「我是一个修行人,我对众生有这么多的贡献,怎么这一钵饭还是这样的?」心里难过,这就是名闻利养没有放下,心地不清净,没有开悟。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得的享受,这个享受是业报︱我今世的修行,来生的果报,我现前这个果报,是我过去的业报,怎么可以说我现在的修行,殊胜功德,过去世的业报还现前,那是过去业报没办法,你功力不够大,如果你这个功德果然殊胜的话,现世业报是可以转的,不是不能转的,可是转怎么样呢?转是一种殊胜的心才能转;如果,唉呀!怎么还是这样?这就转不了,这个念头怎么能转业呢?转业的念头是再苦境界还是欢欢喜喜,这是个转业的念,对于现在生活环境稍稍有一点不满,有一点厌恶,这个念头只有造业不能转业。诸位要晓得清净心转业,染污心造业,所以第六、第七识它造业,它不能转业。我跟大家讲的,是处处为大家好,诸位要想成就,你要把我讲的话牢牢记住。



----
www.dipa.net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