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unlimited(知秋一叶)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3:21:11), 站内信件
|
大约是四、五年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各电视台经常开拍剧集,为了布景和适应环境的要求,要经常到影视城等拍摄基地去。这当中便有央视相继搭建“唐城”和“三国城”的故事,可是这些基地都在外地。为了节省开支,北京市有关部门便在南边的大兴地界——南大红门处搭建了“北普陀影视基地”。直到现在,前门地区还有去那里的专线车。
我是大年初四和三个亲戚兄弟去赶那里第一届文化庙会的。当时还没有自己挣钱,只带着零用钱。目的是想买点玩意儿回去大家乐乐。
当时票价好象也不贵。进了城里才觉得:在我眼中,这条影视文化街比“北影厂”的那条影视街门面更大一些,过去式样的铺子和招牌也不少,基本都是明清建筑风格,最高不过二、三层,街的长度距离也差不多。当走到街的尽头处,是一个石桥,下桥就是自由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当然,人是非常的多,因为那时的北京才刚刚颁布《禁放规定》,所以人们竟相施放。再往前,我才豁然发现一处所在。起初,我看到的只是侧面,及至走到跟前,才发现是一处庙堂,上面赫然錾着周汝昌先生的四字墨宝——雪芹祠堂。从这传承“瘦金体”遗风的毛笔字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瘦削挺拔和独蕴风骨。字如其人,我想周老的性格也是这样,做人和做文章都要卓然不群,棱角鲜明。
进入祠堂后,中间一座小桥,下有一池汪水,岸两边有石桌、石椅等小歇几处。正面便是正堂。柱子两边的对联,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迈进门槛,迎面便是雪芹先生的雕塑。两侧傍着四具立体雕塑,分别是“敦氏兄弟”、“畸笏叟”(说明牌上认为也就是‘脂砚斋’)和“张宜泉”。他们我没有太多注意,只细观雪芹先生雕像:面容苍白清瘦,一袭灰袍,呈坐姿,左手手握书卷。直接的感觉并不是如爱新觉罗.裕瑞所云:“其人(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倒是如那《癞和尚赞》中有道“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句。我站在雕塑前面的书桌凝视很久,此刻我很想看到他眼中深处的那一缕神情。不知道是雕塑者的匠心独运,还是机缘巧合,雪芹先生坐在那里平视前方好久似乎都不理会周遭的熙攘嘈杂,甚至是须眉间的飘渺香雾。眼光逐渐下移,才霍然发现供桌上的一卷书匣,才翻开了第一本的前几篇。那时我根本不会联想到那是什么。没想到走近观看,才看到书页上的朱墨双批,然后看到下面几本线装书的书缝中印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卷*”的字样。怎么形容看到这行字样的当时心境呢。说是激动吧,好象还不够;说是惊奇吧,好象过了点。反正是心脏“忽悠”一下,意识到这一定不同以前看到的本子。要知道在寻觅到该版本之前,跑了琉璃厂几家古旧书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隆福寺旧书书店等等大小书店,都不曾有半点收获。了不起了是“蒙本”、“列藏本”、“梦稿本”等,确实没想到居然在这里看到了“庚辰本”的影印本!我立即环顾四周,看到祠堂西北犄角有一长方柜台,里面码放着同一样式的一套书,可没人卖书。当时脑子里的直觉告诉我:一定要把它搞到手!直到管理人员来了,了解才知道,这套书合计人民币800元。柜台也根本不是用来出售的,只是存放书籍用的。而且在我询问之前的15分钟左右,有一位老人也曾询过价,还未做最后决定。我当时就对管理人员拍了板,我立即要!她确实看我有心要,净便宜了我100元。出门时,别人似乎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买这套很旧的书。要知道在当时我们四个人是合伙凑钱买的,所以差点连回家的车钱都没剩下!
每次整理自己书柜和书箱时,看到这套书,都不由得想起了当时购买后无比写意的心情和在祠堂外凑钱时的尴尬场面。要不是当时命运相济,还不知道会流传到谁手上,也不会今天看到它依然沾沾自喜。
以前曾写过《千禧年随想暨纪念庚辰本现世240周年》一文,文中述及的庚辰本便是于这次偶遇中所得,禁不住联想起程伟元在“程甲本”序中所述的“于庙市中鼓担者处所得”的情节。当然人家是“慧眼识才”,我则是“据为己有”了。呵呵。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