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K专栏·原创>>vivianwoo专栏>>五、董桥:书房的夜景

主题:五、董桥:书房的夜景
发信人: vivianwoo(挪威的森林)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1-06-01 19:22:44), 站内信件
书房夜景是董桥在“万象”连载的专栏,借来一用,是因为书房而夜景,这跟我心目中董桥本人的形象,实在太贴合了。
董桥的气质和学养,乍看象英国人多过象中国人;这跟他的香港背景有合理的逻辑关系,提到香港,人们难免同时想起摩罗街,中环的洋人,不过殖民地耳却同样雷打不动的下午茶规矩,诸如此类。董桥的文章无论长短,旁征博引四字是当得起的,时髦地说来就是“信息量大”,西方时事文事,典故人物,多可信手拈来,浑然成文,如果没有深厚的西学功底,恐怕难以做到;而文字讲究,洗练,不张扬,不堆砌,行文总带出点英国式趣味—英国人最珍视的那一路幽默。
但我并不是说他洋化或西化得过分。也跟他的香港背景很有关系—他的气质和学养象古中国多过象现代中国。大陆这边,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所谓文人的种种,中间仿佛有一个断代,存续其实并不太多,或至少并不明显,以致现在的恢复,常常需要费些力气令死灰复燃;香港虽然商业得厉害,但是由大陆带过去的许多传统,我们或许可以责其并未发扬光大,但其始终保持一脉,终归没有腰斩断切(如亦舒钟晓阳等等跟张爱玲的传承关系)。董桥所引典故和人物,古中国也多(如果不比西洋的更多的话),可见中学底子也并不薄。
中学西学以贯之,俨然大学者了;然而书房而夜景,到底我觉得他是典型的文人。
先说书房。文人不可无书房,书房不可无五车之藏,董桥说自己的书房“搬了三四次”,足可令许多大陆读书人羡煞,才三四次!我不知道董桥搬书房的原因,想必不象这边的许多长辈,是因为磨难,动荡,灾祸;所以他有机会从容地积蓄起书来,所以他有心情追求文字的干净俏丽,体裁的新巧。即如“书房的夜景”这个专栏,董鼎山也写类似题材,资料也很翔实丰富,但资料而已,总不如董桥别致,仿佛带人逛自家园林那样,随手指处,都是风景,偶尔停下来即景赋诗,抒发情绪,却又控制得很好,绝不滥情。他的一篇杂论(“偏要挑白色”),说的分明是毛姆,最后竟来了个微型小说式的结尾,新鲜但是达意,令人莞尔。
然而书房偏安,固然可以令文人潜心攻读,但这也直接造成了董桥笔下,文事而已,绝找不到鲁迅的毒辣、李敖的狂妄,甚至很多大陆作家或真或假的沉郁。他说余光中“散文那种忸怩的'骚'味”,但余光中总归还有彻骨的家国之念,他的中国情怀则常常好象古玩罢了!
再说夜景。万象上每期“书房的夜景”连载,都用藏书票作为题图,图的内容且以美女(通常还是裸女)为主,虽然不过黑白两色,但也香艳得足够令人联想到“红袖添香”的中国文人癖。藏书票这种收藏(董桥曾有专文讨论),颇为冷门,不知道放在连载上的题图,是不是董桥的私蓄?中国旧文人,书房里多的是这种小趣味,鼻烟壶了,古砚了,名墨了,夜深人静,拿出来灯下赏玩,梦里不知身是客—岂止浑然忘苍生,连自己都忘了!
书房夜景,不知道是不是能够论证董桥的文人特质,然而,写到这里,我却开始犹豫。如今文人到底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恰最近开卷版正有关于文人的帖子,评点下来,似乎文人没有什么正面形象,“纯文人”仿佛好些,但据说又只好到古代才能找到—结束之前,我愿意噜苏费事,声明一句,这里我更愿意把文人当作中性词看待,以读书作文为职者,一个定义罢了。且我也发现,这样写下去,已经越发不切“仰止”的题;虽然子曰名不正言不顺,但我本来不通,这又终究不过是随便说说,甚至随意牢骚:那就这么着了吧。


----
maybe it's because i'm clumsy
i try not to talk too loud
maybe it's because i'm crazy
i try not to act too proud
and after that you don't ask why
you just don't argue anymore
you just don't argue anymore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