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kem(零度)
整理人: lkem(2001-06-03 15:13:52), 站内信件
|
岜沙苗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距县城五公里,早在七十年代就有一条国道穿行于寨子中间,现在每年都有不少观光客进出山寨。可生活在这儿的人们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男人们留鬏发,着宽衣,背猎枪,一派十足的武士像。世代相传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使村前屋后大树参天,林木葱笼,村民恪守禁止乱砍乱伐的民间习俗,公路修到村寨十几年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用现代运输工具盗伐林木的事件。每逢节庆人们要在林中荡秋千、迎宾客、跳芦笙舞,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到岜沙采访的第一天早晨,恰遇弥漫的浓雾。汽车艰难的在山路上爬行,车窗外挺拔的大树遮天蔽日,路边雾中不时走过几位头缠花格头帕,腰挎砍刀,挑着担子的村民,景象古朴自然,这个有几百户人的大寨子至今没有一辆马拉车、手推车,人们运货、进县城赶集仍是肩挑手提,徒步行走,究其原因,发人深省:当地人认为人力、畜力运输工具载量大,砍伐木材就会多,会破坏森林及环境。这与一些靠山吃山 ,无计划乱砍滥伐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岜沙人的这种良好习俗是从古代沿袭而来,成为必须遵守的村规民约。前任村支书易笃培告诉我们:谁要私自砍伐大树或幼苗,发现后按村规民约处置,先叫他种上同等数量的幼树,再给经济处罚,有钱的罚钱,没钱的要宰杀他们家的牲口,让大家吃,以示警告。因此村民们上山拾柴都自觉保护苗和树干,只修剪杈枝或砍枯树。
岜沙人与森林如此亲近,平日的娱乐和迎宾仪式林中进行。当客人进寨时,盛妆的村民站在寨门口吹起芦笙,端着美酒,鸣放枪火表示欢迎,然后到村后林中举行隆重的迎宾仪式。少男少女们要面向太阳从山腰缓缓退到山顶,经过林中小路,到大树包围的芦笙场,围着圈跳起芦笙舞。悠扬的芦笙声、人们的欢呼声响彻树林,久久回荡。在这里。呼吸着自然。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狂热的歌舞,使人真正体会到返朴归真的感觉,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每逢佳世,人们也要在村寨附近选一数十米高,枝粗叶茂的大树,拴上特制的草绳荡秋千,一起一落犹如林中飞翔的鸟儿。最令岜沙人骄傲的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泽东纪念堂时,选用了村里的一棵直径一米多的樟树。这就是那棵樟树的原址和纪念亭。这些森森并与之溶为一体的生活情趣想起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民的影片中村民为保护生态环境,拒绝让公路修到村中的镜头,这虽然是夸张的电影手法,却告诉了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文明社会,不断掌握新科学、新技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伴随着一个不断破坏大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的过程。
---- 给我平静的心灵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
给我勇气去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