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ipa1(死亡之后)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22:45:03), 站内信件
|
【 在 yushu_han 的大作中提到:】
对不起,
您讲的有很大的错误。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误解佛法,您这么做,对世人的知见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区区不才先给您指出几点吧:
1、“后来舍利子供不应求,僧尼们不得不降低规格,用一些异物来充当,连佛经中也有明文规定: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选做舍利。”
不知此语从何而出。舍利根本就冒充不了。
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阿育王时,王开启罗摩伽国以外之七塔,取其舍利盛于八万四千宝箧,建立八万四千宝塔。据巴利文大史(Maha^vam!sa, ch. xvii)载,阿育王之子摩哂陀(巴Mahinda )至锡兰弘教,天爱帝须王(巴Deva^nam!piya-tissa )即向阿育王请求舍利,并以极庄严之仪式迎请。另据高僧法显传师子国(锡兰)条载,该国王城中有佛齿精舍。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亦有相同之记载,谓僧伽婆罗国(锡兰)王宫之侧有佛牙精舍。
西域地方亦盛行供养佛舍利,如法显传载,那竭国界醯罗城中有佛顶骨精舍。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条载,该国有龙王所建之窣堵波,其中供奉如来之骨肉舍利;在王城西北之大河南岸有旧王伽蓝,其中供奉如来顶骨一片。又据西域记卷十二载,玄奘归国时携回如来舍利一五○粒。宋高僧传卷一则载,唐代义净归国时携回舍利三百粒。
在我国,由于至诚而感得舍利之记述甚多,如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载,康僧会至江东见吴王孙权,王问佛法之灵验事,乃祈请三七日,感得舍利,王命力士以铁槌砧击之,无丝毫异状,大为叹服,遂创立建初寺。又广弘明集卷十七、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法苑珠林卷三十八、卷四十等,亦多记载晋代、刘宋以后有关舍利之神异及建造舍利塔之事迹。该类由至诚感得之舍利,与佛之真身舍利自是不同。
据法苑珠林卷三十八载,广弘明集卷十五所列举之十九座舍利塔中的岐阳法门寺,于北周武帝灭佛(574)后,复于唐显庆四年(659)重开塔基,得舍利八粒。翌年,敕令请入东都大内供养,龙朔二年(662)还寺,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再请入宫中,其时韩愈上奏‘佛骨表’,谓佛乃夷狄之人,其枯骨不得入宫中,宜付诸水火而根绝之,帝怒而贬之为潮州刺史,另敕张仲素撰‘佛骨碑’。
在日本,亦早有感得舍利之事,如日本书纪卷二十敏达天皇十三年条载,司马达等于所设斋会中感得舍利,呈与大臣苏我马子,马子尝试以铁锤击之而不坏,投入水中而不沈。此外,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载,即使供养小如芥子之舍利,功德亦无量无边。[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佛般泥洹经卷下、佛本行集经卷七‘八王分舍利品’、大品般若经卷十法称品、宝箧印陀罗尼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十诵律卷六十‘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品’、法华经玄赞卷二、俱舍论光记卷八、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之一、广弘明集卷一、洛阳伽蓝记卷五、慧琳音义卷二十七]
2、“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各样欲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进行修行,与世无争,忍受人间的一切痛苦,死后灵魂即可升入“天堂”。”
这更是无稽之谈,
首先,佛教根本不承认有“灵魂”的存在,认为心、物二者皆空,无自性可得。根本就没有永恒不变的所谓的“灵魂”。
其次,天堂的居民只是在六道轮回中受苦的凡夫,不管他们寿命多长,享多大的福,死后仍然会堕入六道轮回。根本的解脱之道在于摆脱六道轮回的束缚,了生死,出三界。
怎么会以天堂为目标?
---- 逐利追名何时休,聚沙作塔起高楼;茫然向着坟山去,更无一个肯回头。
www.dipa.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