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uinnlzb(狗仔)
整理人: quinnlzb(2001-09-08 00:17:15), 站内信件
|
音乐,说起来就在我们身边.
每天我们都浸没在各种各样的音响之中,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没有真正地聆听过这些奇妙的精灵.许多的音乐构成了我们现代生活的background,但这却养成我们漫不经心地听音态度.我们总是将音乐作为点缀情绪的简单的调味料,而往往忽视了音乐本身独特的内涵与深度.因此听音乐就要放弃浮躁的心态和漫不经心的冷漠,需要用了止水般平静,明镜般清澈的心灵来感受去体验音乐.
并非所有人耳能听到的空气震动都可称之为音乐.这样看来诸如清晨林间的莺啼,早市的喧嚣;深夜月下的风吟,梦人的呓语都不能入音乐的范畴,虽然许多艺术作家将它们描述为晨曲或夜曲.真正的音乐是人的音乐,是又组织的音响序列,是人理智与感情融合的结晶.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的特点也包括时代性.因此我们不能隔离历史的联系欣赏之.这里介绍的音乐也不仅限于单纯的古典音乐,因为它们只能代表一种业已远离的生活境遇和体验,现代人未必能在其中感受到切身的情绪与感动.从某种角度而言,现代音乐,如轻音乐,摇滚乐,流行音乐更贴近于现代的情绪,因为欣赏者在作品中可以经历感情的交流和沟通,它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音乐.
音乐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个性发扬的过程.在巴赫时代,音乐主要服务于宗教,个人的生活,情感比起上帝的神圣简直是微不足道,那时音乐有很纯粹的味道,反映一种形而上的创作态度;到了古典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迅速的被人接受,个人的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音乐也委身于公众的娱乐事业,莫扎特发扬了一种亲切清新华丽的风格,使音乐从神降为了人,朝向个人的体验和感情.在法国大革命前,人们崇尚理性的信仰,同时又怀着热烈的激情来向往自由,民主,在这种氛围下造就了贝多芬式的人物--崇尚个人奋斗,扼住命运的喉咙,在贝多芬的音乐里往往包含火一样的激情,但却总有冰一样的理智来驾驭其上,这绝对的激情与绝对的意志使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张力和斗争,但就在这张力中我们听到的是真正的贝多芬.而法国大革命的失败无疑是对人理性神话的嘲弄,在革命之后,艺术开始着眼于人充满压抑的感情世界,情感成为艺术的主题,从那以后个人主义所强调的个性弘扬逐渐占领了艺术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毕竟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进步使商业化,商品意识逐渐根深于人的认识中,任何的艺术作品现在都要受到商品价值的衡量,虽然这有点显得不公平.许多的艺术作品在追求最大限度的观众和支持者,都力图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得到最大的经济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那种不求创新,庸俗抄袭的商业味道,但不可否认正是这种商业的发展才能使现在的欣赏人群达到最大的程度,可以说商业化使社会各个层次的每个人都有了自己选择的机会,这无疑是一种发展.
---- 有空请来流行音乐和台球版逛逛,也许你会有意外惊喜的。
我在发热发亮 是咪好灿眼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