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K专栏·原创>>djilie专栏>>感受钱钟书

主题:感受钱钟书
发信人: djilie(奇也)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1-05-21 14:20:41), 站内信件
                     感受钱钟书
    提到这位大文豪,大家可能会马上想到前几年的Best-selling——《围城》,大概也只能想到一本《围城》。因为绝大多数人是从《围城》开始接触这位前半生默默无闻的伟大作家。但我却是从他人生边上开始——《写在人生边上》。
    钱钟书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深层次的讽刺与幽默。但在教条主义的教育下,每当我谈到自己喜欢讽刺幽默的文风,别人都会给我同一个反应——你很喜欢鲁迅吧!不可否认,面对着残酷狡猾的敌人,我们的确很需要鲁迅先生的铮铮铁骨,横眉冷对千夫指。但都到了世纪之交,《鲁迅全集》未免有点过时,可以看而不可以只看。对比起真正的幽默于在幽默中笑出来的哲理,我以为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就够抵一套《鲁迅全集》了,薄薄的八十多页,虽然写于50多年前,但仍然跟得上时代节拍,讽刺与幽默的字里行间给人一盆清晰头脑的冷水。
    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不少卖笑的人不知道从什么孔眼混进了文学界。我找来一本美国人特鲁(Teru)的《幽默人生》(Humor lift),书中大谈什么是幽默,但偏偏把幽默当成很俗的笑话,真正涉及的幽默萨哈拉的水还少。摆出一套教人幽默,受之人渔的架势,对于读过钱钟书的文章的人,那种所谓的幽默,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卖笑。
    胡适与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大力提倡白话文,写通俗易懂的文章,直到现在仍然有深远影响。但一些只会卖笑的人混了进来,将卖笑当作幽默鱼目混珠。好比写《还珠》的琼瑶,学习“拿来主义”,将“通俗易懂”四字之留下一个“俗”字,再请一个姓赵的瞪大眼睛疯疯癫癫傻呼乱叫,到处做秀,一时成为俗人群中卖笑的焦点。理所当然,卖笑的人卖笑的书也成为了Best-selling。刘继《广阳杂记》中云:“驴鸣似哭,马嘶如笑。”我以为,与其听那些俗人卖笑,不如听马叫算了。卖笑的人正为自己的所谓幽默骄傲时,人家钱钟书50多年前就在《写在人生边上·说笑》中一言点破——“一般人不是因为会幽默而笑,而是会笑而借笑掩饰自己不会幽默”
现在热衷于傻笑的人愈来愈多,大概就是为了掩饰自己不会幽默。傻笑的人一时跟随潮流去学余秋雨《文化苦旅》深沉的感叹,学来的却是看似有内涵,实际没有深度的呵气;或者追随徐志摩的感性,学来的却是一大串无病呻吟的无氧呼吸。那些连人生边上都没有看清楚,哪里会有余秋雨的深沉,会有徐志摩的感性呢?结果也真“幽默”,一大堆牛唇不对马嘴的抒情,让他们傻笑一通,可以掩饰自己不会幽默。
    某日,一平日常常傻笑的女生问我现在正在看谁的书,我说在看钱钟书的《人·兽·鬼》,她劈头就问钱钟书是谁,难怪她傻笑。几个月后她又问我在看什么书,我说在看第二次《围城》,这次她学乖了,知道《围城》是钱钟书写的。但无奈正值痞子蔡继《第一次亲密接触》后又推出了《第二次亲密接触》,她自作聪明以为我在看《第二次围城》,对我说:“哇!钱钟书真厉害,《围城》我才看了四分一,就出版《第二次围城》了。”单从这句话,就足以证明,她只看过《围城》封面的四分一。
    听了女生的话,我笑了。因为我霎时间觉得自己没有了平时的幽默,要用笑来掩饰,比起她说《第二次围城》的幽默感,我真真要甘拜下风。还是再感受一下钱钟书那本八十多页的《写在人生边上》,感受钱钟书,感受真正的幽默。


----
我笑,笑阎世铎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怒气,笑国家队的球员当他放屁,笑韩国队找个弱对手练球20多年。
我笑,笑奔驰旁边的奥迪,笑奥迪旁边的夏利,笑夏利旁边的单车,笑单车上的我。
我笑,笑那些笑得无内涵的人,笑那些妖艳与臭美并重的女人,笑那些见到臭美就瞪大眼直流口水的男人。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