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海外华人>>世界任我行>>海外风光>>闲情万种看KIWI

主题:闲情万种看KIWI
发信人: crazy_killer1()
整理人: cherry_1022(2001-06-28 11:04:35), 站内信件
新西兰是个闲情万种之国。晴日海上的风帆,溪涧里漂流的皮划艇,高速公路上一队又一队的自行车健将……试想一片青青草地,一带悠悠流水,一个小小女孩,牵一条蹦蹦跳跳的小狗。女孩站在河边,将一条树枝抛在水中央,小狗便下水去用嘴叼住它,游回来交给主人,小女孩再将那树枝扔下去,小狗又下水去捕它,一次又一次。也许这幅新西兰风情画中让你最羡慕的不是草地,不是河水,不是小狗,而是女孩心中的闲情,那是通过一个社会共同长时间的积累,良久良久的,才能有这样一种闲情。 

因为这闲情万种,便引发了新西兰人(他们自称为KIWI,和岛上的KIWI鸟同名)很多性灵之举。 

9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曾爆出来一条大新闻:新西兰青年麦克·思白凭实习作品《悬情疯人院》挤进参赛圈又获得“评委会特别奖”。据悉,麦是一个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影,只是在英国培训过两周有关制作知识,之后拿着变卖家产得来的两万五千美元,就捣鼓出这部电影,在新西兰电影制作委员会的帮助下参赛了。 

一个门外汉来和圈内的名家们叫阵,难免让吃电影饭的人惊奇,大陆“扬子晚报”一个记者不免带点义愤评论说:“国际电影节就是这样国际的吗?”——言外之意是新西兰电影界此举颇有“凑数”的嫌疑。 

新西兰不是文化大国,但是有过纯烈深挚的“美片”《钢琴课》,还有反映毛利文化的《曾经是战士》,都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新西兰国内电影界对电影的好坏,应该还是分得出来。想来“容忍”实习作品代表国内电影去参加国际电影节的原因,一大半是因为新西兰很多人在性情上没把“圈内圈外”分得太井水不犯河水的缘故。不仅于电影,似乎在其他行业,也总有一大群有水准的“门外汉”,每每总给我们爆出惊喜来。 

朋友海沃德是个资深电脑硬件工程师,海动手能力很强,将家中的车库做了工作间,钉锤刨锯一应俱全,海可以做出专业水准的家具,但是他自己风格的。我们中国人看到他这样的白领在家挥汗如雨刨刨花,钉钉子,会觉得大跌眼镜,海却乐在其中。海的弟弟大卫在这方面更是高上一筹,他从小爱玩航模,长大了就一心想完成童年梦想,造一架自己的飞机。说干就干,大卫辞掉工作,变卖了家产,埋头画图纸,买零件,两年后,他的单引擎小飞机试航成功,飞上了天。试飞期间,飞机曾经出过事故,大卫也受了伤,但是他没有害怕,事后将柴油发动机改成汽油的,照样在天上飞来飞去,朋友们每每抬头看到天上飞机飞过,会笑着说一句“恐怕是大卫吧?”。 

造飞机的有,造屋的更不在少数,做会计师的爱伦在山顶买下地皮,就开始谋画造一幢自己喜爱的房屋,此后六年,爱伦节假日都在忙活,画图纸,上梁,装门,油漆,除了找些工人打下手,爱伦大部分是自己动手。最后,我们有了一个喝茶的好地方,那是爱伦的新屋,三层蓝色的小木楼,顶楼一间小屋有玻璃天窗,可以看星星。楼梯转弯处的墙壁也是玻璃窗,视野里装满了山外的海景。客厅墙上挂着爱伦和太太的合影,照片上的他西装眼镜,却是文静的会计师样子。 

所以新西兰的平民大概是很能知道拍电影的银行职员麦克是怎么回事,他的电影挤进国际电影节的消息新西兰国内倒没有人来惊奇,大概态度就象看到大卫开着自己的飞机飞过天空。 

文章写到这里,看到手头一份惠灵顿市的地方小报,上面登了最近的一条市民新闻,标题是“‘疯狂计划’让造船人登上了‘第七天堂’号”,说得是本地两个七旬老人联手,用十三年时间造出属于自己的航船“第七天堂号”。两个老人自少年以来就是死党,一个曾是商人,一个则干了一辈子的中学物理教师。造一艘自己的船去航海一直是他们少年时的梦想,于是退休后他们开始着手于此事。 

“十三年前我们开始着手造自己的船时,我们对造船的了解不会比一张邮票更多,因此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疯狂的计划。不过我们有一条共同的人生哲学,就是心想事必成。”两位老人花了十三年时间来造这条12.5米长的船,花掉积蓄9万纽币,终于在千僖年将停在自家花园建造的大船完工,通过了有关部门的质检。他们驾着自己的海船去漂流的梦想也随之将要实现了。因为两个老人还是冒险小说的爱好者,便将船命名为“第七个天堂”,取之于他们最爱的一本冒险小说名字。报纸文章上附有两个古稀老人的照片,他们瘦削而精神矍烁,站在自己的“第七个天 堂前”微笑。 

看了这篇报道,不禁想起我还在国内做记者的时候,因为国家开始执行双休日 ,便作了一档“话说休闲”的节目,让大家讨论有了假日我们该如何。事实上节目作了很久以后,我们的“休闲”还是被无地可去,无事可作,无闲情可挥霍所困扰,假日去某风景名胜,却常因人满为患,当地物价又猛涨不得不扫兴而返。有人花十几万元买贵族俱乐部会卡,更多不为休闲,而是显身份。我们也许在心中也偷偷羡慕着KIWI的“闲情万种”,但是,谁又有这样不顾一切去创新的冒险精神, 掷千金(家产而非公款)而不顾的淡泊心境,历尽灰色生活也不忘心中梦想的豪情,还有自小培养出来的自己动手能力?这一切,是闲情万种的基础 - 这是一份自由的性灵。 

西人常常说“enjoy yourself”,我一直不知道怎么把这“enjoy”翻译出来,翻译成“享受”似乎让人只想到灯红酒绿之类,直接说“精神享受”又让人悚然觉得是很累的事。也许我们的传统给帝王将相,知识分子和草民布衣几类人之间划上了太深的线,就难以有中间的路。中国现在也开始进入市民社会和平民时代,在此时国人应该怎样去“enjoy”仍然是一个要大家来想一想的问题。有一件事我觉得现在也是完全可以来作的,就是如新西兰般由许多中学兼开成人夜校,开设诸如“制陶”“摄影”“厨艺”“绘画”“刺绣”“钢琴”等社区课程,收费很是低廉(一人一学期50元左右),每每吸引很多上班族来参加。如果在心灵里能首先摆脱“享受”一定要与很多的钱和很高深的知识相关联的概念,也许我们也会逐渐拥有闲情万种。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