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ot586(浪漫☆孤云)
整理人: lxdgood(2004-08-09 22:38:54), 站内信件
|
明思克
昔日的冷战堡垒
如今已经成为一座纪念和平的公园
明思克静静地停泊在深圳的海湾里
沐浴着南国灿烂的阳光
深圳的主题公园
从此又多了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
“去买一艘航母,然后把它改建成一个
主题公园,一定会赚钱。”
一个夜晚,三个深圳人在酒后这样说
然后,大家分头行动
克服了种种困难,梦想实现了
这就是深圳人
这就是深圳——
一个圆梦的地方,一群敢于梦想的人
大家乐
1986年7月,红荔路的青少年中心,在广场上,用砖头、水泥砌成了一个简易露天舞台。每逢星期三、星期四,这里就举行一次形式新颖的晚会:观众自愿报名演出,自选表演形式,不必买票进场,表演者却要花五角钱才能登台自我表现。这种自荐、自乐、自娱、自演的群众性活动,深圳人就叫它“大家乐”。
不到一年,全市各区、县都兴起了不同形式的“大家乐”舞台,从1986年到1995年,十年间,大家乐舞台共举办各类文艺演出1600余场,引得文化部领导特意前来观看,赞赏这种形式代表了我国群众文化的一个发展方向。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大家乐之所以兴起,是由于打工仔不乐。打工就意味着匆匆上班——打卡,匆匆下班——吃饭,匆匆不要紧,要命的是匆匆以后不知道干什么。“我们白天是机器人,晚上是木头人。”“我怕加班,更怕下班。”龙建安是某家私厂的喷漆工,对无事可做的心态体会的相当深刻,描绘的相当细致:“实在腻到极点的时候,就在街上闲逛,毫无目的,走到哪儿算哪儿,东瞧瞧西看看,哪儿人多就往哪儿钻,屁大的事也要看个山穷水尽才收兵。”这时突然冒出个“大家乐”的场所,你说打工仔乐不乐?
看到打工仔乐起来了,深圳大学的知识分子也不甘寂寞,来了一场更高雅的“大家乐”。1988年5月,深圳大学广场,著名指挥家陈燮阳的指挥棒,《卡门》、《蓝色的多瑙河》等优美的交响乐,组成一幅如诗的场景。广场上,阳台上乃至图书馆的顶楼上,到处是着迷的师生,陈燮阳兴奋了,他撇开了乐队,忘情的指挥起楼顶的同学。
当然,打工仔的“大家”同深圳大学的“大家”不在同一层次上,因此,这两种“大家乐”内容、形式不尽相同。
也许,过不了多久,深圳大学的“大家”都觉得打工仔的晚会也值得一“乐”;打工的“大家”也很乐意到深圳大学广场听听音乐会,也能感受到“乐”,两个“大家”都“乐”到了一起时,对深圳的“大家乐”的解释可能又会增写进新的内容了。
泡吧
某个略带寂寞的夜晚,被朋友的电话召唤,去体育馆附近的芝加哥酒吧凑热闹。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在昏昏欲睡的灯光里,突然瞥见一个独坐的同事,拍了拍他的肩膀,他转过头来说,“我就想一个人在这儿静会儿。”
在办公室你能想喊就喊吗?在大街上你能想跳就跳吗?在认识你的人面前你能摇头晃脑感觉良好吗?——不能吧,那么来泡吧吧,说不定运气好还能碰到什么小说里的情节。
在家中看书显得老土,去打保龄显得品位不高,打高尔夫又没那个经济实力,还是带一点对都市厌倦的神色,显得很惊奇地问:“不是吧?你不泡吧吗?”这才显得够点档次。
我的朋友小傅所有黑了天的时间里几乎全都是在酒吧里度过的。在本色、0755吧里,找他一逮一个准。平日神色淡漠的小傅,在烛光摇曳的酒吧里,眼神却总是流光溢彩的。他的泡吧理论很是特别,“在你一个人的时候,尽管可以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可干什么都不带劲,而在塞满了人的酒吧里,座中有你的客户、你暗恋的对象,你能很自然地伪装,或是满不在乎,让人对你刮目相看都不一定。”
在烟雾腾腾、乐声轰隆的酒吧中呆坐,喝着加柠檬的冰冻“太阳”,你有时感到都市生活如此冷漠。在夜晚来临的时候,灵魂相互取暖的地方也只有酒吧。
新千年的元旦,一家酒吧被朋友的公司包下来搞庆典,员工和家属统统到场,为了营造感人的家庭氛围,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公司总经理兴奋地跳上吧台高声对员工们叫道:“过去一年中谁给了你们温暖?谁在每个夜晚给了你们放松的机会?谁让你们在最沮丧的时候有了信心?现在,拥抱这个人吧!”
结果——这家酒吧的老板差点被拥抱致死。
生猛海鲜
初来深圳,颇觉新奇的就是酒店的橱窗里有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游来游去,而酒店的招牌上更是司空见惯的写着“生猛海鲜”。且不说海鲜与“生猛”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就算是海鲜真的“生猛”,也得问问有没有人敢吃。因为,深圳人进酒店总是问:“新鲜吗?”却没有人问“生猛吗?”所以,笔者对“生猛海鲜”颇不以为然。
一日,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忽然电话相邀一起去吃海鲜。看在多年没见的份上笔者欣然前往。谈话间才知道这位朋友早几年已来深圳,做股票生意还颇发了一点财。朋友倒是大方,又是“生剔龙虾”、又是“海胆炒饭”,丰盛的让人胃口大开。席间朋友说:“来深圳这些年我最爱吃海鲜。”于是,我便想到那困扰我许久的“生猛”二字。我请教他深圳人为什么在海鲜前面要加“生猛”两字,“这可是深圳人的独特创造”?
朋友把手一挥说:“这有什么稀奇的。生就是不熟,猛就是新鲜。”我还是不解的问:“为什么人们进酒店总是问海鲜新鲜吗?而不问海鲜生猛吗?”朋友一时语塞,用眼白瞥了我一眼说:“你们这些文人就是没劲,海鲜不新鲜就别吃。这才是正事,管他生猛不生猛。”朋友似乎又想起了什么,略带几分神秘地对我说:“一次我要一斤白灼基尾虾,小姐端上来时我看到一只虾头是黑的,这就说明虾已死了。我把新鲜的虾吃完,把死了的虾放在一边。本想叫来酒店老板来看看死虾,不成想小姐把单拿来时硬是多给我算了80多元钱。我还没算他们死虾的账,他们倒飞单给我。所以,吃海鲜生猛与否不重要,别挨酒店老板的宰才是正事。”
柯我
朋友小文是煲电话粥的高手,在每次电话都被折磨得要爆炸的时候,她总是有一句带总结性的结束语:“有空柯我啊!”甜蜜的语调总给人一种想入非非的自由。
“柯我”,缘于“Call我”,其同义词有“呼我”等等。在深圳,人们都爱说“柯”。坐在公车上闲晃,深圳满大街的灯光广告牌上都洋溢着联通俊男靓女的俏皮笑容,手掌摆成圈圈,旁边的广告词“柯我!”呼之欲出的时尚感让你觉得,这个在现今社会和门铃有同等作用的传呼机真是一个可爱的东西。
小文是个在复杂的城市背景下显得较为沉静的女孩,但背包里那只紫色的传呼机却最能触动和影响她的神经,连续两天没人柯的话,她就会神情落寞:“柯机有时候挺讨厌的,但它又让你同这个社会有了关联,有人关心你,有事情找你,在乎你。否则,在拥挤的人群里,你会像隔离开的一个,觉得自己很闭塞,也很孤独。”
公众场合里只要有“嘟嘟——”的尖锐鸣音,总有几个人会同时低头掰住腰上的传呼机看内容。如果你手机关机,传呼机是你“蒸发”自己最好的借口:先看看是谁,再说复不复机。有时候你会想,如果有一天没有传呼机可怎么活。
主题公园
在中国,原深圳华侨城指挥部主任、香港中旅集团总经理马志民绝对是第一个吃“主题公园”这只螃蟹的人。80年代中期他到荷兰著名景点小人国考察,便萌发了在中国造一个类似小人国这样景点的念头。后来在这个念头的促使下,有了1989年10月1日开业迎宾的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这便是中国的第一个“主题公园”。
“其实当时并没有‘主题公园’这个词,它是在锦绣中华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在民俗村、世界之窗等的相继出现之后总结出来的。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所谓主题公园,它首先是人造景观,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比如锦绣中华是以微缩的中国名胜古迹为主题,静态地展示巍巍中华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民俗文化村是以中国的风俗民情为背景,动态地展示中国56个民族的歌舞、服饰等民风民俗。”民俗文化村市场部的黄立是这样界定“主题公园”的。
不管如何界定,越来越多的主题公园在十余年内相继落户深圳,从锦绣中华、民俗村到世界之窗、欢乐谷、明思克航母等等,深圳人的主题公园越玩越玄乎。主题公园让深圳成了一座“公园的城市”,全国各地来的人除了看看这里的城市建设,十有八九是要掏钱买张上百块钱的门票,到这些“公园”里去瞧一瞧。
“主题公园”在全国也刮起过一阵风,但后来却衰了。有人就问,为什么全国其它地方的主题公园都不行了,而深圳的却还这样火?人造景点只有在这种“没有多少文化积淀的城市”才行得通?在某些人眼里,“主题公园”似乎要和“没文化”划等号。黄立并不这么认为。“深圳主题公园的成功,的确与深圳作为新兴移民城市、缺少太多文化的积淀有关。这里的市民来自全国各地,有寻求文化归宿的愿望。主题公园的建成,符合这种移民城市的需求。
不管怎么说,这么多游客来到深圳看这里的“主题公园”,游客乐陶陶,又发展了经济,何乐而不为?
大哥大
还记得最早的大哥大长什么样吗?还记得最早用大哥大的人长什么样吗?——那只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一人穿了硬挺挺的西装,满手金光灿灿,捧着砖头似的“大哥大”,恨不能站在马路中间讲。
十几年以后呢?正在菜场上与小贩们讨价还价,一不留神他就能掏出一手机来,不论坐奔驰的还是乘小巴的,深圳满大街都是拿着手机呼来喝去的人,深圳一定是全国手机人均拥有量最多的城市。“大哥大”的称呼谦虚地改为平民化的“手机”就是一个明证。
摩托罗拉翻盖手机刚一出来,大砖头式的“大哥大”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逝了。你刚以购买的爱立信398而沾沾自喜呢,转眼可折叠的摩托罗拉998就告诉你什么才是时尚尖端。你以为可以歇口气了,慢着,看!跌到2000多元的诺基亚8210那银灰色的外形告诉你什么才是最酷。
男人和女人总得有个花钱的去处,是吧?手机现在哪是电话啊,它代表了时尚生活。
什么手机能双频切换,什么手机有语音服务,什么手机待机时间长,什么手机电池最轻……如此热闹的手机品种,就够使你眼花缭乱的。你居然还可以用手机上网,广告商在不厌其烦地向你描述,你用上这样的手机后将会有怎样的幸福生活。
惟一不方便的是你从此丧失了说“NO”的借口,手机没电了,我没带手机,手机丢了,关机……这样的借口你能用几回?
还有呢?老早传说有一种可视的手机正待问世。在新品种手机各领风骚没几天的“e时代”,可视手机当然也会很快出现。
拼命工作拼命玩
马涛是10年前来的深圳,25岁,未婚,一无所有。当他坐着朋友的本田穿梭在国贸周围的灯红酒绿时,他就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这个城市华丽的夜晚。
不久后,他认识了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他们是一群年轻的幸运儿,象拉斯维加斯的牛仔一样,在深圳幻化一新的时候,掏到了一桶桶金。从周一至周五的傍晚,他们都留连在深圳的酒吧、夜总会、Disco,尽情地释放着精力和金钱。然而当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他们又会精神焕发的出现在办公室,接无数的电话,处理棘手的事务,认真负责地做着每一件事。这让马涛觉得世界很公平,钱是靠努力赚来的。受朋友的感染,他做了一名勤奋的广告人。据说有一两年,他的时间安排都是按分钟计算的。赚了钱,他也喜欢到处吃、到处玩,在耗尽剩余体力的同时,让大脑得到放松,这也让他觉得自己年轻而时尚。他喜欢这样骚动的生活。
经过20年的建设,深圳变得越来越适于生活,如果要拍一张象征今天深圳的照片的话,相信许多人会选择夜晚的深圳:一片灯火璀璨之中,流光溢彩、车水马龙的深南中路像一条硕大无比的血脉,越是夜晚它搏动得越起劲。大街小巷随时可以看到生龙活虎在享受生活的人。这是一个消费的时代,是一个合理享受高涨的时代。在深圳,人们拼命赚钱,然后拼命花钱,以花钱的快感弥补赚钱的辛苦。
打台球、保龄球、上卡拉OK、蹦迪……好玩的地方眼巴巴地等着你掏钱呢。春风路周末夜晚的灯红酒绿,巴登街酒吧中人头攒动的红火,夜生活,一个刺激、暧昧的旧词,如今真真切切地在每个老百姓身上旧瓶装了新酒。
时光在啤酒、音乐和工作中很快流过。
新千年的马涛已经35岁了,如今他已是成功人士,有房、有车、有太太。他还在尽力抓住每一个机会拼命赚钱,所不同的是,“玩”的内容有了变化:如今他喜欢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看书,一杯茶、一曲轻音乐,或是到莲花山享受一下满眼的绿色,这才是他喜爱的休闲方式。现在还经常会有一些朋友在晚上11点打电话给他,发现他已经睡觉了,他们都会奇怪地问:“哇!那么早睡?出来玩吧!”

---- ☆★黄色的收获★☆
☆★红色的激情★☆
☆★兰色的诱惑★☆
☆★紫色的浪漫★☆
☆★浪漫☆孤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