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vivianwoo(挪威的森林)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1-05-20 23:06:14), 站内信件
|
图书馆贴出告示:“现有…赠送英文原版图书一批,为向广大…服务,特…处理,欢迎…前来选购。”
再没有比图书馆拍卖赠书更可疑的事了。
这一点,其实大家都心照得很吧。朋友老麦,知道我有睡前看侦破小说的毛病,一次打电话说托人给我带了些这样的书,让我到某酒店去取。前台服务生核对我身份之后拿出三只大口袋,装得满满的,忒沉,一拎一个趔趄。服务生非常同情地替我叫酒店的车回家,我付了比普通出租多出几乎一倍的车钱;可是,所有知道图书馆原版图书拍卖的同志都说:“值!你都看完了摆摊儿卖去,除了把车钱找补回来,还能赚不少呢。”
顶着大毒日头,我还是去了。进门时看到另外两条告示,一条是“为了改善图书馆的育人环境,特备字纸篓…”;一条是“为了加强素质教育,二楼自由阅览室改成文艺阅览室…”。
原来“为向广大…服务”并不是唯一一条搞笑的告示。
尽管如此,“为向广大…服务”这个说法,还是颇成问题的。赠书,图书馆们应该是免费得到的吧?驻华使馆们、文化基金会们赠书的时候,在这些二手书的扉页上都清清楚楚盖着戳儿说明白了是“赠书”,书脊或者封面也都清清楚楚贴着标签说明白了是“used”,还是“free copy”。
平常图书馆把这些赠书都放哪儿了,我不知道。但我去过的高校几乎都搞这种拍卖,告示上也几乎都写着“为向广大…服务”。
拍卖的时候,一般做法是找个空地儿把书一摊,让大家人头攒动地跟那儿乱翻一气。二手书嘛,本来也脏,翻一会儿手指头上就能积上一层黑油。这倒罢了,上旧书铺子淘书,也得受这份罪不是?
也邪门,拍卖的书还都精装居多,随手拿一本,都赛砖头那么重,人人都搬着挑好的几块砖在书堆之间位移。挑累了,再把它们搬到守在旁边的“工作人员”那里(他们的身份我也觉得可疑,都是生面孔,到底拍卖是不是图书馆组织的,收钱的都谁啊)。他们瞄一眼,随口报个数字,然后你就交钱吧。旧书摊的老板也随口报价,但如果同他们理论,他们多少还能作些分辨,譬如这个版本进价高啊,这一本特别好卖啊,68年出的这种书除了小店你上哪儿去找啊,云云。但是图书馆从来不解释,象“丢失图书赔偿原价20倍!”一样地酷,不容置疑。也不开发票,几个人在小本本上随便记一下算数。如果你强烈要求,顶天了,他们会老大不情愿给你张收据,多半还是没章子的那种。
书的内容,最多的是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其次是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物理化学生物;这总让我怀疑(我怎么又怀疑啊心地太阴暗?)是不是早有人挑过了,把有点意思的譬如小说什么的、有点用处的譬如计算机什么的、有点问题的譬如说哲学什么的,早淘干净了,到拍卖的时候早不剩下什么啦。翻了这么几回,一次倒是买到过一本“jazz”,资料详尽的教科书;另一次买到过几本94年的国家地理,几本93年的自然—那次安迪甚至找出一本城市规划,写学期论文正用得着,拿到估价的工作人员面前,他把书翻来覆去看了几遍,然后说这么厚,给30吧,便宜了你。大气儿不敢出赶紧交钱,虽然立刻想到了某次试图同旧书摊老板讲价时说了句“这么薄的一本,哪能卖这么贵”,却被老板教育了足足二十分钟“书的好坏能用厚薄来算吗??”
当然,也不是全无回忆的。某次我同一个师妹正在书堆里撒着欢儿地翻呢,“工作人员”—是个白胡子老头儿—突然对我们说:“你,你们俩,来搭把手,给我们把书顺顺,都收到箱子里,我们这就下班了。收好了以后你们俩刚才挑的书就送你们了。”
至今我还纳闷他怎么偏看中了我和师妹,当时不少身强力壮的GGDD在场,照说这种力气活怎么也轮不到俩弱女子身上啊。但如你可以轻易猜到的,我们俩乐颠颠地把四处散落的砖头收集到一起,整整齐齐码到了箱子里。
然后,又乐颠颠地把其中几块砖,搬了回去。
---- maybe it's because i'm clumsy
i try not to talk too loud
maybe it's because i'm crazy
i try not to act too proud
and after that you don't ask why
you just don't argue anymore
you just don't argue anymo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