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uberpp(pp-朋朋)
整理人: uberpp(2003-01-15 22:54:39), 站内信件
|
明清佛山的蚕桑业
林大辉
明朝初年,佛山因地势低洼,农民已将低洼地挖深为塘,把泥土堆于四周成
基。池塘养鱼,基上栽果,形成所谓果基鱼塘;也有的基上栽桑,成为桑基鱼塘。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丝及纺织品大量远销外洋,刺激了佛山等地蚕桑生产的发展。
以果基鱼塘为主的地区,或果基鱼塘与桑基鱼塘并存的地区,都逐渐向桑基
鱼塘转化。到清朝初期,南海、顺德等县兴起“废稻树桑”,“废田筑塘”的热
潮。到清代中叶,已形成一个以南海县九江、顺德县龙山、龙江等乡为中心,“
周回百里余里,居民数十万户,田地一千数百余顷,种植桑树,以饲春蚕”的专
业化桑蚕区。
清代中叶,丝及纺织品出口需求进一步扩大,由于清政府封闭闽浙口岸,后
又限制湖丝出口,更刺激了佛山的蚕桑生产。桑基鱼塘面积进一步扩大,稻田面
积进一步缩小,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清末。许多地方出现了“民舍外,皆塘池,
甚至“境内无稻田,仰籴于外”的局面。与当时江南蚕桑区相比,这里面积虽小,
但蚕桑
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却强得多。当时佛山人民“所缫之丝率不自织而易于肆”。有
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
近年丝价竞何如?”可见当时墟市丝价,与国际市场的需求已有密切的联系了(
见嘉庆《龙山乡志》卷四)。
海外贸易也刺激了佛山蚕丝产业的发展。不但丝织业小生产者大量涌现,有
些还发展为生产大户。顺德县陈安敬从事丝织,嘉庆间家中织机由一台发展为三
台。咸丰年间其家已拥有织机五十台,雇工上百人,“绸业为一乡之冠”。当时
人称“广州城内及周围各县,都有很大的丝织业。”清代同治年后,蚕丝出口大
增,又推动了手工缫丝向机器缫丝过渡。同治末年陈启沅在南海简村设机器缫丝
厂,“三年有成,继而者遍及数县”。宣统年间人们评议“从前丝厂以顺德为多,
南海次之,新会亦有,约近百家。近数年日更多设,其大厂有用至八、九百工人
者,大率以四、五百居多。”
蚕丝产业在当时佛山一带得到长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转自c2000佛山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