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lyinsail(轻舟扬帆)
整理人: moonjj(2001-07-17 23:05:03), 站内信件
|
自幼熟读唐诗百首,九岁开始写一些不按规矩的“诗”,十一岁开始根据别人词的字数填词,到了十四岁,可以用一首词赢得了我的“puppy love”。
十六岁读高中,诗词开始初通门径,当背会了诗谱词牌,懂得了对粘拗句,能指出孤平合掌以后,心生出一种恐惧,于是,不再敢做这些附庸风雅的事情了。
为什么?试看:
一、关于对仗
对仗是诗词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没有了对仗,诗词就失去了它特有的美感,词受词牌的影响,对仗不是那么特别的重要,诗则不同,给一个不懂诗的人启蒙,首先必须说的一定是“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这一个规则是写诗人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我们经常给别人指错时首先指出的。其实,是这样的么?
首先指出的是,诗应该尽量对仗,四句律诗,能对多少对多少,对得越多说明水平越高(至少在古书中是这样说的),像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就有三句对仗,至于《登高》更是四句对仗,在古在今都有极高的评价: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请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然而,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对仗么?请看一个名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流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这首孟浩然《玉诸子登枧山》只有颈联一句对仗!是错了么?不,这叫蜂腰格,是写诗的一种规矩,就像猜谜射覆一样。还有一种换柱格,首联颔联对仗,后两句不对仗。我见识浅薄,不知道有没有别的格,可以不对仗的。(如果有人知道一定要告诉我哦)
由此看来,如果别人的律诗没有对仗,现在我是否可以给他指出来呢?
二、关于平仄
一讲平仄,写诗就仿佛上了一个档次,记得我最初背诗谱时,所怀的的感觉是那样的激动,仿佛自己立刻要登堂入室,与名家比肩一般。
诗的平仄,其实很好记,只要记住五绝的就可以了,七绝是在五绝前面加两个同音,“平平”前面加“仄仄”,“仄仄”前面加“平平”。五律是重复两次五绝,七律是重复两次七绝,仅仅如此。
五绝的平仄有四种,四种互有联系: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4、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我不厌其烦的写出了全部的四种变化,不是为了臭显。而是为了说明我眼光中的诗的平仄是如此的简单——一旦照以上规则写诗,什么孤平,失对,失粘通通不会有了,所以指出一首诗的好坏的另一个手段就是——照着诗谱对一下,你敢么?
突然出了个“一三五不论”我记得规则一下子少了一多半,不过无所谓,还有一少半嘛,我是个乐观主义者。
突然又出了个拗句,好了,所有的规矩都可以不守了,有了拗救,“平”的地方可以“仄”,“仄”的地方可以“平”。
看看我怎么写诗的,以前写诗时,先把平仄关系一列,照着写诗;现在呢,先把诗一写,再看看它是照常规的,还是“一三五不论”的,或者……是拗句也说不定。
“牢骚满腹防肠断”,看看我,是否已经断了?我不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