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股论金>>企业管理>>Misc>>哥伦布.COM

主题:哥伦布.COM
发信人: leric(天长地久)
整理人: acupoftea(2001-06-11 12:56:36), 站内信件
(4月稿件,载4月20号《经济学消息报》) 

哥伦布.COM 
  
    在整个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的欧洲,由于马可·波罗对富裕而神秘的东方生动的描述,所以找到一条舒适而安全的航路通往中国以及通往那些生产香料的神秘岛屿,是每一个航海家的梦想。欧洲毕竟太小了,从商业角度和人们的好奇心等个方面都急切希望打破中世纪的束缚。从1478年起,一名叫做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热那亚水手,就专心致力于寻求从欧洲向西航行至地球东方的航线。当时,除了绕过非洲好望角向东之外,向西航行能否到达遍地黄金的东方仍是未知之数。哥伦布将一份计划书分别递呈葡萄牙和西班牙宫廷以求资助。拥有向东航行垄断权的葡萄牙人对此不感兴趣。经过多番努力,哥伦布终于获得西班牙人的支持。1492年4月,他与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签署了契约;8月3日,是个星期五,哥伦布率领三只小船和88名水手出发了,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向西的航程,也是被后人称誉的新大陆发现之旅。 

   随后,关于哥伦布的各种消息时不时传到中世纪的证券交易中心——威尼斯的利奥尔托岛,并引起投资于不同航线和各种货物的证券和债券暴升暴跌,威尼斯商人担心他们的商业地位受到影响。真可惜当时还没有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更不必说二十世纪末风起云涌的那斯达克(NASDAQ)了,不然哥伦布的事业将会变得更加充满传奇色彩。试想想:当投资家们将哥伦布的商业计划考察一番后,结论是虽然计划充满了未知数,但东方黄金、丝绸和香料的诱惑,足以令人动心。于是,他们可以筹划发行一只以船队船长为名的股票——哥伦布.COM,让大家都来分享这种刺激的冒险。不同的是哥伦布及其船员用性命在大海中漂泊,而投资人用他们所投入的资本来参与这场大发现。西班牙国王与王后,作为投入到哥伦布.COM上市(IPO)之前的第一笔风险投资的投资人,在二级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们只需抛出手中以极低成本但极高风险所获得的一部分股票,而不须翘首以待哥伦布所许诺的满船金银在港口出现了。十五世纪的通讯不如今天发达,所以我们也不能要求哥伦布每一个季度披露一次船队的财务报表,但零零星星的消息还是能从海上传来:当船队在1492年10月12日发现陆地的消息传回西班牙,哥伦布.COM就面临着被爆炒的局面。人们普遍认为这次找到了通向金山的道路。于是,航海的计划书(此时被称作商业计划书)变得炙手可热,只要宣称有办法达到印度或中国,资助是不用愁的了,大大小小的哥伦布出发了。后来的结果并没有朝大家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哥伦布没有为其投资人带回丰厚的回报,从回航的船中没有东方货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看来,哥伦布.COM这只东方概念股要失败了。事实上,到他去世时,哥伦布都不知道他第四次航行中所踏足的是新大陆,后来被称为美洲,而不是计划中的神秘东方。但是美洲大陆在这几百年逐渐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也的的确确变成了富庶之地。使欧洲的商业中心和文明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这些恐怕不是哥伦布计划书中所能预料得到的。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500年后,开拓精神和资本结合的浪潮席卷全球。这一次的主角不再是地理大发现的航海家,而是众多的互联网企业及其创业者。后者宣称能找到一条通向新经济的快速通道。时代不同了,但每一个现代角色都能找到一个古老的对应:航海家与CEO;国王王后与风险投资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与网络经济的概念。不过今天的主角更幸运,那斯达克为这场表演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风险和资本都找到了传递机制。 

   从1995年,美国的互联网产业开始升温,自从YAHOO、AOL和NETSCAPE等明星企业大获成功后,互联网特别是DOTCOM就成为了一股抵挡不住的潮流。创业、风险投资、IPO、电子商务和在线支付等等都成为了常用名词,或许这就是资本在背后所起的推动作用。这股热潮很快影响到大洋彼岸的中国,正当中国经济进行着产业结构调整,处于传统产业发展远未成熟的阶段,新经济一脚就将中国的大门踢开了。早在1996年底,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张朝阳就希望用尼葛洛·庞帝和爱德华·罗伯特投入的22.5万美元在中国进行互联网创业的尝试。经过几番摸索,YAHOO这种以搜索为主导的门户网站的模式显得较为可行。于是出现了搜狐的雏形,从当时搜狐的英文域名SOHOO,就可以看出美国YAHOO的影响。1998年2月底,在YAHOO将于3个月内进入中国市场的传闻刺激下,搜狐正式向公众发布。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成为网络创业者的旗帜。在网站推出的同时,搜狐首页出现了一条旗帜(BANNER)广告,据说这是中国第一条旗帜广告。从这点来说,搜狐在创立之初就将网络广告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来操作,这与早期的网易和新浪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后来有批评者说搜狐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是失之偏颇,只是这种模式能否成功是一个问题。搜狐推出期间,新的风险投资的引入也在谈判之中,作为风险投资人的英特尔(INTEL)对其在中国的第一个风险投资项目慎之又慎,所提的条件和要求十分具体,和芯片广告中奔腾狂野的形象完全不同。经过艰苦的谈判,英特尔第一笔资金于1998年3月到位,而这笔总额1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打开了中国互联网的大门,其示范效应使中国市场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目光。搜狐创业之初在资金上不如后来的一些DOTCOM来得容易和大手笔,所以还有“节约每一个铜板”的传统。到了1998年和1999年互联网的全盛时期,动辄融资就是几千万美元,“烧钱”就与DOTCOM划上了等号。 

    之后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事了。搜狐与其它互联网公司以超乎常规的速度和方式成长,并迅速提升着品牌知名度。中国互联网的大幕拉开了。那时,到那斯达克上市好象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理所当然的事。那斯达克只需为船上的帆再鼓起一阵东风,就能平安地到达彼岸:上市后能大大缓解资金需求的问题,这对还未盈利的DOTCOM致关重要。这期间发生了许多谁也预料不到的变数,当搜狐以中国第一笔风险投资进入的公司,却是最后一个门户网站挤入那斯达克之后,美国IPO的大门就向其他的DOTCOM关上了。无论8848在电子商务方面与AMAZON是多么相似,易趣又将如何成为中国的EBAY,上市都好像遥遥无期。资本市场也显示出对传统价值的认同和回归,分析师、投资人与传媒纷纷拿出了每股收益率、利润率和现金流等传统分析指标套用在DOTCOM身上。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美好的概念了,希望看到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这个时候,人们更愿意将互联网企业作为经济体中的一份子——企业来看待;与此同时,许多互联网企业开始暴露管理和经营中一些常见的毛病。触礁与沉没的坏消息不绝于耳,互联网企业在寒冬中寻找出路。 

     资本市场上投资价值的认同和回归正好给予企业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作为中国互联网这一产业整体,没有人怀疑其仍有巨大的潜力,但作为其中每一个经营的个体:企业,是发展还是死亡,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了。在概念带来的幻想泡沫消退之后,每个企业将用财务报表展示其在商业竞争中存在的理由。正如500年前的地理大发现,并不是每个航海家都能运回一船金银,除了海洋上波涛的险恶之外,航线的选择也是一大因素。但是,哥伦布和众多航海家的努力对后世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催生了环大西洋文明;其后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都在创造新的开拓机会。哥伦布出发的时候,刺激他的除了值得骄傲的探索精神之外,只是对一船东方货品的渴求,但在他们自觉与不自觉的努力之下创造了奇迹。今天的互联网热潮与地理大发现有不少相似之处,最起码预示着一个全新空间已经在地平线上升起,无论对商业还是人类生活的影响都将如此。在高科技与企业家精神背后,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航海家的影子。 

    在鼓舞人心的英雄主义色彩慢慢地淡化之后,利润主导的商业模式的常规探索要漫长、痛苦得多。历史就是这样阶段性演进着,有时快有时慢,但永远不会停止,就象大海翻腾的波浪!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