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veranda2000(万山孤绝)
整理人: yuhang.lin(2002-01-04 01:50:54), 站内信件
|
初读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那是在刚刚能阅读古文之时。当时我并不能理解苏子与客之间那充满哲理的对答。但是我分明觉得文中有一种东西深深吸引着我。那就是作者对秋江月夜泛舟那恬静美景的描绘。在那水波不兴,明月高挂,广阔无垠的苍茫夜色中,苏子与客对坐舟中饮酒颂诗通宵达旦,任一叶扁舟随风飘摇。试想,在月明星稀之夜,清风徐徐,能与友人同处佳境共享良辰美景是何等美妙之事。激动之余,我内心升腾起的是一种欲邀好友泛舟赏月的冲动。
年岁逐增,陡觉外在的束缚亦愈重。虽非完全处在紫陌红尘之中,然而一种种金碧辉煌的梦想,一个个冠冕堂皇的企望仍不免充斥着我的思想。当然,那秋夜泛舟的优美一幕也渐渐淡忘了。
如今,拾卷重读。“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种久违的思绪霎时弥漫我的心胸,我如临仙境。在清风、明月、江水构成的梦一样的世界里,现时的时间停止了,时间的万物凝滞了。而有一种声音却久久萦绕在耳边,并且由远而近渐趋清晰。那就是苏子的“桂濯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意兴盎然的吟唱和那杨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笛声。这一乐一悲是何等的矛盾,我顿时如同苏子一样“楸然”,静坐听那遥远而又极近的笛声,一任淡淡的忧愁袭上心头,并渐渐笼罩我的全身。
再往下读之,我的心就如同被人抽打,发紧得很。透过字里行间,发觉自己与杨生是如此相象:我也曾连连哀叹自己生命的渺小和短暂,也曾频频羡慕不舍昼夜之流水的无穷无尽,也曾时时盼望能够得到自己还未曾得到的一切。蓦然之间,同病相怜的情愫令我热泪盈眶。遥想几百年前,在弥漫着历史云烟的无声冷月之下,有一位古人正举头望孤月,胸中郁积已久的感想喷薄而出,一并倾吐给友人苏子。那一分落寂与无奈重重地撩拨起我的心弦。古人如杨生,今人如我在芸芸众生中有着令人惊异的共同感叹。我为这瞬间感应而悸动。
而苏子仿佛是我的挚友,缓缓地为我打开心结。他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刹那间,我眼前一亮,好象是拨开重重迷雾重见天日。我明白了人生苦短,转瞬即逝,至于那恩宠荣辱转眼即成云烟;最重要的是应该明确只要是经过自己努力能够得到的就应该努力争取,那确实无能为力的,也不需强求,否则只会徒劳增添因强烈欲望未能满足而带来的内心苦痛。
然而,苏子何尝不是我辈性情中人呢?杨生又何尝不是苏子的影子呢?壮志难酬,人生无常又何尝不是苏子的苦闷呢?只是,我确确实实是被苏子那颗无可奈何却又赤诚无比的心所打动了。他在那耐心地阐述自己顿悟的禅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工适也。”这不仅抚平了杨生还有苏子自己那颗受创的心,同时也安慰了我及众多如我一样的后来者。他已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大自然才是我们人类最真的精神家园,优美的自然给了我们足以丰富自我,充实自我的一切。
此时此刻,我才猛然惊悸: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已有好久没能打动我的心了。想起不久以前看到的一首诗:你想了解“光”么?/你可曾同那疏林透射的斜阳共舞?/你可曾同那黄昏初现的冷月齐颤?/你可曾同那蓝天闪闪的星光合奏?
这同苏子的感叹“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从而撩起参与大自然的激情是何等相似呀!
真的,曾几何时,我因第一树腊梅在寒风大雪中傲然绽放飘洒馨香而肃然起敬,我为给大地带来第一丝春意的嫩黄柳芽而欢呼雀跃。我会因那偶然触动我心弦的冬日的精灵,而在本子上涂满白雪的故事,我会为清晨看见那喷薄欲出的朝阳而动情的哼唱起一首又一首的青春之歌。那时,仿佛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让我心动,都可以引起我无限的遐思。曾经,就有朋友说:“你太善感了!”我当时幸庆她没有说出“多愁”两字。
然而,又是怎样长的一段时间呢?自然界的风花雪月,鸟语泉鸣丝毫未能引起我的共鸣;本子上涂满的竟是些干涩的思想和枯燥的语言。
而今,苏子这一番肺腑之言,就像那黑夜中闪烁的长明灯,着实让我这迷途的人找到了归路。我自觉我还是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了,因为有这美丽的大自然。
---- 那就这样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