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bw(蝶之仙)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1:05:44), 站内信件
|
前面的那篇文章我已经加入了精华区,但是这并不表明我同意其中的观点,因此有必要提出自己的反驳。
先看他的文章的结构,凡是打(?)的都是我认为结构有问题的地方。
科学定义-->文化的一种-->价值观、概念、方法
|
|-->价值观与文学、宗教的区别
|
|-->概念与其他文化概念相比的特点
|
|-->科学也有缺点(?)
伪科学之反对科学(?)
反科学之“宏大叙事”
|
|-->初级手法:利用伪科学
|
|-->中级手法:利用文学艺术制造和传播科学恐怖症
|
|-->高级手法:通常以哲学、伦理学或是“人文精神”的面目出现,
科学的价值的实用主义解释(?)
什么是逻辑实证主义(?)
批驳几种反对“克隆人”的观点(?)
批驳“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观点(?)
这样看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实在是比较混乱,而且里面的观点也相当的成问题。一个一个的看。
:科学的价值观中最明显的是其普适性,科学追求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科学的理论不因文化背景而变,科学没有东方和西方之分,而艺术、宗教、习俗是因地而异的。这是由于科学价值观最接近于人的生物性价值观,而人类在生物学上又是同一个物种,因而科学的成果和科学的价值观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取得一致。例如科学所追求的简单性就符合所有生物愿意少化气力多得收益的经济原则。
普适性我是同意的,但是作者的解释是因为科学价值最接近于人的生物性价值观,我就不能同意了。按照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可以继续推论,中国古代之所以没有产生西方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是因为黄种人和白种人毕竟有不同了?
再者说,科学并不是为了简单而追求简单,而是首先要发现正确科学规律,然后人们才发现科学规律与公式中有一种简洁的美感。
:科学的价值观崇尚理性。文学艺术是以情动人,宗教意识形态是以势压人,科学则是以理服人。
作者这样的“以....人”的定义实在是过于狭窄了,举几个反例。
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宗教吧,但是同样讲究“以理服人”,而哲学流派也很多,在政治上借助国家机器“以势压人”推广哲学的你我也都知道指什么。
宗教哲学同样要“以理服人”,佛教的“因明”理论是相当精确的古代印度逻辑学。同样的宗教也讲究“以情动人”,优秀的宗教文学即使在我们这个精华区里也有很多不错的文章。
科学就是简单的“以理服人”了,如果这样,那么科学史上的所有争论都应该要么“三下五除二”解决战斗,要么因为证据不足暂时搁置。哪里会争得不可开交。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几位大师的争论。
:“情”与“势”的优势在于速效,对任何人都能起作用。然而其缺陷也是明显的,“情”的缺陷在于不稳定性,哪怕是海誓山盟的爱情,事过境迁也会烟消云散,甚至反目成仇,这是时间坐标上的不稳定性,在空间坐标上则是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艺术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
作者在这里谈到了情的不稳定性,那么是不是说对于文学艺术哲学的评价标准都是无意义的呢?是不是所谓的经典名著都会因为“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呢?
:“势”的问题在于世界上并不只有一种宗教或意识形态,不同宗就压不服,只好诉诸武力,大大增加社会成本,即使不翻历史,纵观当今世界凡是有纷争的地方,背后都有宗教或意识形态的根源。
作者在这里居然将世界上所有的战争原因都归咎于宗教或意识形态了!这里的错误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当然,科学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科学知识由于积累作用变得深奥庞大,一个人穷毕生精力也只能掌握其中的少数领域,不可能人人精通全部科学。于是乎科学的内行永远是少数而外行则永远是多数。对于多数人而言,如何看待科学就值得研究了。如果我们懒得事事费脑筋,愿意接受现成的答案,那么接受文学艺术的情绪感染,接受权势的说教,还是接受科学的结论,就纯属个人的选择。但是如果涉及需要认真对待的决策,接受科学的结论显然胜算要大。因此,“相信科学”的人越来越多,科学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也是必然的,谁也不比谁傻,谁也不愿意吃亏。
作者在这里好象是在谈科学的缺点,而事实上却是在倒果为因的论证科学的“胜利”。但是事实上,“科学的市场份额”与“文学宗教的市场份额”相加并非等于100%,而是远大于100%,因为很多人并非只选择其中的一样,因为只选择其中一样的人生活将极其乏味,例如科学家同样可以喜欢文学艺术,也可以信仰宗教,同样的,只信仰宗教排斥所有科学理论的人也少之又少。毕竟三样东西各有不同的作用。
:反科学的中级手法是利用文学艺术制造和传播科学恐怖症。某报曾经请一批作家给科学技术打分,从中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作家对科学懂得越少打的分越低。
给科学技术打分?怎么打?如此愚昧的调查有什么意义?
作家对科学懂得多少,如何判断?根据学历还是另有考试?
发现了“规律”,这样的规律简直就是扯淡,还有很多人越是不懂科学就越是相信科学的呢。
: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难免惧怕,而作家又往往是最远离科学的人群。于是在他们的笔下塑造了大批的“科学怪人”,制造着层出不穷的恐怖场面,远的不说,近年的“大片”《侏罗纪公园》和《黑客帝国》就是宣扬科学恐怖的典型代表作。
人们不但可能惧怕不了解的事物,也可能向往与盲目崇拜不了解的事物。作家也许不懂科学,但是也有很多不懂科学的作家在大力的宣传科学的伟大。
:虽然“科学怪人”在现实生活中从未出现过,但虚构的却是富含冲击力的视觉形象对缺乏批判力的公众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实不可低估,对科学的妖魔化数这一手最容易奏效。而且科学家又不习惯对文学艺术作品发表意见,文艺评论家也不可能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有效的批评。使这些作品可以在批评的死角之中繁荣昌盛。不断对科学制造负面影响,为宣扬世界末日的邪教提供土壤。当然在中国这种没有末日概念的文化环境中,多数人对这类作品只是看个乐子,很少有人会真的杞人无事忧天倾。但是这些作品所渲染出的反科学情绪确实为人们接受反科学理论提供了基础。
科学怪人虽然从未出现,但是科学技术造成的恶果却是明显的存在,例如网络自闭症,例如各种职业病,例如原子弹,例如毒气。
:然而科学的力量恰恰在于有用,这是有目共睹的。上述认识从根儿上就出了毛病,科学既不求真,也并不把真理作为目标。“真理”本来是一个宗教概念,假如世间万物都是上帝按照一种理性的蓝图创造的,那么这张“上帝的蓝图”当然就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我们手中的理论如果与这张蓝图相同,就可以说我们掌握了真理。然而如果撤销上帝创世的假定,“真理”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科学的理论是人的发明,发明无所谓真伪,只有成败和好坏,因此科学所追求的是按照科学价值观评价更高的理论。由此可知“科学能否获得真理”是一个哲学上的伪问题。科学追求的是更深刻、更统一、更有预测能力、因此就更有用的理论。科学解决的是“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是什么”只是从属于这两个问题的问题。科学能够用于决策就证明了这一点。科学不以真理为目标,但科学是迄今为止人类获取知识的最有效也最可靠的方法。
这样典型的实用主义的科学观,只怕在许多科学家那里都通不过。具体批驳起来实在太多,就不多说了。
下面也不想多说了,作者的思维相当混乱,为了帮科学说好话,竭尽了全力。我就不去过多的戳穿他了。
---- 飘飘似蝶
渺渺如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