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einyhui(云儿)
整理人: jeckal(2001-05-12 08:44:43), 站内信件
|
人生最大的憾事是机遇擦身而过,而使你一无所获;
人生最大的惊喜同样是机遇迎面而来,使你命运享通。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在叹息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却一事无成,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叹息自己痛失的机遇呢?机遇就像几个孤独的亮点,闪烁在过去的生命中,依然顽强化指向着另一条通向成功的更为快捷的路。也许等你垂垂老矣,才会真正体会到它们的价值。
那么,什么是机遇呢?该怎样去认识,把握机遇呢?该怎样去发现、创造机遇呢?
古有“守株待免”的典故,今有“路人拾金”的事例,这些称得上机遇吗?不能!这些只是生活 一种偶然的巧合,它们从根本上夸大了偶然性的促进作用,而忽视了必然性的决定作用。事实上,待免的农夫再等上一千年或许也不会再有兔子了,而拾到他人财物的路人强行将它占为已有的话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笔者以为:机遇应当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偶然巧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并且对事物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但它的发生、发现又带有相对的偶然性。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在中国取得彻底的胜利,就是一种历史的机遇。以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二十多年的追求,拼搏和奋斗,最终发现了这个机遇,并且牢牢地把握住了机遇,引导中国人民经过了浴血奋斗,从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民主共和国。这同样是历史的必然。
机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的必然存在,对于每个人或者每个组织甚至每个国家来说都是平等的,但是它的发现、发生相对来说是偶然的,是必须付出汗水和代价的。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或者空怀抱负、志大才疏的人是难以创造机遇、难以把握机遇的。只在勤奋思考,敢于流血流汗的人才能捕捉到机遇,从而最终把握机遇取得成功。可以说:错过机遇是最大的失误、感悟机遇是最大的智慧,抓住机遇是最大的成功,实现机遇是最大的快乐。
机遇并不是不可捉摸、不可把握的,它同样自有其规律。首先,任何机遇都要求人们具有相应的技能和基础,并加以长期不懈的努力。“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是认识、把握机遇的最基本条件。其次,机遇可以看成是一种时空组织,它具有时空组织规律的方向性或者称为不可逆性。严格地说,机遇从来都是只出现一次,第二次出现的机遇不可能和第一次一样。它是时空流程中两条以上运动线的一个交叉点,具有可预测性。
深圳是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改革之初,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下海南寻机遇、创造机遇,成就了许多企业家,也发展了许多颇具规模的企业。后来,深圳市场逐渐饱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而内地经济迅速发展和崛起,使深圳不再具有改革之初的明显优势。深圳市政府敏锐地感受到这一点,大力倡导深圳许多成功企业向内地辐射和发展,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效果。譬如彩电行业有名的康佳集团不已在“西部大开发”之前抢先在内地安营扎寨。另外,深圳市政府还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高科技成果交易会,为高科技技术的研究及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大量的资金配置。华为企业集团已成功地实现了向高科技型企业的转变。以上事例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深圳市政府高瞻远瞩,科学决策,努力为企业创造生存、发展的机遇,而大批知名企业审时度势,果敢经营,及时把握机遇。
前不久,《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一篇记者的采访稿,文中提到记者在西安市一家独资企业看到了当地街道办事处下发的一份红头文件:“2000年是我国实施西部人才开发的首开之年,我们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对街道办事处的市容卫生管理工作提出更大的任务、更高的要求。要抢抓机遇,使卫生工作适应本地发展的要求。......要充分利用政策,该收的费用要收足”。根据该文件规定,企业要按每人每月一元的标准交纳卫生费,令企业苦不堪言。同样是机遇,当地街道办事处的确认识到了“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他们却曲解、贬渎了机遇,没有正确地“把握机遇”,给企业增添了麻烦,也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被动。如果不及时加以整治和纠正的话,机遇将会错过。西部地区的领导和部门,只有努力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才能真正搞好当地的开发,才能真正把握机遇。
中国的治学领域有句至理格言:厚积薄发。其含意是:做学问,一定要先经过一个长期、艰辛的积累知识的过程,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然后才会通过某一突破口有所创新,做出真学问新学问来。其实,这个道理,对于机遇也是同样适用的。无论谁成就事业要靠机遇,但更需要有真才实学。否则他们的一切只能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只有深厚的基础才能为他们抓住机遇,成就事业提供无穷的能量,它使得他们的才华扎根在一片营养丰富、永不枯竭的土地,它使得他们创造的泉水与永不干涸的冰山相联,要使得他们的成功有着长久的辉煌,而不会是昙花一现或是过眼流星。
机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有一定基础的人在认识机遇,遭遇机遇的同时,还要善于捕捉机遇、把握机遇、实现机遇。许多时候,机遇会显得无情,“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1980年至1994年,是我国计算机市场机遇的最佳时期,中国计算机业界的成功人士、成功企业家绝大多数是在这一时期进入计算机行业,抓住了这次大机遇,积累了资金,奠定了发展基础。他们中的代表是联想集团柳传志、四通集团段永基、北大方正集团王选、五码公司五永民等。
1980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光从美国硅谷考察回来,最早提出北京中关村创办中国的“硅谷”。同年10月,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两年后,中央领导肯定了陈春光的经营模式和方向,并作出了重要批示,随后大批科技公司在中关村相继成立,中国的电脑市场机遇产生。1988年9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论断,给科技工作者注射了兴奋剂,给中国的电脑市场再创了新机遇。至1994年,我国计算机世界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小公司再也无法通过贸易立足,竞争已上升到开发和服务的层次,从些,中国计算机市场的最佳机遇时期不逐渐成为过去的回忆。
一个成功者,不仅要学会认识、把握机遇,还应该懂得不断创造新的机遇。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出身相当贫寒,曾经干过偷捕牡蛎的活,因被捕而罚做劳工。后来逃脱后又当上了水手,不久又加入到淘金者的队伍。但是, 在这期间,他一直不忘勤奋读书学习,终于抓住了机遇,写成了以淘金者辛酸生活为主题的几部小说,成功地变为财产丰富的著名作家。可是,后来的杰克伦敦却在成功后贪图享乐,不再搭理以前的患难朋友,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因此,他逐渐离开了原有的生活,更缺少了写作的源泉,他的思维逐渐枯竭,再也写不出像样的作品了,在极度的精神和金钱危机中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假如杰克伦敦在初期取得成功后,能够不断地创造更新的机遇的话,其结局就不一样了。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才能如何,成就如何,往往就看其是否善于认识把握迎面而来的机遇,并不断创新机遇。时间和空间都在不断地运动着,在瞬息万变的时空运动中始终包含着机遇,同样时代、同样条件下,不同的人发挥的作用有时会出现天壤之别。不失时机地认识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是现代信息社会现实生活中愈显重要的重大命题,也是每个人完自善我,走向成功更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祝深圳的朋友们都能把握住自己的最佳机遇,在这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