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123dgg(dgg)
整理人: lzyboy(2001-06-06 11:00:56), 站内信件
|
对城市的失望,对土地的绝望,让一群想求生存而已的农民走上“恶魔”的道路。农村经济倒退,农民负担过重,这是多少年的老问题了。但时至今天,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的人,又有多少?很难说。
笔者听说这么一段逸闻:广州某大报社第一把手在全社职工大会上,谈笑风生攻击对手报社说:《南方日报》是给没有进城的农民看的,《南方都市报》是给进了城的农民看的,《南方周末》是给读了大学的农民看的。
词锋不可谓不犀利,造句也不能说不“经典”“风趣”。在这位堂堂报社大员眼中,“农民”一词,是否已经成为“贬义词”?成为了“没文化”“没见识”“没地位”甚至“没钱买报纸”的代名词?!!如果是的话,我们应当恭维这位社长“高瞻远瞩”,见识超群。至少他知道,农民的教育状况是什么,至少他明白农民的经济地位低下,至少他知道农民种地没钱看他的报纸!!!但大家都不清楚他在批评的同时,又做过些什么。
由这位社长的伟论,引发我对近年媒体报道的一些看法。因为媒体号称社会思想前沿阵线。这位社长的言论和张君案一样,应当引起社会真正人民舆论的关注。
很多人问:现在的报纸怎么啦?!――报纸版面上快餐文学盛行一时。错字误报后不见更正!有人说,现在的报纸不看也罢――看标题轰天动地,看内容昏天黑地。好象不出错就已经阿弥陀佛。尤其广州各大主报错误率……丢人啦。各个版面上的主打报道,大多数都可能是“快餐+娱乐”的杂种!
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一新闻奖导向失误。多的我不想说,只想请大家关注一下,最近广东新闻奖的颁奖。再对比一下《南方周末》的很多报道。我只想问:新闻奖的评选标准是什么?是发人深省,流传后世仍有思考价值的文章?还是求轰动效应的速效报道?新闻奖的深度何在?!
我不知道。因为看不出来。按理说,奖励是鼓励,更是一种导向。但这种新闻奖体现的竟然是一种“快餐文学”时,我感到悲哀。因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的“愚民政策”到了今时今日仍妄顾舆论与民心背向。
二报社管理有问题。大家细心看看就知道,现在的报纸错字屡见不鲜!或者说,记者编辑都是人。他们出错是正常的。但是错就应该承认!过就应当承担!为什么堂堂50多版大报吝啬小小一指宽的“更正”?
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记者能公开登报承认自己出错了,是一种勇气。但据悉,现在不少报社对此实行“严惩不贷”的政策。如果记者自动承认出错,扣奖金扣补贴……,这种制度和行为实质上,已经打击了记者和编辑中“诚实”的风气。
更多的报社更以“版面有限”“不好看”“更到的错我们也没有登报更正呢。这算什么”等等理由,拒绝更正启事!笔者就亲身经历过一次这样的事情。或者是记者和编辑都害怕被扣奖金吧。但事件后遗症就是报社诚信度大降,令线上记者在业内采访困难重重。
广州报业堪称中国报业先驱。广州报业的现状和问题也代表着中国多家媒体的现状和问题。如果想让媒体在WTO之后,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的政治文化气氛将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那种长期以来,以“快餐”“娱乐”糊弄人,愚弄人的报道,那种“最好大家都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舆论导向,最终会让民族文化产业面临极大冲击!
但媒体,尤其当前强大的报业媒体,是否能觉悟到这是路人皆见的“致命”弱点?!我不知道。但事实证明,她们的监督作用的确不怎么样了。报社,社会思想道德乃至正义的前沿阵地尚且如此,又何怪乎张君团伙的出现!更难怪制造这样团伙的土壤存在!!
张君一伙固然罪恶滔天,有关他们的新闻轰天动地。但新闻背后,我们又看见了什么?!!
新闻背后的新闻,故事里头的故事。我们应当透视出更多更多。骂一句“恶魔”并不能为谁开脱些什么!
---- 也许,让最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常常,我们猜对了开头,却没想到结局……
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接受不了,有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