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股论金>>企业管理>>专家谈管理>>中国企业家的困惑(企业家与政府的关系3)(转载)

主题:中国企业家的困惑(企业家与政府的关系3)(转载)
发信人: tiger_south(华南虎)
整理人: acupoftea(2001-06-22 08:37:44), 站内信件
多元化经营源自政府主导市场 

  有些企业为什么必须不断地投资新项目、新工程?因为当地政府官员需要政绩,只有新的项目才能代表他的政绩。前任的市长、书记让你搞了个项目,上面的领导已经参观过了,新的市长、书记又要带着新的领导参观的话,总不能再看那个旧的项目,他一定要看新的项目。所以政府官员一定喜欢你搞些新的项目。 
  中国的企业也必须进行多元化经营。近几年来,在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界,对于企业应该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经营有好多的讨论,我本人也就此发表过一些观点。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上,从一个企业的角度看,集中一个行业搞好,搞到最好,是最重要的。
  但中国的企业都立足于多元化。这有好多的原因,我想与政府主导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这一点是分不开的。第一,一些地方或部门的政府官员是要消费的,你如果给他送钱,这个风险比较大。但是如果你搞一个桑拿浴、卡拉OK,请他去玩玩、潇洒潇洒,风险就可能不是很大。所以没有搞这个行业的企业家,在“ 搞掂”政府官员的关系上,比从事这些行业的企业家要难得多。
  第二,有些政府官员有好多的亲朋好友,需要安排工作。如果你只搞一个行业,他的亲朋好友都安排到这个行业,你的企业就搞不好,就很难有竞争力。这个时候对你来讲,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搞另外一些企业。你也不指望这些企业能赚钱,只是让他那些亲朋好友在那里有个工作、可以领工资而已。

一个企业家典型的心态 

  在这里,我给大家引用一段原湖北幸福集团总经理周作亮先生的话。我们知道,幸福集团两年前已经垮了,他也再不是这个企业的总经理了。这件事情在当地影响非常大,因为它差点酿成了湖北省的一场金融危机,所以上面惊动了中央,下面惊动了省市。周作亮的话,反映出了好多企业家的心理状态。他说:
  我是国家树立起来的企业家,有责任带这个头。全省学幸福,幸福怎么办?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块头做大。我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市政协副主席,感到潜江的紧迫性很大。我们潜江在汉沙公路旁边,如果领导到这里,你不发展行吗?我们下了很大决心,我要求市里向省里请示,“幸福铝业”开业后,要全省的工业来这里现场参观。
  我们在全国十佳乡镇企业中排名第五,如果我们再不上工程项目而别人上去了,别人就会甩掉我们,同全国的先进比,我们必须上。别人上去了,我们对得起领导吗?反过来,上级领导也不会再树我们这个典型了。省领导哪会来开现场办公会?哪个部门支持我们?交通部门哪会给我们500万元解决这个道路问题?
  我们现在加快发展,所以领导都来支持我们,周边省市没有发展,就没有领导支持。现在全省都叫起来给我们借钱,有人说幸福是怎么得来的。我们没有亲,没有邻,市委谁跟我们是亲戚朋友?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因为我们搞项目搞上去了,领导对我们很支持。领导需要好企业家,企业家需要好领导,这是辩证的,不是单一的。
  周作亮的话代表了中国目前情况下一个企业家典型的心态。那么,企业家在取得政府支持和过多的关怀的情况下,得到什么呢?我想,会得到一些资源,得到资金,得到政府的一些优惠,但往往是最终仍然可能变成政府的一个“托”。这可以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现在有句话就是“炒股炒成股东”。我们的企业家有时“傍”政府会“傍”成什么呢?有时“傍”成了政府的一个“托”。
  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府有天然的垄断性。政府官员跟企业家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政府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往往不一样,一些政府官员的目标是怎样不断地往上走,而企业家的目标则是把整个企业做大,能够持续地发展。只有在企业家的目标跟政府官员的目标一致的时候,政府官员才会真正地支持企业家。当企业家发展的目标与政府官员提升的目标不一致的时候,企业家就很难再得到政府官员的支持。
  并且政府官员也是在不断地更换,新的官员不一定会买旧的官员的账。你跟现任的市长关系很好,但下一任的市长不一定会承认你跟现任市长签订的合约,以及现任的市长对你所作的承诺。重要的是有些时候政府部门是没有办法履行承诺的。
  像我们刚才讲的周作亮,他本来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一个本来只有5亿资产的企业,投资了15亿资产的三个大项目。政府给他支持,让他办了个信用社,用信用社收来的存款来支持他企业的投资。
  这个信用社的力量有限,又承包给了武汉另外一个信用社,这个信用社在市场上用非常高的利息来为他融资。他的资金成本高达30%、50%甚至100%。所以他的项目还没有建好的时候,15亿的投资,利息已经有6·9亿。这个时候政府会不会站出来为他还这6·9亿呢?非常困难,因为现在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并不是很宽裕。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最后倒霉的是谁呢?不是政府官员,而是周作亮。史玉柱的情况也类似,上级领导的三次关怀,使他无比激动,十几层的巨人大厦改成70层,但最后破产的是史玉柱,而不是政府官员。我想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在处理跟政府官员的关系上,我们的企业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企业家最重要的是练内功 

  我们现在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从政府方面来讲,就是要大幅度地削减政府的权力,让政府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机构真正放弃对资源的垄断,真正使创业变成一个个人的自由,资源能够在市场中自由地流动。还要不断地规范政府的行为。
  对于企业家来说,要很好地把握住自己,不依赖政府官员不行,但过分依赖政府官员肯定是要出大问题的。所以这时候怎么跟政府官员保持一个若即若离的状态,就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要求企业家很好地去掌握。
  从长计议,最重要的是练内功,政府可以给你一定的资本支持,但重要的是你的产品一定要有市场,一定要最终得到消费者的接受。政府强制消费者买你产品的权力已经越来越小了。所以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某些政府官员的身上,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在与那些政府官员的人际关系上。
  我要特别警告那些已经在相当高的位置上的企业家。最终赢得消费者的是你的产品,是你的产品的信誉,是你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效率。挂一个什么头衔,有一时的好处,可以提高你的知名度,提高你企业的知名度。但这种知名度如果没有企业的产品、企业的信誉的支持,它是要垮下来的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