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einyhui(云儿)
整理人: lxdgood(2004-08-09 22:42:26), 站内信件
|
深圳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从80年代初到本世末,20个春秋,20年的奋斗,弹指间,昔日的边陲小镇已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这个伟大的实践完全透视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正确指导。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经济理论,更是解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使我国经济建设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
一、邓小平经济理论解决了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新的时代主题,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实现了新发展。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以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此为背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和科学预想。但是,中国跟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作为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如何建立、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作了艰难的探索,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而邓小平经济理论,则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实际出发,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如何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落后走向现代化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以来,人们的一般认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消失了一切人剥削人的,实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经济制度。仅仅从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来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这种认识在“左”的指导思想下在发展阶段上急于“穷过渡”,在分配上大搞“平均主义”,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荒谬理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度处于贫困、停滞的状态。而邓小平经济理论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不仅肯定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统一起来加以研究,而且把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因素。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石。1980年8月26日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正是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深圳经济特区从诞生之日起就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光,率先冲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在许多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打破土地无偿行政划拨制度,实现土地有偿使用;率先打破旧的价格管理体制,允许大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价格由市场调节;率先打破“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大量兴办“三 资”企业等。这些改革探索一石激起千层浪,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能量,创造出著名的“深圳速度”,喊出了“时间是金钱,效率是革命”的响亮口号。从此大潮涌起,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大地迅速铺开,我国经济建设从此面目一新,突飞猛进。
二、邓小平经济理论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对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认识。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确定经济社会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是全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思曾提出了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的概念,列宁也作过类似的论进。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前身是一个摆脱封建农奴制不久的资本主义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然而仅仅经过1921-1936年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斯大林就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匆匆考虑消灭三大差别,向共产主义过渡。赫鲁晓夫及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则声称苏联已经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实际上这种发达社会主义远不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生产水平,只能是“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苏联的最终解体,与其脱离国情,违背实际,超越阶段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同样,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也有过偏差和“左”的影响。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我们却在1958年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提出了“十五年赶超美国”,“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口号,以致发展到“穷过渡”,严重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给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
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胆略,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回答,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国情,立足现实,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及各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优势。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市场经济逐步发达和完善的阶段。
2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跃上了新的台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已日益突出,现代化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工业总产值居第4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居第3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第1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正因为如此,深圳市委、市政府已提出了在新世纪初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近期考察深圳后,充分肯定了深圳特区这个伟大的实践,并谆谆瞩咐深圳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要始终当好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更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义义现代化。”
深圳,昔日的边陲小镇已迅速变成今日的现代化都市,谁曾想象?
20年间,世界上有哪一片土地曾经创造出如些的辉煌,谁曾见过?
20年的伟大实践,深圳已成功地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成功地破解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与市场经济接轨和结合这一历史性难题。
今天,在中国大地上,不仅深圳经济特区成功了,还有厦门、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同样都成功了,还有更多的经济开发区同样结出了硕果,它既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晶,更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硕果。我们相信,只要通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在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