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_z_i(侍香龙女陈阿紫)
整理人: glxlxy(2001-05-10 13:18:09), 站内信件
|
南乐,又称“南曲”、“南音”、“南管”、“弦管”,
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东南亚闽南
籍华侨中南乐也很盛行。南乐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号,泉州
叫弦管,流传到南洋叫南乐,东渡于台湾叫南管。
南乐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闽南语泉音为主,始于何时,
民间有种种传说,未见历史文献记载。但从南乐的音阶、曲
牌、乐器等分析推断,它可能起源于唐代。
南乐的五声音阶“工六×乙士”,与古代的“宫商角征
羽”相同,而其工尺谱正产生地隋唐。从南乐曲牌来看,出
自唐以前的有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折柳吟、阳关
曲、汉宫秋、后庭花等;出自唐宋“大曲”的,有三台令、
梁州曲、甘州曲;出自佛曲的有婆罗门、太子游四门等,这
些充分证明了它与隋唐音乐的联系。乐器方面,南乐所用的
南琶,腹大颈细。横抱弹奏姿势,只有从古画和出土的陶俑
中才能看到,唐代《韩熙载夜宴图》,图中人物弹琵琶的姿
势就是这样。琵琶在唐代的乐队中有指挥整个乐队的作用,
而南乐的琵琶在南乐中也同样有指挥整个乐队的作用。唐初
洞箫为一尺八寸长,现在其他乐队中洞箫均是二尺多,没有
统一规格,而南乐的洞箫却严格规定以一尺八寸为标准,这
和唐代洞箫尺寸完全一样。拍板的形制可以上溯到汉代,胡
琴和汉代的奚琴有着同样的形制。三弦由秦汉时代的弦〓衍
变而成。乐律方面,南音的管门从隋唐以来的“清商三调”
演变而来,音韵学方面,南音的音韵和晋代的音韵也有着极
为密切的关系。南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块“活化石”,被
称为“晋唐遗音”。音乐界权威人士曾得出结论:“中国的
音乐是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
古。”
南音的基础是唐代“大曲”,在广泛流传和演唱过程中,
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佛曲和地方戏曲的影响,丰富
了艺术的表现内涵。
中国音乐史,唐代的宫廷音乐是我国封建社会贵族音乐
发展的最高峰。随着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战乱,贵族、
官宦和地主纷纷南迁,唐玄宗统治时期形成的“大曲”,被
带入福建,为南曲起了催生的作用。至宋代,泉州成为对外
贸易交通的主要港口,文化也蓬勃发展,受到宋代填词、唱
词者的影响,创作的曲牌有许多与宋词的牌名相同,如“长
相思”、“鹧鸪天”、“醉蓬莱”等,使南乐的词和曲更丰
富。元时泉州刺桐港是我国对外通商大港,泉南滨海,系国
内外商船停泊之处,歌馆、酒楼、茶肆林立,拥琵琶而弹唱
南乐的歌女比比皆是。
明清之际,南乐风靡一时,传说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 ,正值康熙帝六十寿典,内阁大学士、泉州安溪人李光
地挑选五位精通唱和的南乐高手上京献演,他们是晋江吴志、
陈宁、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义,他们在御苑演奏,
康熙帝听到南乐弦管和鸣、抑扬顿挫、逸韵雅致,大悦,要
加封五人官职,他们推辞不受,唱《远望乡里》,奏大谱《
百鸟归巢》以示思乡之情,终于感悟帝心,“赐予“御前清
客,五少芳贤”匾额,赐曲柄凉伞和金丝宫灯,“传驿荣归”。
南乐因此获得“御前清曲”的雅号。此后南乐声名大振,南
乐艺术得到很大发展。闽南的许多音乐形式,如“锦歌”、
“笼吹”、“十音”、“莆田十音”、“南平南词”以及许
多剧种音乐,如“大梨园”、“高甲戏”、“莆仙戏”、
“芗剧”、“闽剧”等,都和南乐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
|