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eryuanid(阿原)
整理人: txdy(2001-06-08 18:46:32), 站内信件
|
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设。在谈这
一文化联系时提到了“亞”形问题。“亞”形在中国文化中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明堂
宗庙的平面图即为此形;殷墟墓坑的平面图亦为此形。但是,金文中亚字有两种形式,
一为方形缺四角,另一为左右上下中五个方块合成十字架形。这两种形状孰先孰后关系
到对这个符号的解释。
张光直先生不知怎么产生到新大陆史前考古中寻找旁证的灵感。他发现中美的玛雅
等文明也有“亞”形符号,并且这个符号是由方形四角加四株“宇宙之树”内凹而成。
由此他想到,作为天地沟通场所的宗庙明堂也是在四隅象征性地标志通天神木,从而使
方隅内凹成“亞”形。
不过,张先生并没有将这种文化连续体定义为前后相继,而是认为它们很可能源于
同一种祖型文化。
随着玛雅研究的深入和世界对中国的日益了解,这种连续体假说越来越不像是捕风
捉影。我们当然不是要在中国文化和玛雅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划等号,更不想用“洋际
文化交流”这种草率而不合逻辑的胡乱联系来解释早期文明的相似。所谓文化连续体的
思考,是要将这两种遥遥相隔的文明,放到人类演进历程的更大时间跨度中去,将文明
的源头引向人类的祖源。
长期以来,史学家们轻易地同意:我们人类的所有人种全部来源于非洲。直立人于
距今约100万年前离开非洲,在温带地区建立了苦干个聚居点。这些最初分散的人群最后
都或迟或早地演化为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但是,这个直观明了的框架
遭到来自史前考古领域的多次挑战。而且这100万年至世界文明发祥期的数万年之间,还
有那么广大的空白需要填补。于是,从文明发祥时期向上推溯,成为另一条有效的研究
路线。
玛雅文明是古代美洲最先进、最完善的新石器文明。迄今为止,在美洲只发现了旧
石器晚期以后的人类活动痕迹。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美洲人类来自他方。那么,他们
是从何方、又是于何时迁徙来的呢?一说从欧洲而来,但缺乏有力依据。旧石器时代晚
期,北部通道格陵兰岛被大面积冰川所覆盖,人类无法选择这条通路。由欧洲通向亚洲
的必经之地,里海,也因发生海侵而面积增大,从而隔断欧亚,令人无法跨越这片水域。
另一说从亚洲而来。通道是现在美、亚洲之间宽度仅90公里的白令海峡。35000年前,
海平面曾一度下降,水深只有近40米的白令海峡露出海底,成为宽达1500多公里的陆地,
在古地理学上称作“白令及亚”。之后海平面回升过,但在25000年至12000年前的那段
时间里,海平面下降再度达到了开通这条通道的效果。这样一个宽畅的通道完全可能是
第一批踏上美洲大陆的人类所走过的路。
从中国华北向东北延伸、通过白令海峡、直至北美,在这样一个区域里广泛发现一
种共同的旧石器期工具,楔形石核。这种石核可能产生于更早的两极石核,也是制造石
片的用具。这种工艺在中国华北有很长的发展过程,可以上溯至大约三万年前。而沿着
这条路线,愈向东走,这种石核出现的时间越晚。与其说这是技术交流的结果(事实上
这种可能性很小),不如说这是某一支人类带着这种技术向东迁徒的结果。
中国人属于较典型的蒙古人种,也就是“黄色人种”。黑发,粗而且直;体毛很少。
幼儿臀部有骶部色素斑(蒙古斑),在中国有些地区俗称“青屁股”。眼裂较狭,而且
多数人具有位于眼内角的内眦皱裂。蒙古人种现在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东亚、南亚、
以及太平洋群岛等地。还有一个重要分布区就是美洲。美洲印第安人虽然有较大的变异,
但仍可认为与蒙古人种为同一群类。就玛雅人而言,不仅拥有内眦皱裂、幼年骶部色斑、
体毛较少等蒙古人种的独有特征,而且玛雅人与中国人的掌纹线极为近似。
因此,从人种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与玛雅拥有同祖的可能性确实存在。然
而,那毕竟是在一万年前甚至更久远年代里共有的源头。相比较于中国5000年文明和玛
雅3000年文化,实在也还有各自的跨度。在中间这若干千年间,两种文化的产生,可能
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我们只能说,它们可能都保留了某些最根本的文化元素和
文化忆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