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reeforall2(ET龙)
整理人: ashleyliu(2001-09-22 17:37:19), 站内信件
|
★原文转载自CHCivil版wangshui75的《论“仁”》★ 论"仁"
仁,应该理解为一种至尚的思想感情,包摄了许多人性的东西在其里。它是在人性社会中培养出的并不断改造,巩固和完善的一种另类意识。之所以为"另类",是其在人的思想认识或意识领域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它不随之改变,它是一种一切完美社会关系集合中的共性东西。对待一件具体的事或一种抽象(这种抽象是依赖于具体事件的)意识,每个人的理解,尽不相同。对与错的尺度是公论.何为"仁"?何为"不仁"?在我看来,倘若暂且归于形式的话,那么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仁"与"不仁"的具体内容,又会被赋于不同的涵义。甚至具体到每个人的身上,"仁"之内容也不一样。阶级社会中定义出的"仁",在不同的阶层中的界限更是不可能一致。因此究竟什么才能称之为"仁",要用历史长河的清澈河水来冲刷我们的眼睛后才能够看得更清。
一个人能看得多远,迈出的每一步有多踏实,这都要靠人在追求自己理想过程中对事物原理有着不同的深浅认识度而影响其思维境界后得出的先进意识。当心里吹进新鲜的清风,一大堆陈腐观念和脱离沸腾生活的落后意识就会受到冲击和挑战,这时就该结合社会与历史,善于归纳和自我总结,把"仁"在新时代的涵义领悟。
"仁"是一种思想,就该包含在人的认识中.原始社会时期,人的认识力很低,对自然界的现象和人的精神活动不能解释,产生了世界万物皆有神灵支配的"万物有灵,天命难违"的原始宗教迷信思想。这种人居天后,人被天支配的思想中,亦有"仁"之萌芽。"以德仁配天"的思想,就是在人们探索,繁荣和创新社会关系后提出的.敬天,孝祖,保民,的思想。就是当时的"仁德"。被统治者怀于有"仁"的统治者,且"洵美且仁","洵"作"信"字解,"信美且仁"就是不仅要美,而又要真正的仁。"仁"则"亲","予仁若考",顺从祖考,亲于氏族.所以,奴隶社会制度下,顺于祖系,"仁亲"至宝。相对于统治者眼中的仁,被奴役的则为顺统,更何况当时并没把奴隶当人看待,亦无限定其仁与不仁的文字,史料记载。
《中庸》,则说"仁"就是"人",一切的人都包括在内,仁之内容泛而广."仁"不再依附道德而是独立于世界。姑且不论这种概念转移的作用.仁之人也是有所指,一部分人的思想在当时看来能被冠于"仁"的人,才能是"仁人".
春秋,孔子的思想里,最核心的是举"仁"。"克已复礼为仁"应是孔子仁说的总纲.《论语》中有:"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这样看,孔之"仁"包摄了"孝"。"爱亲之谓仁",亲亲为仁,孝与亲,都是美德,应为真"仁"之中心内容。最具孔子封建"仁"说的为"忠"。管仲臣事于齐公子纠,后公子纠被害,和管仲同臣事于纠的召忽殉难,管仲却没有殉难,孔子认为其不仁。虽说后来勉强称其为'仁',是因管仲后来相桓公,有事功的表现。孔子倡导"忠"就是人民,大夫对天子履行"忠"道。孔子思想中,"忠"又要归依于"恕"道,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一"恕"道。因恕而忠,为忠行恕,这个道理为"仁"之表德,应为今人而酌取之。"复礼",为恢复礼制为"仁",此处之礼,不是礼貌,而是一种传统,尊君礼数的意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不要超越礼制的范围 ,孔子认为这才是"仁"。这限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意识,阻碍了人打破常规去思考创造。应该意识到任何错误的构成都不是单单一个结论,这结论的前提往往有许多可取之处,前因条件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一种简单意识,虽然作为谬论的推导前因,但在它们不构成结论之前可能是对,也可能是错.因此今人在悟"仁"之时应注重的是那对的一部分,以便更科学地得出结论。
仁中有智,认识够深才称为仁。"好仁而不好学"则"不仁"。智力欠缺,认识不够,无知而无"仁"。智为智慧,灵性,认识度,包含于仁,却不等同于"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就把"仁者"和"智者"并列起来了。仁者,一定是智者,但智者未必是仁者,古今天下就有许多智慧聪明却不仁的人,他们的失"仁"之处此不赘述,这可以佐证我的观点。仁者必智,智非为仁.
"仁者必有勇",孔子思想精致之处,"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仁者之勇应在礼治以内,"恶勇而无礼"则为孔子所憎."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这些都是孔子在当时的时政形势下提出的"仁"之范围.它适用的对象与今天不同,施"仁"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孔子提出的治国方法为"仁治",因为他认为"仁"于治国而国将稳固。
春秋墨子认为真正要达到"仁者,人也"的目的,只有在认定"仁"的后面跟上"义"。因此,他提出"兼",倡导"兼爱"。他在言"仁"时总是兼着言"义","仁义" 是连在一起的.免除偏爱,而做到无所不爱才能达到真正仁爱的目的.兼爱尚贤,在当时的"贤"意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他的这种尚贤思想,仁义观点是有别于孔子的.
修"知"而"仁",为子思所言,"知"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孟子有:"尽其心,知其性",知天而完成天人合一.养浩然之气,即仁义礼智之气,诚心所向,便"仁者无敌".使"仁"的作用达到了最高峰,应该看到这种"天人合一"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仁与不仁一出,则"仁"为君子,"不仁"为小人.这又与庄子的"同德"思想所矛盾.庄子尊道,并认为"道"无本之木所不在,全"德"才为真,我理解为无虚伪,寻求自然,这显然是与孔子的"仁"观是截然不同的境界."仁"在万物中"诱然而生",终得天韵."仁"是自然的从属,质素诚直,无贵无贱.
千百年来不断有人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文明思想,对世界认识的步伐从来就没有停止.在人类社会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认识世界的思想并不科学,从这些古代思想中寻找能为今人所用的思想点,这是否是一种倒退?回答是否定的.古为今用,借古开今,认识历史,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发展.
从近代到现代,对古代思想史地研究一直在继续着.近代研究"仁"学最著名的当数谭嗣同.十九世纪物理学家在探讨光的传播时,曾经假设其中有一种媒介,叫"以太".谭借用"以太"学说在他的著作<<仁学>>中来解释"仁".他认定"仁为天地万物之源",它的表现就是佛学中的"慈悲",耶稣所说的"灵魂"."仁"最根本的意思就是"通"."平等"就是"通","通"就是"仁".可见,他的观点里,"仁"实际就是抽象的平等.万物平等,独任灵魂,这只是存在于人的主观之中,这种建立于客观存在之外的平等是一种妄想.既唯心又唯识.那么这样看来,求"仁"为求"心".前有所述,当"仁"被定义为一种思想感情时,它的内容会被时代赋于新的含义.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仁"作为一个褒义词是无可厚非的.因此我眼里的"仁"不同于孔丘,佛学,和耶稣讲的"仁".
人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人的情感培养的基土是社会,脱离社会人的本质无从谈起,在社会中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生活的目的之一.文明社会尊重人的价值.只有具备了人的情感,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这种情感的最高境界是要求有一种最基本的具有社会属性和丰富色彩的"仁".社会不断发展,仁在每一个阶断都有不同意义.孔子的"仁"有可取之处,亦有倒退思潮.作为一种思想来看,那种宏扬社会亲情,孝即为仁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积淀出了一种忠孝文化,这也是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特色文化.那种克已复礼的维君主统治的主张应为我们摒弃.封建王朝中的"仁义道德",宣扬的也是种维权尊道,顺治于君王的思想."仁"的思想就是尊重封建礼教的统治,是虚伪的"仁义".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是鲁迅对封建仁义的批判,他批判的是"仁"之内容.
继承优秀传统,发扬闪光思想,是我们一直高喊的口号.君子,小人的说法,从来就没有隐没于历史河流.现代社会中仁之尚存,在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仁又有新的适应时代的内容.在阶级界限消除了的今天,"仁"学中为阶级服务的思想已不复存在,"仁"和"德"的内容,应该归一,天下同"仁","德"满中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鼓励人性发展,挖掘人自身潜能,挑战自然,运用科技创造更伟大的社会文明,这一切要求,由法治转为"仁德"之治,人人"仁德",社会关系良好,则生产力会更加强旺.科学化的哲学观点影响着行政观点.现代思想中的仁德的具体内容要靠时代社会的需要而确定.社会主义社会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全民仁德,人人具"仁",无邪恶,无阴暗,真正体现出人是社会的人,仁善入民思,国必稳固.安定是发展的前提.社会中人人和善,人人仁义,则必安.
仁德之治,必求仁之标准.现代社会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为治国者不再受治于君王.人民齐"仁德"则国昌.那么,此时"仁"的含义又包含哪些呢?其中心内容是不能与共产主义道德相悖的.泱泱中华的古老文明生出无数灿烂的思想和散着馨香的传统美德.在新世纪里,是否可以说继承这些灿烂思想,拥有优秀美德的人,可以称之为"仁"人?我找不到扳倒它的理由.新的形势,要求"仁"应该具有新的含义.
在这里我要借用古代哲人的形式名词,再来理解"仁"."孝"为孝祖,尊老爱幼."忠"是忠心.其核心内容在今天的意义应是忠于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忠于正确的目标.这与孔子"仁忠"有本质的区别."恕",是宽恕.它是限制在人民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建立在批判对象知错欲改的基础之上.否则,岂不是在纵恶扬恶?孔子"仁"的范畴中还包摄着:智,勇,恭,宽,信,敏,惠这几种表德,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有继承的意义.另外,我看俭,勤,诚,贤,爱,善,慈,知,都应归为"仁".在理智控制下的义气,不是鲁莽之"义",而是智慧附着之"义",也应归之.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才能有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性的揭示是深刻透彻得。是否具备了以上所有的东西就能称之为“仁人”?我看这世上未必有全德全仁的人,我想只要具其部分,就可为“仁”,但绝不能反其几点而行事。
综上所述:仁善为本,心安物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