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股论金>>企业管理>>大南北原创>>风险首先来自内部(生意经之四)

主题:风险首先来自内部(生意经之四)
发信人: gxrbdr62509(大南北)
整理人: acupoftea(2001-06-13 21:56:02), 站内信件
            风险首先来自内部(生意经之四)
            
    做生意的风险有两种: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来自
市场的风险,市场风险集中表现在对市场需求预测的偏差和制订竞争对
策的失误上。对于生意人,要做生意,就必须进入市场。因此,生意人
对于来自市场的风险都有较充分地思想准备,对经历市场风险也都有着
较强的承受能力。和来自外部的风险相比,真正可怕的是来自企业内部
的风险。
    无数事实证明,企业的风险首先来自内部。仅有外部风险对企业的
冲击,在短期内是无法把企业打倒的,而外部风险往往也是通过其内部
风险才能起作用,此乃“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之谓也。企业内部的
风险一般都有潜伏期,在其处于萌芽状态时不容易被人察觉,或者被认
为是小事而熟视无睹。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风险的征兆逐渐显露,但
往往也不为人所正视。如此下去,日积月累,风险波及的广度在扩大,
造成的危害在加深,直至妨碍企业生意的拓展,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
这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往往在这时采取挽救措施,又感到积重难返;
若在此刻再处置不当,则企业必遭受重大的损失,甚至会导致企业的覆
灭。古人云:“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其原因就是“蚁穴”位于“长
堤”的内部。
    企业内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经营决策失误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商战如兵战;相对应的,企业则犹如军队。
兵战讲究“兵不厌诈”,于是在中国就有了“三十六计”;而商战则要
以诚信为本。依我之见,除了这一点以外,兵战中的战略战术大多数都
可用于商战。这就是中国的《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为日本、美国
等国商人推崇和用心研究的原因。古今中外,有谁见过在战略战术上屡
犯错误的军队能打胜仗?因此,经营决策失误的企业在商战中必遭败绩
可以说是生意人的常识了。
    2.内部管理混乱
    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个专业,它有自己的理论与技术。八
十年代在我国出版的《企业家丛书》主编李盛平先生说:“19世纪中叶,
传统的工厂主、资本家凭借经验和能力,已无力经营日益扩大和复杂的
工商企业,也无法处理社会化大生产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为了适应经
营管理日益专业化的需要,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一个专门从
事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阶层应运而生,走上历史舞台,这就是今天的企业
家和企业家阶层。由于企业家具有专业知识,擅长经营,勇于创新,积
极参与经济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其原因就是占据企业管理岗位的人不是企业家。
用不懂管理的人去管理企业,其内部焉能不乱?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犹
如军队内部没有章法,令行禁止无力调度,这样下去,其危害是可想而
知的了。因此,企业管理需要企业家,需要各类管理专家。
    3.人际张力过大
    生意人都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为贵”,
“和气生财”。一言以蔽之,“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个古老的真理。
有的企业从兴盛到衰败,其内部人际张力过大,上下左右勾心斗角、尔
虞我诈、内耗严重,是造成企业由盛到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上下不同欲”是引起人际张力加大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孙子
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因此,生意人要善于把企业内上下左右
的欲望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联系起来。
    造成企业内部人际张力过大的第三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内合伙人的
目光短浅和急功近利。有的企业在创办之初,大家为了求生存、挣饭吃,
尚能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待到小有所成,便就开始盘算起自己的得失
了。到那时,这些人在钱尚未挣到手时,就开始盘算如何分钱了。为此
冲突迭起,矛盾丛生。这些人就好像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一旦攻城掠
地得手,便闹起内讧来了。如此下去,企业如何生存?这便应验了一句
格言:“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他自己。”
    4.经营机制落后
    说到“经营机制落后”,就不能不说到国企。国企为什么要改革?
说到底,就是因为原来的国企经营机制落后,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
需要。其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产权虚化
    在八十年代,现在称之为“国有企业”的在那时叫“国营企业”,
其性质定义为“全民所有”。顾名思义,“全民所有”看似人人有份,
实则谁都没有。九十年代将“国营企业”改称为“国有企业”,说得明
白一点,“国有企业”就是政府所有。问题就出在这儿:所谓“政府所
有”,说得坦率一点就是“官有”,因为只有头戴“乌纱帽”官员才拥
有对国有企业的支配权,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尽管这些官员对其下属
的国有企业有管辖权,但有几个头戴“乌纱帽”的官员对国有企业的资
产能像对他(或她)家里的财产那样心疼?在政府内,“乌纱帽”还有
着相对的稳定性,但有福气戴上“乌纱帽”的脑袋则是流动的;这样一
来,所谓“官有”就进一步蜕变成“乌纱帽”所有了。
    其二,按官场规律运作企业
    《企业家丛书》主编李盛平先生指出“新中国的建立,给我国的经
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是,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使本应
是商品生产者的企业,变成了等级制的机构,厂长和经理变成终身制长
官。”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厂长、经理由政府任命。这些厂长经
理们是不是真的对他们的上司负责那是因人而异的。尽管他们对其管辖
的企业有支配权,但他们是不是为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操心那
就难说了。尽管他们中有不少人也知道,企业是经济实体,本应按照经
济规律去运作企业的,但是,这些厂长经理们出于本能,首先关注的是
自己头顶的“乌纱帽”的稳定性及其未来的高度,所以他们不由自主地
按照官场规律去运作企业,有些在垄断行业任职的厂长经理们就索性把
企业办成了“衙门”,这就叫作“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嘛!这里面深
层次的原因就是企业的利益和厂长经理们的利益并未真正捆绑在一起,
企业兴盛,他们未必有其利;企业衰败,他们也未必受其害。
    由此可见,国家在“九五”期间大力推行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即将加入WTO的今天。否则,国企
将怎么活?
    实践证明,在当今企业中,无论一个厂长或经理多么精明能干,
但靠一个人是绝对办不成企业的;然而一个无论多么宏大的企业,只
要有一个掌实权的、吃里扒外的厂长或经理就可把它整跨。因此,减
少企业内部风险的根本措施是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素质,使之成为企业
家。任何一个企业家都知道,企业的内部风险只能设法减少,而无法
完全克服或消灭。减少企业内部风险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是企业家的
一项重要的、永无休止的日常工作。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